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蘇品珩 周婷



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是文化的“船”。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為文旅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文章以海南疍家文化為例,通過對海南疍家文化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從宣傳、規劃和投入三個方面的創新對策,為傳統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201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正式設立。隨后,我國相繼出臺了《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實施方案中央預算內投資管理辦法》和《文化部國家旅游局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在方向、領域和落實等方面對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進行了說明和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提出為了促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要做到“宜融則融,能融盡融”。近年來,民俗文化和旅游融合構成的“旅游+”也備受關注,文旅融合發展既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也利于傳統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
保護與傳承民俗文化迫在眉睫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民俗文化作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一種重要文化類型,蘊含著豐富、和諧的文化元素,在協調人類與自然、促進社會安全、構造和諧社會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但隨著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戰略傾向的日益加深,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旅游者需求的改變,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生存、保護和傳承等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做好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構建民族和諧具有深遠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眰鹘y民俗文化是積淀了我國深沉的、社會公認的、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的文化共識,在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動當地人民從旅游發展中獲得更大收益,在強化民族文化自信中也起著獨特的作用。陳先達認為,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起源、發展、精神特質和精髓的總體性判斷,是秉持對中華文化的科學、禮敬、繼承、創造性推進的基本立場和態度。在當今技術發達的信息化時代,人民很容易受西方文化潮的影響,出現盲目崇拜,而對我國傳統文化缺乏應有的自信心。因此,做好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將為我國文化自信提供堅實的后盾。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麥金托什(Mcintosh)和格波特(Gebert)首次提出“旅游文化”的概念,自此我國對文化和旅游關系進行了不同的探索。隨著現代旅游業的興起和發展,學界對文化和旅游關系的剖析不斷深入。早在1986年,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就指出:“旅游業是帶有很強文化性的經濟事業,也是帶有很強經濟性的文化事業。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演變其實是從文化與旅游的相互交融到共生的發展階段(如圖1)。文化是伴隨著人類發展早已存在的因素,而旅游是隨著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后逐步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文化在前,旅游在后。文化與旅游在歷史長河里,互相交融,共同進步。文化豐富了旅游活動,旅游激發了文化活力,因此,文旅融合為我國旅游產業發展增添了新活力。
圖1 文旅融合發展的演進
民俗旅游發展現狀
從20世紀90 年代開始,我國民俗旅游開發研究持續升溫。從中國知網以“民俗旅游開發”為主題詞檢索,可得到如下數據(如圖2)。從數據看來,從1994年開始已有學者對“民俗旅游開發”進行研究,發表文獻合計835篇。但一開始研究者并不多,直到在2007年達到一個高峰值57。隨后2007年到2016年雖有起伏但落差不大,除了2016、2018年有一個峰值,其后又進入了下降趨勢。從該圖看來,學者對我國民俗旅游開發的研究盡管有波動起伏,但總趨勢是向前發展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民俗旅游開發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沒有出現高熱和低谷的狀態。
從(圖3)可以看出“民俗文化”與“民俗旅游”兩者的發展趨勢,文化與旅游兩者是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
