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趙非一
最近,52歲的劉先生特別高興,因為他終于又會“說話”了!
原來,劉先生半年前突發中風,之后成為一位“失語癥”患者,無法完成流暢的自發語言輸出,同時,又存在聽力理解、復述障礙以及命名障礙。通過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醫生以“旋律語調療法”為核心的綜合康復治療后,他的表達和溝通能力都得到了明顯恢復。
這種能讓劉先生重新開口說話的“旋律語調療法”究竟是怎么回事?為此,我們請教了德籍康復專家、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醫療負責人舒樂博教授。
據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美國每年新增60萬~75萬中風病例,其中約20%最終會發展成為“失語癥”。而在中國的中風患者中,26%~38%伴有失語癥問題。語言能力的喪失不僅讓卒中患者失去了與家人和社會交流的能力,也給患者的心理帶去了不可估量的重創。
失語癥是指與語言功能有關的腦組織病變,如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腦部炎癥等,造成患者對人類進行交際符號系統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損害,尤其是語音、詞匯、語法等成分、語言結構和語言的內容與意義的理解和表達障礙,以及作為語言基礎的語言認知過程的減退和功能的損害。舒樂博教授介紹,根據言語障礙的表現形式,失語癥可分為流暢性失語癥和非流暢性失語癥:前者主要表現為語言無意義以及語言理解方面的障礙;后者則主要表現為發音不流暢,并伴隨復述障礙和韻律失常,我們開篇提到的劉先生所患的正是非流暢性失語癥。除了自閉癥,許多老年性疾病,尤其是腦血管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都可能誘發非流暢性失語癥。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非流暢性失語癥的患者正在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
舒樂博教授告訴我們,目前臨床已將音樂療法作為失語癥的康復手段之一。音樂療法是指通過本人唱歌、演奏樂器或選擇欣賞音樂來達到治病效果的一種治療方法,它是醫學心理學與音樂相互交叉滲透的產物。其治療主要集中在發音呼吸的控制、說話頻率的調節、促進發音力量的音調訓練、旋律和節奏音調的協調,以及發音清晰度的提高。治療的目的是刺激、控制、矯正、改善和提高患者殘缺的語言能力。
舒樂博教授進一步介紹,目前針對失語癥常用的音樂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旋律語調療法、定向音樂支持訓練以及語音音樂治療等。其中,旋律語調療法(MIT)是治療非流暢性失語癥的主流康復手段。
100多年來,臨床醫生一直注意到,非流暢性失語的患者能夠演唱他們并不能說出的歌詞。因此,旋律和節奏的作用開始被運用到幫助失語癥患者提高語言流暢性的治療中來。但是直到1973年,一種基于音樂的治療方法,即旋律發音療法才被正式提出。旋律語調療法的核心理念是利用語言中音樂的元素,包括旋律、音高、節奏、調性,以及患者原有的歌唱能力來恢復其言語產生能力。該療法尤其適用于右腦韻律功能良好的患者,在提高語言表達、理解和反應時間這幾個方面效果尤為顯著。
旋律語調療法在實際臨床環境中是如何應用的呢?
舒樂博教授介紹,旋律語調療法的具體操作可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評估。通過測試,對患者進行語言能力和音樂性評估。
第二部,治療。基于語言康復的三種級別:發出2~3個音節的詞組;發出具有社會性意義的3~5字;發出包含多種信息的7字以上的句子,將訓練模式分為基礎、中級和高級3個階段,由語言治療師根據患者的背景資料(如興趣愛好、文化程度、性格等),選擇適合的音樂或歌曲來引導患者進行言語訓練。
基礎階段:1.治療師通過視覺展示引入目標詞匯,并按節拍哼唱,患者在治療師引導下哼唱;2.治療師和患者一起哼唱;3.治療師逐漸淡出,讓患者獨立伴隨著手敲打的節拍繼續哼唱剩余部分的詞匯。
中級階段:1.治療師先吟唱目標詞匯和打拍子,讓患者仔細聆聽;2.治療師吟唱問題,讓患者通過吟唱的方式回答目標詞匯,例如“你好嗎”“我很好”(注:該階段開始時給予音樂旋律提示,逐步過渡到讓患者僅在打拍子的幫助下復述吟唱的詞匯,最后做到在沒有任何輔助下患者能夠成功復述目標詞匯)。
高級階段:1.治療師和患者開始通過接唱-道白形式完成目標詞匯,在中途治療師逐漸淡出讓患者自己獨自完成;2.治療師通過正常的言語、音調說出目標詞匯,讓患者以正常語言復述詞匯;3.治療師使用正常說話方式提問,讓患者在沒有任何輔助的情況下用正常的言語方式回答目標詞匯。
舒樂博教授告訴我們,旋律語調療法過程中的兩個關鍵步驟是發音和打拍子,可以發展大腦右半球的單側語言區。發音是旋律語調療法的核心元素,在右腦半球處理語言信息、音樂和韻律時引起全腦反應時,起到主導的優勢作用。發音吐字越慢,保持音的時間越長,在音節和詞語之間就越容易通暢,從而減少對左腦半球的依賴。左手打拍子可引發大腦右半球控制手部和口部感覺運動的神經網絡。聲音運動反饋同樣可以被利用,不斷重復強化的過程,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來降低對治療師的依賴,讓患者自己能夠唱或者說出來。
在采訪的最后,舒樂博教授提醒廣大患者,“卒中后的語言練習應該盡早開始,但任何時間開始都不算晚,患者應盡可能在較長的時間進行練習,練習頻率越高越好。”舒樂博教授也信心滿滿地說,雖然旋律語調療法在中國的普及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臨床成效非常值得期待。
專家簡介

舒樂博醫學博士,語言學博士,神經心理學教授,神經學教授。德國聯邦神經康復協會主席,德國殘疾人康復協會主席,為德國神經康復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主導/參與“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口面運動系統”“康復階段模式”“神經康復的評估方法”以及“德國卒中康復指南”等多項德國國家級研究項目。2017年9月,舒樂博教授加入霽達康復團隊,成為霽達康復醫療負責人、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醫療負責人、首席康復醫生。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展開深度合作,致力將德國神經康復理念與循證醫學經驗帶入中國,造福更多對高品質康復醫療服務有需求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