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迪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蘇聯式現代化道路,它是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帶領人民探索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為人類文明的演進貢獻了新的思想資源和實踐資源。這種貢獻主要表現為: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彰顯社會主義文明的價值追求;實現“一般”與“特殊”的結合,體現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五位一體”的文明結構,展現人類文明形態的“全面性”;“文明交往”的發展邏輯,彰顯人類文明的包容性。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社會主義道路; 人類文明; 貢獻
D616 A 0080 08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蘇聯式的現代化道路,它是一條立足于中國現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的現代化由被動挨打轉向了主動求索,確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逐步走上了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改變了世界范圍內長期處于單一壟斷地位的西方現代化模式。
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現代化都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追趕特征。這一方面有助于在吸取人類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西方和蘇聯不同的現代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現代化目標,另一方面也為中國探索符合自身國情和發展實際的現代化方式帶來持續的挑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公有制為基礎,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在和平發展中與世界建立聯系,應對各種發展挑戰,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道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方案。今天,我們站在建黨百年歷史節點上,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歷程的回顧,將這種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置于人類文明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根據最新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成果,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價值追求、實踐歷程、豐富內涵和發展方式等方面,與時俱進地重新思考和界定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人類文明的新貢獻。
一、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彰顯社會主義文明的價值追求
人類現代化歷程始于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就是以資本為主導的社會文明形態,資本主義極大
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也導致了嚴重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近代中國最終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源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相關制度的整體反思,想要尋找一條國富民強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起,就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將為人民謀福利、為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追求。早在民主革命時期,黨的七大報告中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1095頁。自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被寫入黨綱,成為黨的宗旨,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中和執政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這種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體現出社會主義文明的價值追求,為人類文明演進提供了另一種可以實現的價值選擇。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將自身追求的現代化與人民利益緊密相連。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要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國家,這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它的前途是社會主義。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中,他進一步提出要建立人民民主專政,“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由半殖民地變為真正的獨立國,使中國人民來一個大解放”,“由此造成統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先決條件,造成由人剝削人的社會向著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可能性”。《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75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現代化探索有了環境和制度保障。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強調:“我們的目標是要使我國比現在大為發展,大為富、大為強。”“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兒。”《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5頁。這一認識反映出共產黨人在追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中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澤東在大量調研基礎上形成《論十大關系》,開始反思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提出要正確處理好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等現代化建設中的十大關系,確立適合中國的工業化發展戰略。經過新中國成立后20多年的奮斗,我國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工業化國家,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一定的工業基礎。但是,由于這一時期黨對發展階段認識不清,同時難以突破以重工業發展為指標的趕超型現代化發展的思維定式,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的現代化進程遭遇曲折。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命題。《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4頁。他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頁。1979年,他在會見外賓時,進一步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用老百姓能感同身受的表達來描述中國特色四個現代化發展的目標愿景,這表明中國共產黨評判現代化的標準從“國家”轉向“人民”黃建躍:《從小康社會到美好社會: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的演進》,《探索》,2020年第6期,第78頁。,開始把人民群眾對富裕生活的期盼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藍圖中,體現出人民立場和社會主義文明的價值追求。20世紀末,中國如期實現了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翻兩番的建設目標,進而又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369頁。,要使“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發展成為“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江澤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2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
會而奮斗”的偉大目標;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2020年脫貧攻堅順利完成后,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從“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建設”到“建成”,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國特色現代化探索歷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立場,這不僅體現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中量變引起質變的實踐升華過程,也是一百多年以來中國現代化曲折探索的歷史經驗總結,更是世界現代化多元演進過程的生動呈現。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14期,第9頁。雖然我們也曾在效仿蘇聯模式工業化道路中片面強調重工業,但是在現代化探索中,我們逐步意識到,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就無法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頁。。共產黨的執政追求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僅是國家的現代化,更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后發現代化國家如何推進現代化建設、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解決的不僅是對西方或是蘇聯既有現代化方式的超越問題,更是在實踐中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現實問題。2012年,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習近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http://jhsjk.people.cn/article/19746089,2012年11月30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處理好了兩個融合關系:一是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融合關系;二是國家現代化目標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關系,將保證人民主體地位與國家現代化建設有機統一起來。
