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素軍
歷經千年,張俞依舊不愿還鄉。
盡管破廟已成殘垣斷壁,張俞的雕塑業已裂出兩道深痕,仿佛兩行眼淚流個不停,也很少有人來祭拜。但張俞寧可做風雨中的一縷孤魂,也不愿披上錦衣,回一趟故鄉。
張俞的故鄉在川蜀,物產富饒,人才輩出,向來是士族集聚、兵家必爭之地。一千年前的北宋更是如此,即便是大文豪蘇軾,也曾登張家之門,與俞有戚戚焉。
史書上有記載,才華橫溢的張俞,后來獲得了川蜀知府的青睞,不僅將女兒許配給他,還在峨眉山下置了一塊宅地。張俞便像一朵花兒一樣,在峨眉上下綻放。
可是,張俞竟然在意氣風發的年紀,突然遠走他鄉,這一去,便再也沒有回來,直到眼前這座廟宇,聽說張俞竟潦倒病逝于此。我要講的故事,便是從這里開始。
廟宇其實有個正兒八經的名字——羅綺殿。據當地人代代相傳,羅綺殿的主人確實是川蜀才子張俞。張俞有個癖好,就是養蠶,但一年又一年,從未成功孵化出蠶繭來,他大概不知道,養蠶需要看氣候,川蜀可以結出飽滿靚麗的蠶繭,織出北宋最有名的蠶絲綢緞,全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遠走他鄉的張俞明知水土不服,為什么還要養蠶?
不僅養蠶,據老一輩的村民傳說,羅綺殿之所以叫羅綺殿,是因為張俞的雕塑披著一件蠶絲綢緞。所以,有的考古學家便由此推論,張俞應該是棄政從商了,從川蜀將蠶絲綢緞販賣到杭州一帶,而且,很可能生意失敗,所以才流落于此。
可惜,這個論斷很快就被推翻了,因為在羅綺殿里還挖掘出一箱交子,這是北宋時期川蜀發明的錢幣,絕對的全國硬通貨。也就是說,即便張俞生意失敗,但他絕不缺盤纏,寧死不回故鄉,一定另有緣由。
那一定是被朝廷貶謫了吧!可是,張俞在中了舉人之后,拒絕為官,甚至主動讓賢,退隱峨眉。也就是說,張俞從未為官,遭貶謫一說更是子虛烏有了。
張俞就像一個謎,讓后人杜撰出無數故事,但深究起來,無一有足夠的說服力。羅綺殿就像一座等待揭開謎底的盒子,歷經千年風雨,卻始終屹立不倒。它一定在等待著一個真相,等待著一個答案。只不過,不知要到哪個時代,才能給到它想要的答案。
沒錯,只是一個小男孩,在羅綺殿的后山小便,真相便大白于天下。小男孩的尿液沖洗了一塊不起眼的石碑,幾行小楷瞬間浮現——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四行絕句,署名白云先生,正是張俞本人所作《蠶婦》。所有的疑團一下子全部解開,張俞遠走他鄉,只是因為一個書生的意氣和執著,因為一個年輕人對時代的不滿和不甘,養蠶其實是他的一塊心病。
憑什么養蠶的人穿不起絲綢,而滿身羅綺的人卻不是養蠶人?北宋底層的困苦何時能解決?張俞想為民請命,卻無能為力,他只能默默發誓,時代不變,我不歸。
可惜啊!一千多年過去了,張俞一定不知道,如今的四川物華天寶,樂至的桑蠶聞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