圖3 中國知網關于“民俗文化”與“民俗旅游”研究對比
疍家文化旅游開發的喜與憂
海南因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已成為國際知名的旅游大省。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從(圖4)可看出來自俄羅斯的游客最多,其次是印尼、韓國、馬來西亞等。海南入境旅游者大多是來自東南亞國家和俄羅斯,除了優美的風景,宜人的氣候條件,海南豐富的民俗文化也是吸引眾多游客的人文旅游資源。近年來,海南舉辦了各種旅游創意紀念品大賽,比如傳統織錦,服裝,藤條竹編技能,刺繡技術,傳統舞蹈,婚喪嫁娶習俗等,以豐富海南民俗文化內容,提升海南民俗旅游知名度。
疍家,別稱艇戶,主要布在兩廣、福建、海南一帶,是一種以船為家的漁民。樂史在《太平寰宇記》卷一五七記載:“蜑戶,縣所管,生在江海,居多舟船。隨潮往來,捕魚為業,若居平陸,亡即多,似江東白水郎業”。海南疍家人主要分布在陵水縣一帶,他們常年在海上居住,以海為伴,以船為家。據記載,疍家人在海南三亞的存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他們世代在海上漂泊、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疍家文化,例如咸水歌、疍家婚禮、飲食文化、宗教信仰等。疍家文化具有濃郁的地域特性,是海南人文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南文化發展變遷的歷史見證。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疍家人面臨著上岸還是堅守的兩難抉擇,疍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
疍家文化作為一種海上文化,對于生活在陸地上的旅游者有強大的吸引力,但海南疍家文化旅游發展并不樂觀,主要原因有:
海南作為國際知名旅游省,人文旅游產品豐富,海南少數民族黎族民俗風情文化游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而疍家文化所在的陵水縣由于交通不便、疍民長期低調習慣,導致很多游客對疍家文化知之甚少。此外疍民們長期以來生活在海上,地方方言使用較多,與外界溝通交流存在較大的語言障礙。
受資金和技術的限制,海南新村鎮的有關疍家旅游的景點較少且開發程度較低。據調查發現,新村鎮的疍家文化開發只限海邊的漁排餐廳和博物館,餐廳的經營者以外地人和本地非疍民為主,現有的漁排餐廳,大多環境簡陋,服務質量良莠不齊,以疍家為招牌,卻體會不到疍家風情。整體上開發層次較低,游客缺乏疍家文化體驗,疍家文化對吸引游客能力不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疍民選擇了上岸生活,加上開發商對疍家文化景觀的商業化改造,使得原來聚集而住的疍民逐漸分散,分散后的疍民向心力不再,疍家文化逐漸弱化。越來越多的疍民為了經濟利益把原來的海上捕撈業,演變成餐飲服務業;部分疍民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把傳統的漁船改造成高級游艇。傳統的疍家文化在現代化發展的沖擊下,原本的文化韻味不再,如咸水歌,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疍家文化旅游開發的愿景
疍家文化是海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項目,有省級、縣級傳承人多名。在我國傳統節日中通過舉辦疍家調比賽暨傳承傳習活動,這既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又使得疍家調的傳承活動生動展現。此外,可以通過媒體、高校研究以及民間社團的交流與合作為弘揚和發展疍家文化提出意見和建議,讓更多的人了解疍民和疍家文化,以此提升其知名度。
隨著社會發展,海南疍民長期生活在海上,以船為家的這種生活方式已逐漸移居陸地。如何把這一即將消失的文化保留下來,這需要政府統籌規劃,以疍家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為契機。通過合理規劃,全方位布局,既要讓疍民遠離海上漂泊的艱苦,又能繼承傳統的戴笠、打魚、送龍王、祭媽祖、唱疍家調等習俗,讓社會公眾進一步了解疍家文化獨特的魅力,打造獨特的“疍家文化旅游生活圈”。
游客體驗是旅游功能和價值的核心。當前,游客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多人希望可以在旅游中去體驗一些前所未有的活動,只有良好的旅游體驗,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滿意度才能相應提升。因此,在民俗旅游發展開發過程中,文化體驗是必須重視的一個環節?,F有的疍家漁排、疍家博物館、三亞疍家陳列館等 已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大投入,注重疍家文化旅游體驗環節的策劃,如開發疍家文化節事體驗活動,讓游客體驗穿疍家服飾、唱疍家咸水歌等?;蛘咄ㄟ^舉辦疍家美食沙灘狂歡節,讓游客動手制作各種特色的疍家器具、服裝、飾品、食物或是海上絲綢之路紀念品等,設計并冠以“海上絲綢之路”或是“疍家文化”活動的logo等,給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和滿足的體驗感,這也是促進疍家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措施。
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對當今疍家生活轉型升級和實現文化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旅游是文化傳播的載體,通過旅游把疍家文化傳播出去不僅可以增強人們對疍家文化的認識,提高疍家文化的影響力,同時也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一種有利途徑。
基金項目:湛江科技學院2020年度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21ZKYDCA12)。
作者單位:湛江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