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離開了我從小生活的地方,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從此,那個臨江小鎮成了我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地方——熟悉的大街小巷,陌生的人流來往;熟悉的紅磚青瓦,陌生的屋檐鳥巢。
我生在那個小鎮的秋天,樂在那個小鎮的秋天,愛在那個小鎮的秋天。有關那個小鎮的記憶,像是刻入了我大腦的紋理,時常跳進我的夢鄉:天空中刺眼的陽光,稻田里翻滾的金色麥浪,倒退著奔涌而去,仿佛那些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在回憶里,小鎮越發地美。
小鎮的美,美在她的恬靜優美。小鎮并不大,一棟棟黑色的瓦房,像一架鋼琴的鍵盤,整齊地排列在街道的兩邊。風吹過來時,帶著一片片樹葉,掠過一排排屋脊,擦過一個個房檐,飛過一條條瓦溝,匯成一曲自然的歌,從枝上飄到壩頭。在秋末冬初的早晨,有一絲清涼的風,鎮上的居民們會穿件家居服,帶著有年輪的木頭小椅子,坐在壩上,坐在樹林邊,看一輪紅日徐徐升起,聽波濤拍打江邊細沙。橘紅的樹葉漫天飛舞著,下著一場場“紅楓雨”,落在人們的眼里,落在人們的肩上,落在干凈的街道上。遠遠望去,地面上像是鋪了一條火紅的地毯,軟軟的,暖暖的。沒有誰會刻意地去打掃它,它總有一天會消失不見。
小鎮的美,美在她的愜意自然。在秋天,我常常騎個破得“吱吱”響的自行車,沐浴在陽光里,在大壩邊沒人的地方,橫沖直撞——閉著眼睛騎、單手騎、不用手扶光用腳蹬踏板兒站著騎、坐在車頭反著騎……只享受樹葉的沙沙聲,不用擔心會撞著人。這時候大壩上幾乎沒什么人,大人們都去田里勞作了。累了我就在附近找一口小池塘,打水仗玩兒。雖然時不時肩上會有毛毛蟲歇息,但這依然不影響咱敞亮的心情!孩子們偶爾溜到沒人的房子里,爬到屋頂上,把屋頂上的樹葉掃一半下來,然后冒著被家長揍的危險,去人家的田里扯一把小麥,撿兩個石子兒,抓一把泥,偷一些米,在完成這份工作的同時,順便偷摘幾個果子吃,然后重回屋頂。女孩子們負責用麥秸和泥土捏一個鳥巢,男孩兒們有的爬上樹去采桂花,有的去自家打果子,然后一起在屋頂上享受著這美好時光,直到夕陽西下,晚風撫過臉頰……
而此時,我總在做著同樣的夢,那兒有我的家鄉,我的家鄉依舊像童話里落日余暉下的小村莊那么美好。如今,我呼吸的不再是那里的空氣,聽到的不再是那兒的江濤聲。但是,家鄉的一切都像一曲悠揚的歌,伴著我,走向遠方;伴著我,編織著人生的夢!
我的愛在小鎮的秋天,我的心是小鎮里獨一無二的橘紅色!它伴著我尋一個回家的夢。記憶中的小鎮,就一個字——美!
教師點評
一、思維縝密,結構嚴謹。小作者精心構思,先以故鄉小鎮的回憶濃情開篇,然后重點描寫了小鎮的風土人情和童年在小鎮的愜意生活。最后再回到現實,直抒胸臆,表達對故鄉小鎮的贊美與熱愛之情。
二、描寫細膩,情感充沛。寫作中,小作者精心選取富有表現力的詞語進行細膩的描寫,著力展現了小鎮舒緩的生活節奏,突出了在小鎮生活的無憂無慮。作者濃濃的情感,從始至終,貫穿在文章中,流淌在筆下,令人懷想。
(指導教師:江 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