二、 實現“一般”與“特殊”的結合,體現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從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觀的角度出發,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遵循內在的發展規律,大體會有一個總體的趨向;同時,由于各國歷史條件和客觀因素的不同,普遍性中又存在著特殊性和差異性,因而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內容和形式。正是這種不同的內容和形式構成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陳學明:《論中國道路對世界文明的歷史性貢獻》,《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第1213頁。 就現代化發展來看,現代化肇始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它建立在工業化、先進科學技術等現代性要素發展基礎之上。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帶領中華民族謀求偉大復興,用了短短幾十年的實踐走完先發現代化國家幾百年才能完成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這足以說明中國堅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行得通、走得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建立在工業化、先進科學技術等現代性要素發展基礎之上,繼承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要求,同時又注重結合中國自己的國情,探索中國自己的現代化建設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邏輯。近代中國被世界列強拖入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在外求獨立、內求自強的現代化求索中不能照搬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模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提出中國“決不能建立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社會”《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9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逐步擺脫蘇聯斯大林式單靠行政權力、通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現代化路徑,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應該通過什么方式來配置資源、發展經濟?應該遵循怎樣的分配方式調動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應該以何種政治方式來組織社會生活?中國通過自身的實踐探索回應了上述問題,“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頁。。
首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結構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公有制制度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建立的,并在改革開放之后得到了創新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我國基本形成計劃經濟體制,在短時間內恢復并建立了國民經濟體系,但是隨著經濟運行步入正軌,這一體制的缺陷也逐漸暴露。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和國家將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程。在黨的十二大開幕式上,鄧小平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題。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明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后,中國開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經過近十年的改革積累,黨的十六大宣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一直根據實踐的發展來不斷豐富和完善經濟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資源配置方式等方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實踐創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保證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同時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將各種有利的經濟要素納入國民經濟發展體系中,以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實現了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一。這一制度安排保障勞動者多勞多得,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動居民增收和經濟增長同步,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能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和市場的活力;既能避免蘇聯式單一公有制下計劃經濟體制缺乏市場活力的弊端,又能防范在西方資本主義市場中難以規避的金融風險。中國的經濟總量從2010年開始穩居世界第二位,這充分說明: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結構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符合中國現代化發展實際,為人類文明的物質發展貢獻了新的制度選擇。
其次,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重要的實踐探索成果。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充分證明了市場經濟并非只有一種模式,社會主義也可以發揮市場經濟的優越性,為經濟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提供可選方案。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將市場這種資源配置方式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打破了之前僅用國家權力來配置資源的蘇聯模式。在厘清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關系的基礎上,認識到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采用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僅僅是我們利用的手段,并非改變了我們奉行的主義。利用資本力量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中國的經濟發展逐步擺脫了原先對資本的仇視和恐懼,代之以主人翁的自信態度,敢于利用和駕馭資本,使其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所用。同時,習近平也指出,我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仍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有效防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37頁。中國式的現代化新道路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上下功夫,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既能激發市場活力,又能在關系國民經濟和民生關鍵領域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探索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
第三,創造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形態。在西方民主的政治邏輯中,“主權在民”構成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石,在制度設計層面主要是通過代議制民主選舉程序實現人民主權。因此,西方社會更關注程序民主,認為公開透明和公平平等的選舉能夠踐行民主理念、確保人民行使主權。但是,程序的完備性無法保證民主的實效性。當前西方世界越來越被富人和利益集團操縱的政治選舉所裹挾,暴露出程序民主的諸多弊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政治層面的探索,是將選舉民主的合程序性和協商民主的合現實性結合起來,創造出諸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形態。中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一切權力來源于人民,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民主的實現形態是全過程民主,即將人民民主的實質與程序統一于國家權力運行之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其具體表現在實踐層面,則是:通過社會治理創新建立民主參與機制和程序,讓人民群眾在各個層面和各個環節都能夠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推動公民和社會參與公共事務治理,實現實質性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國探索出全過程民主的實踐樣態,不僅實現了政治民主的目標,還在民主參與過程中有效回應了群眾需求,激活了基層社會,構建出不僅僅依賴于選票程序的民主實踐體系。
