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21年以來,“高冷”的文物,頻繁走進尋常百姓的視線——
新年伊始,河南衛視春晚上,一群嬌憨靈動的“唐朝小胖妞”,走出《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的古老畫卷,穿梭在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國寶文物之間,上演了一場中國版的“博物館奇妙夜”。節目一經播出,迅速“出圈”。
3月,三星堆遺址內新發掘6個“祭祀坑”,出土文物500余件。央視直播期間,圍觀人數超2000萬人次。清明長假,三星堆博物館更是收獲了4.5萬余名游客的青睞,創歷史新高。
4月,山東菏澤孫大園堌堆文化遺址共發掘連片漢墓198座。沉睡數千年的歷史再次成為“頂流”,熱心網友們“腦洞大開”,為新出土的“丑萌”的陶獸起名、P圖。
“文博熱”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從《國家寶藏》到《登場了!敦煌》,從故宮博物院突破線下場景的“次元壁”,設計出一個又一個銷量“千萬+”的文創,到河南博物館“考古盲盒”上線即售空,一盒難求,人們對于考古發掘的好奇、對于文博事業的關注似乎超乎我們的想象。
在這個芳菲未盡的四月天里,《山東畫報》同樣將視線對準了文物,對準了博物館。我們可以以雙目與青州佛造像對視,以筆墨與鄭板橋對話,甚至以“犧尊”與歷史對飲幾杯。
國寶很“呆萌”,歷史很可愛。就這樣,博物館正換個姿勢走進千家萬戶,那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也隨之“活”了起來,并以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的方式,給全社會帶來了更深厚的文化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