朱潤迪 申雅琦 高瑞雪 陳鑫瑩



非物質文化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其中,孝文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征之一。經過我國古代長期的社會實踐,其文化內涵得到不斷發展,有珍惜生命、尊敬父母、承志立身、忠孝相通等多重含義。對孝文化正確的理解和詮釋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重要內容。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履行孝道之難”已成為了不可忽視的話題。當下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子女間因責任劃分不清,新舊“孝”觀念的沖突、子女外出打工等原因導致孝文化無法傳承,嚴重影響了老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本項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孝文化切入,讓更多的人關注“孝文化”,提高大家的道德素養,讓老年人得到子女的關心和陪伴,并且相互影響,讓更多的人了解社會弱勢群體,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增加社會責任感、學會感恩。
孝文化在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發展動力不足。我國當前軟文化發展迅速,經濟循序漸進,但卻在孝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有所欠缺,為改善這一現狀可以嘗試把孝文化與體育、藝術等方面相結合,這樣不僅能取得經濟回報,還能推動孝文化的傳播。目前來看,孝文化的產業依舊缺乏一定的推動力,可以分為下列幾個方面:孝文化非物質遺產的產業總量較小。由于在孝文化產業領域的人才較少,對國家的貢獻率也偏低,以此導致有關孝文化的產能過低;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發展結構需要調整。孝文化在發展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與傳統孝文化相結合的相關產業占有比重較小,所以就會出現產業鏈的兩個極端。
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門網站建設滯后。在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中,孝文化的專門網站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但現存在的問題就是孝文化的專門網絡建設滯后,缺乏關注。當今是網絡發達的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用來溝通的主要途徑。在此,我們希望在宣傳方面將此與互聯網相結合,去改善各個地區孝文化的網站滯后局面,目前人們只能通過局限的方式以線下政府部門等途徑了解當地孝文化的資源的情況;如若再不改善這一意識,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能越來越淡薄。
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內容缺乏吸引力。目前有很多孝文化傳播渠道未能順應時代潮流,一直保留傳統的孝文化觀念,沒能體現當今時代孝文化的精神內涵,展示內容和形式也缺乏時效性。如圖1,農村壁畫展示局限性大,孝文化在傳播中并未對大眾有一個實際性的認知,傳播形式主要為思想傳播和理論化。然而正是因為理論化的傳播形式太過于無聊讓人們感到枯燥乏味,人們缺乏參與感,也就大大損失了學習群體。
所以,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順應時代潮流,傳統的孝文化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所以及時加強以上方面是傳承孝文化非物質遺產的最好方法。
孝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孝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重要內容之一,孝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時刻提醒孝文化的重要性。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繼承與弘揚孝文化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孝文化是穩固社會的基礎,也是重要的治理社會的資源,同時也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孝文化是治國之道,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同時,孝文化常出現在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中,以此弘揚中華民族的美德,促進孝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孝文化非物質遺產的弘揚,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與義務。因此,孝文化的傳承,要從娃娃抓起。加強少年的感恩之心、責任之心,是培養孝文化道德的有效途徑,家庭、學校、社會、都應重視接班人教育,為培養新一代講孝道、懂孝道的少年做出貢獻,孝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具有傳承意義,如圖2所示。
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重要載體——新媒體。在傳承中,傳統的大眾媒介的傳播方式普遍為單向式傳播,但新媒體則突破了這一傳統的傳播方式,增強了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性。新媒體以技術新興為基礎,特別是互聯網,可以連接網絡任一個用戶,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讓用戶之間無障礙溝通、交流。消費群體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交互性使傳播者和接受者可以進行角色互換,這種雙重身份的角色使群體可以暢所欲言,及時反饋,使媒體得以與受眾在互動中同聲同氣。當我們在互聯網上發表關于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時,我們可以及時得到大眾的反饋,了解當今社會人們對于孝文化的理解,這樣更加有利于傳播孝文化。
孝文化的傳播策略
媒介策略: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打造傳播孝文化平臺。互聯網發展十分迅速,我們要不斷加強孝文化傳播的軟、硬件設施,完善新媒體體系。目前網絡傳播是多方面多角度以及多層次的,我們利用網絡推出“孝文化非物質遺產”媒體平臺,呼吁大家重視,進而對老人多一些陪伴和關心。建設孝文化專題網站,通過網絡了解各方面信息,擴大傳播力度;開設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最大化合理利用平臺資源,如圖3所示,傳播孝文化。
內容策略:創新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內容,重視輿論引導。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信息傳播十分迅速,同時輿論傳播也十分迅速。我們要對孝文化傳播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強調內容真實性,避免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另外,我們要增強孝文化內容吸引力,除了文字、圖片的形式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視頻來講述有關孝文化的故事,利用音像的感染力,讓大家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孝文化,進而提升對孝文化的認知程度。
效果策略:重視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效果的評估。構建孝文化傳播效果評估體系,本項目是為了對孝文化的積極傳播,希望大家可以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效果評估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前期若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要及時調整策略。每隔一段時間對反饋信息進行收集,對階段成果進行分析。拓寬收集反饋信息的渠道,為了更好地接收反饋信息,需要經常發起問卷調查、投票、網絡互動等
活動,以便更好地進行效果評估。
傳播者與受眾策略:提高傳播素養,重新審視傳受雙方的定位。我們要了解受眾群體,把握受眾者的心理。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會反感“說教模式”,傳播者與受眾者是處于一個雙方平等的地位,我們要用“體驗模式”來代替“說教模式”,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傳播效果。同時,傳播者不僅僅指網絡平臺,更是指每一個人,如圖4。孝文化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對孝文化進行傳播。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積淀了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一直推動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和進步,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積淀的瑰寶。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也應與時俱進,適應時代需要,以創新方式把新媒體發展特點貫穿到孝文化中,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弘揚和發展創新。在新媒體時代下,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力量,順應新媒介應用技術的發展潮流,共同創建從各級傳統媒體到新興數字媒體,從線上到線下,從單向到多元互動的交互式模式把孝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世界各地傳播,體現孝文化的獨特魅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資助項目《“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孝文化新媒體傳播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202012714092)。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