第四,堅持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偉大目標,并發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號召,為實現鄧小平設想的中國式現代化設置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對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發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仍然是在落后貧困的廣大農村地區。正如習近平的判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黎海華、王光煦:《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求是》,2020年第14期,第66頁。扶貧脫貧的工作成效將直接決定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因此,向貧困宣戰,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將脫貧攻堅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關鍵步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實踐創新。通過在頂層設計和實施安排上的系列創新,8年的脫貧攻堅使得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國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到2020年底,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2021年4月),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頁。從全球視野的減貧進程來看,中國的現代化不僅解決了中國的貧困問題,同時“還有力地推進了國際減貧進程,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積極開展國際減貧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要貢獻”俞懿春等:《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人民日報》,2021年2月27日。。
中國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在經濟制度、市場經濟體制、民主政治實現形態和社會共同富裕等方面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道路”。當然,上述特征還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正如習近平總結的,“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習近平:《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8/c8385520942878.html,2013年3月28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不僅突破了以蘇聯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構建的“公有制+計劃指令+集權型現代國家機構”基本格局王長江、郭強:《論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關系——基于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現代化實踐歷程的研究》,《社會主義研究》,2020年第1期,第46頁。,還打破了蘇聯解體后很長一段時間在世界范圍內簡單地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西方中心論觀點,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發展實際的現代化新道路。這條道路“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再版,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327頁。。在堅持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中,中國探索并豐富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正如習近平指出的,“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699頁。,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無疑豐富了全球化時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發展路徑。
三、 “五位一體”的文明結構,展現人類文明形態的“全面性”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傳統現代化理論中單一以工業化發展程度來衡定國家或社會現代發展的狹隘認知,已逐步拓展為綜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多重發展的現代化目標認知。對此,習近平總結道:“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第78頁。這種現代化理念明確闡明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大文明協調發展的新型道路,展現了人類文明在追求現代化樣態上的全面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總體布局和有序推進中,最終逐漸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現代化目標和布局;而從人類文明視角來看,則是形成了全方位推進物質文明(經濟建設)、政治文明(政治建設)、精神文明(文化建設)、社會文明(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李占才、蒯正明:《文明超越——近代以來的理想與追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9頁。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道路。“五位一體”文明體系和“五位一體”建設目標只是表達的視角不同,其本質是一致的,都是著眼于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這一建設歷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動態、長期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建設目標和任務。改革開放之初,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中,提出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推進,人們對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也愈發迫切,政治體制改革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只有通過政治體制改革,才能給經濟體制改革、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和社會生活進步提供制度保障,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發展。黨的十五大報告將以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二分關系轉變為經濟、政治、文化的三分關系,提出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江澤民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頁。。隨后,根據當時中國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實際需要,我們黨對“兩個文明”理論框架進行了突破和創新。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進一步明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目標,即我們所說的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個文明”協調發展。進入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也步入了關鍵時期,隨著市場化改革深入,經濟利益日益多樣化,社會結構深度分化,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根據變化著的形勢提出構建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擺到突出位置。至此,現代化建設目標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目標。為了應對與經濟建設不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惡化狀況,黨的十六大將生態文明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之一,形成“四個文明”,并進一步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胡錦濤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20頁。目標。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五位一體”的結構體系正式形成,具體表現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大建設的協調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則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文明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體包括全面建設經濟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生態文明現代化等,并且成為一個發達的高收入國家。