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人們稱為“豬語者”的61歲荷蘭大叔Kees Scheepens,是家族里第19代農民,擔任多年獸醫的他有著不同尋常的抱負:
“解放”農場動物,將動物福利放在首位,少吃多餐,產出更“快樂”的肉。他的有機農場育有多種珍稀豬種,豬全年都住在戶外,可以自由活動,非常幸福。
最近, 他飼養的豬學會了上“豬豬廁所”——在不同的區域排尿與排便,通過Kees Scheepens自主設計的系統,若豬豬尿在正確的地方,該系統就會自動放出一顆檸檬糖獎勵給豬豬。
這樣做的意義在于,尿液中的氮化合物和糞便中的酶之間不會接觸進而產生對環境有嚴重污染的氨,這具有重大的環境效益,并確保它們可以不再在豬圈的刺鼻氣味中生活。
作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農業大國,荷蘭在畜牧業擁有卓越的生產成績,該產業每年創造約93億歐元的收入,提供超過3萬個就業崗位,通過荷蘭大叔Kees Scheepens的農場可以體現,荷蘭實際上除了養牛,這個國家在養豬方面也是一把好手,荷蘭的養豬產業強調關注豬的福祉的態度和先進技術為肉類品質與可持續發展服務。
由于一項從2013年~2019年針對減少畜牧業氨排放的全國性計劃的執行,據荷蘭中央統計局2020年農業普查數據,養豬場數量下降了12%,從2019年4000多家下降到2020年的3 6 0 0 家, 生豬存欄規模也稍微下降了1.2%,數量在1200萬頭波動。
但荷蘭的豬肉具有世界公認的高質量,從母豬每年生產的瘦肉重量之高可見一斑;同時,荷蘭母豬具有超過歐美平均水平的年均產仔量,斷奶仔豬的死亡率也遠低于歐盟平均水平。極高的肉類品質離不開荷蘭養豬產業營養、光照、欄舍、運輸等全鏈條的先進技術以及與行業聯盟的通力合作。
說起養豬場智能化管理就離不開畜牧業自動化領域全球領導者睿保樂, 該公司是一家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科技領先的國際化公司。2009年進入中國, 睿保樂已將革新性的豬場智能化群養模式及創新性的牧場奶牛監測管理理念成功引入到中國市場,至今在中國已擁有超過300家規模化牧場客戶。
睿保樂先進的育肥增重系統欄舍,每大欄可以飼養600頭育肥豬,可以根據育肥豬體重的區別,分開飼養,分開采食和休息,調整不同的飼料配方。還可以根據豬的目標體重自動出欄,不僅減少人員參與豬群飼養的情況,還可以大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單位欄舍面積的豬肉生產量。
荷蘭豬肉品質不僅因為先進的養豬技術得到提高,也得益于農民們能夠齊心協力推動產業的發展。建立于2018年的豬肉生產組織聯盟( P r o d u c e n t e n O r g a n i s a t i eVarkenshouderij,簡稱POV)是荷蘭養豬行業內重要的合作聯盟,該聯盟致力于為荷蘭全體養豬戶更好地研發應用新技術、適應新的法律法規、順應市場發展和代表農民的聲音。據調查,83%的養豬戶對POV的作為有很大信心。
POV為荷蘭養豬業技術研發與創新提供了發展的動力并募集資金合力發展,通過向荷蘭農業、自然及食品質量部門申請AVV協議,得以將養豬業的研究與創新定為公共利益,荷蘭所有的養豬戶都能運用這些新技術來提高自己農場的運營,但同時也應為養豬技術的研發作出貢獻。該協議讓整個行業合力共同發展,開發出更好的技術,生產出更具附加值的肉類品質。
養豬技術的發展不僅能提高肉類品質,還能提高豬的福祉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荷蘭大叔Kees Scheepens的“豬豬廁所”可以看出,養豬業的糞便處理對減少氮排放十分關鍵。無獨有偶,在荷蘭林堡省北部一個養豬場B o e r R u u d ,經營者兩兄弟R u u d v a nDijck和Peter van Dijck推崇無浪費的可循環養豬業,其中的核心措施也包括了糞便處理。
Boer Ruud從糞便中提取出來的水分可以用來清潔農場,水份去除便能減少達到55%的運輸需求。糞便中剩余的部分也能夠代替人工化肥循環利用到作物種植,其中約有15%是富含磷酸鹽的提取物,還能用于生產綠色能源,該糞便處理機制對該養豬場乃至當地生態環境均產生了積極影響。
農業可持續發展往往也需要關注動物福祉,畢竟健康的動物,才能產出“快樂”的肉。我們往期文章曾介紹過荷蘭各種動物福利舉措,例如能讓百姓參與與支持豬福祉的“動物福利星級標簽”,還有能夠追蹤豬的進食、身體情況進行定制化照顧的“豬豬耳標”等。
由于自身癖好、營養不良、豬場管理和環境等多種因素,豬在成年后多發互相咬尾巴的行為,容易造成應激行為和細菌感染,因此為剛出生的仔豬斷尾在中國或荷蘭都是十分常見的做法,但近年來由于對動物福祉的討論,越來越多荷蘭養豬場不再為仔豬斷尾,前文提及的Boer Ruud就推行“不斷尾政策”。
