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清
清晨5點,張奶奶剛脫下圍裙收了攤,又騎著三輪車趕往菜市。韭菜、薺菜、茴香、菠菜……采購完新鮮的蔬菜,她又蹬著車趕回家。睡上四五個小時后,她接著擇菜、洗菜、和面,準備著出攤。晚上11點,她的“夜生活”開始了,搟面、放餡、煎餅,一直忙活到清晨5點……這是賣菜饃夜宵的96歲張奶奶的一天。
張奶奶在鄭州擺攤30年,并不是為生活所迫。她說:“人老了應該有個價值,歇著不如做一點有價值的東西。能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種樂趣。”
抖音博主“志剛在鄭州”拍了一段張奶奶賣菜饃的視頻,在網絡瘋轉。成了網紅的張奶奶的菜饃攤前排起了長隊,她卻說:“排隊買饃的人不是真的餓,有的就是為了來看看人。”因為人多,要做的菜饃數量增多,有人心疼張奶奶:“別累壞了。”她說:“他們來了,總得滿足人家的要求吧。”還有人對她說:“您這么大歲數了,真不容易,可以乘機漲價啊。”張奶奶不漲價,菜饃仍然是6元一個。她說:“只要錢來得正道,沒有不容易的事。來得不正道,再容易也不容易。”
6元一個的菜饃,不僅用料足、分量大,張奶奶還用夠心思做出好味道。她說:“人家都是下力的人,得讓人家吃飽啊。菜能值多少錢,總沒人金貴吧,將心比心呢。”問她累并快樂著的原因,她說:“不高興的事少想,哭哭啼啼是一天,哈哈大笑也是一天。”
生意更好了以后,張奶奶反倒有時不出攤了。原來,她是默默把生意讓給另一家餅攤。張奶奶說:“別人要養家,要供孩子上學,得給人家留個空隙。”
張奶奶的菜饃攤因此獲得《人民日報》微博的點贊:“三十年如一日,擺出的是菜饃攤,擺渡的是人生。金句迭出,歲月沉淀的是生活經驗;通透達觀,這是老人堅守的‘深夜食堂。”張奶奶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樸實體貼的話語,是最溫暖的煙火氣,撫慰了無數人的心。那輛承載著她沉甸甸人生信念的三輪車,像一艘擺渡船,啟發著我們:踏踏實實,人生要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