這表明“五位一體”現代化的目標內涵更加豐富全面,意味著“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全面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世界領先,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頁。。中國共產黨探索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整體布局趨于定型,這一探索歷程貫穿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作出了超越其他政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貢獻。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新道路,這條道路展現出“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和布局,“五位一體”協調推進、整體提升,同步構成中國式現代化“五位一體”的文明框架:在物質文明上體現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政治文明上體現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進國家能力和體系的現代化;在精神文明上體現為,以人民為中心,共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文明上體現為,堅持公平正義,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在生態文明上體現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體系。五個文明之間是辯證統一、逐步推進的關系,共同構成了中國現代文明的發展整體。中國式現代化“五位一體”的文明結構,不僅表明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建設規律的深化,還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目標內涵,進一步展現了人類文明的全面性。
四、 “文明交往”的發展邏輯,彰顯人類文明的包容性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相對于人類文明舊形態而言的;同樣地,中國現代化新道路,也是相對于以往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而言的。回顧世界歷史不難發現,從資本主義社會開始,人類歷史才進入真正的世界歷史,正如馬克思所說,大工業“控制了商業,把所有的資本都變為工業資本……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頁。。當人類歷史發展到世界歷史階段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向海外擴張、掠奪式的原始資本積累方式支撐了本國的現代化道路,最終形成資本主義文明下的世界歷史發展局面,即“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頁。。這種舊的世界交往原則包含著“依附”“從屬”的色彩,必然衍生出剝削和壓迫的不平等關系。二戰后,隨著全球交往程度的加深和民主化浪潮的席卷,越來越多的民族國家開始覺醒,沖擊了舊有的世界秩序,人們開始尋求新的對外交往原則,探索適合本國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幾十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始終奉行和平主義,以和平的方式推動自身現代化,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在外交領域“零和博弈”和“國強必霸”的現代化道路。
近代中國在自身發展中形成的現代化理論,注重從本國自身文化傳統中尋找思想資源。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睦鄰友好的民族,中華文明具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謀大同”鐘超:《闡揚中華文明 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光明日報》,2021年5月12日。的優良基因,歷史上并沒有主動侵略別國的傳統。在全球性現代化過程中,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這既表現為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堅持獨立自主,也反映在實現自身發展后切實履行大國擔當、積極承擔國際發展重任上。回顧現代化發展歷程,中國正是以融入西方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的方式啟動改革開放,才取得了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反思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之后落后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他提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頁。,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同時,他還自信地預見到,在對外開放基礎上實現現代化發展,中國也能對國際的經濟作出較多的貢獻。在對外開放中發展,在發展中繼續對外開放,中國和世界的幫助是相互的,貢獻也是相互的。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采用和平共贏、互惠互利的方式而不是堅船利炮、殖民掠奪或“新殖民主義”的方式去開辟世界市場。因此,我們所開創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具有世界性意義,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參考借鑒,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人類文明之間所構成的內在聯系,彰顯了人類文明的包容性。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面臨新的挑戰。但是,西方世界仍然存在以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典型特征的舊全球化時代的文明觀。中國面對這樣的挑戰,既不畏懼退縮,也不被激進的“關門主義”所動搖。中國共產黨更深刻地認識到,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孤立的狀態下實現現代化。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指出:“現在國際上保護主義思潮上升,但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分析經濟形勢 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人民日報》,2020年5月24日。為此,習近平圍繞人類文明的發展,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集中體現為:提出促進人類社會和平發展道路的大國外交思想,樹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大力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一帶一路”建設,保護人類文明多樣性,主張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等等。中國通過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路徑,以及在發展中倡導多元主義、平等交往、合作共贏、文明互鑒的價值理念,達到“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光明日報》,2021年5月11日。的交往目標。同時,在發展對外關系、積極謀求國際合作時,中國并不會把這些強加于其他國家頭上,“無論中國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5頁。。出于對文明多樣性的尊重與保護,中國通過創新發展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在帶領中國人民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實現中國與全球各國發展的相互融合。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4期,第12頁。這就把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與世界文明的進步緊緊聯系起來。面向未來,中國共產黨做出莊嚴承諾:將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貢獻。
The New Contribution of the Chinas New Path of Modernization
to Human Civilization
YUN Di
School of Marxism,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Chinas new path of modernization is different from either the western capitalist path or the Soviet-style path of modernization. It is a socialist path suited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at the CPC has led the people to explore over the past century, and has contributed new resources of thought and practice to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se contributions include firstly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es the value pursuit of socialist civilization by insisting on peoples dominant position; secondly, it has combined the “general” laws with “specific” conditions, reflecting the diversity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irdly, the “five-in-one” structure of civilization demonstrates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inter-civilization exchanges” demonstrate the inclusiven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socialist road; human civilization; con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