由荷蘭農業、自然及食品質量部門資助、POV聯合瓦赫寧根大學和烏德勒支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荷蘭全體養豬場停止為仔豬斷尾的做法還為時過早。然而,通過一定的培訓能夠幫助農民掌握“福祉檢查”的技能,用以因地制宜地識別并降低咬尾風險。同時,“福祉檢查”、研究養殖未斷尾的豬和養豬場環境建設需養豬戶、農民、屠宰場、零售商和政府整個生產鏈條的通力合作,才能夠真正地從豬的福祉出發,建設更可持續的養豬行業。
和人需要“高溫補貼”一樣,豬場養殖和運輸途中防止高溫應激對豬的福祉也十分重要,POV制定了相關指引:在養豬場,通過減少進食頻率、最大程度通風、使用隔熱涂層等方式減少豬的高溫應激反應;而在超過八小時的長途運輸途中,若氣溫高于30攝氏度,荷蘭食品和消費品安全管理局將不會為其發放運輸許可,以防止豬在運輸途中因高溫產生應激反應。
質量與可持續,通過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模式、行業與發展的可持續、關注豬的品質與福祉,這對荷蘭養豬業的“雙胞胎”得以發揮優勢,推進養豬業的長足發展。
除了荷蘭, 中國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養豬業作為畜牧業中十分重要的部門,對保障國民的物質生活具有積極的作用。隨著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豬肉的市場需求量也在穩步增長。
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豬肉市場的需求量并不會出現太大的改變,但是人們對豬肉品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中國的工廠化養豬大致經歷了機械化、信息化階段,正在向智能化穩健邁進。
在這個發展階段, 智慧與經驗碰撞的中荷交流與合作便顯得尤為珍貴。隸屬于荷蘭農業協會的中荷豬業聯盟成立于2010年——是一個通過在尋求創新型解決方案的畜牧生產者和可以提供優質產品的企業之間架起橋梁、以此支持中國豬業發展的荷蘭民間組織。
成員企業均是安全豬生產領域的專家,具備先進的科技知識和成熟的經驗。中荷豬業聯盟在中國十分活躍,往年舉辦過許多成功的交流活動,將荷蘭經驗與技術帶到中國的各個角落。
最近,中荷豬業聯盟又有了“大動作”。
中荷農牧業暨生豬價值鏈創新會議研討會在山西省運城市和永濟市召開。期間中荷豬業聯盟成員代表團參觀了當地企業山西長榮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與長榮簽署了合作協議。該協議旨在促進雙方在生豬養殖技術、人才發展和教育方面的合作,并在雙方權限和區域范圍內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
在研討會上,荷蘭王國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武田富在致辭中介紹了荷蘭近幾年農業方面的政策發展, 提出食品安全是需要政府、企業和公民強有力的合作才能實現,荷蘭在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將有助于永濟市生豬產業升級。
中和豬業聯盟并沒有就此停下交流合作的步伐,中荷現代豬業科技路演在吉林長春和遼寧沈陽順利舉辦。活動邀請了在育種、營養、照明、驅動、自動化和動物福利等領域頂尖的中荷乃至國際企業參與展示與討論;同時,全世界農業與生命科學最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之一——瓦赫寧根大學也出席為活動提供了科研經驗與農業智慧。
長春站期間,荷蘭農業中心與吉林省貿促會簽署合作備忘錄。相關企業赴吉林農業大學繼續進行考察對接活動,雙方就環境風險、疫病防范、降本增效等問題進行了充分分享和交流
而在沈陽站,由于非洲豬瘟疫情防控,代表團只能在辦公區域“ 云” 實地參觀豬場,但這不能阻礙中荷雙方業界的交流,雙方就環境保護、豬場設計、生物安全、疾病預防等問題進行了溝通,路演活動獲得圓滿成功。
荷蘭作為傳統的養豬大國,養殖技術與理念上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并且在處理人類農業行為與應對保護環境、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先進經驗。
同時,荷蘭作為中國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秉承著開放的心態與不懈的努力,中荷養豬業實現了兩國之間行業和企業間的多層次交流和合作,持續分享有助于中國養豬業的自主創新技術以及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