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預示著體育教學改革從此有了更明確的方向,新時代體育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也將更快、更好地落到實處。扎實推進體育教育教學改革,需要全面、系統、精準地把握《指導綱要》,避免走彎路,使改革步伐邁得穩健并成效顯著。
一、《指導綱要》始終貫徹“育人”主線
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德智體美勞五育體系中,體育在全面育人方面始終居于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育體、育智、育心的綜合育人價值。《指導綱要》始終貫徹“育人”主線,無論是“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體育目標,還是“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促進中小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的形成”的基本路徑,都緊緊圍繞著促進學生發展,系統而全面育人展開。尤其是“改變單一學習知識或某項技術的現狀,從綜合育人、培養體育核心素養的高度和體育課程一體化的思路,強化‘教會、勤練、常賽過程與結果,有效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目標的達成”和“將‘以教定學觀念轉向‘以學定教,充分把握學情,注重個體差異,合理把握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無不滲透著系統育人的目標定位和改革舉措。只有牢牢把握住“育人”這一主線,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各項舉措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意義,進而富有成效。
二、《指導綱要》注重強化“政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國家頒布的學校體育相關文件,都需要認真落實和深入推進。盡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積極探索落實和推進方案,但通常會存在不夠聚焦的問題,尤其是針對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或理解上有偏差,或實踐中有不足。《指導綱要》非常注重強化“政策”導向,尤其是對已有相關政策中急需貫徹落實的關鍵要求,有著明確的闡釋和方向的引領。諸如,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所強調的“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的目標體系,通過何種方式達成這些目標,《指導綱要》做了具體闡述。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享受樂趣”強調:“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增加游戲與比賽等競爭要素,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競爭與表現的樂趣,實現從激發興趣到形成志趣、享受樂趣的層層深入。通過組織游戲、增加競賽、豐富內容、鼓勵自主等方式,提高學生鍛煉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和持久性,幫助學生有效鍛煉、掌握技能、提高能力、體驗成功,使其真正能夠樂在其中。”第二,“增強體質”強調:“重視在體育教學中強化鍛煉、增強學生體質,要加強‘勤練,在基本運動技能的鍛煉中不斷發展學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協調、平衡等身體素質。要根據不同年齡、性別、教材、課型、場地、氣候等科學安排運動強度,合理設計練習密度,針對學生素質發展敏感期合理組織學、練、賽,科學推進基本運動技能‘課課練活動。要通過高質量組織課堂教學,課內外相關聯開展大課間、課外體育活動、校外體育鍛煉等,有效增強學生體質。”第三,“健全人格”強調:“通過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個人品質。全面把握體育的‘育體、育智、育心綜合育人價值,通過全員參與的體育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塑造活潑開朗、與人為善、團結協助、遵守規則等良好品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人格健全。”第四,“錘煉意志”強調:“通過體育課、體育訓練和體育競賽活動培養學生不畏困難、不怕吃苦、不懼失敗的意志品質。精心設計有一定強度、一定難度的運動技能學習,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等優良品質,要通過組織教學比賽和競技比賽,不斷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勇敢堅毅等堅強意志。”
又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首次提出的“教會、勤練、常賽”,《指導綱要》中關于“教會”提到10次,從重點提出教會學生的內容包括“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到“全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系統性教學思路與方式”等,多視角、全方位地闡述了“教會”的內涵與方式方法;關于“勤練”反復出現8次,從指導思想中提及“勤練”,即“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到“全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內涵與要求,使其成為常態化、規范化、系統化的教學組織模式”,體現著《指導綱要》在反復強調“勤練”,便于引起大家高度重視和全面把握;關于“常賽”,也在《指導綱要》中前后反復出現7次,有的與“教會”“勤練”同步出現在文件中,有的進行了單獨闡釋,如在“創新教學過程”中提到:“‘常賽,面向全體學生,根據體育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每堂課上的教學比賽,結合體育課堂教學組建班隊,要周周打比賽,周六周日可組織全校體育比賽,以賽促練,掀起體育鍛煉的浪潮,使學生享受競賽樂趣、更加牢固地掌握專項運動技能,培養學生的體育與健康素養。”這些有關學生參加比賽的要求,導向性非常明確。
三、《指導綱要》多元呈現“改革”創新
體育教學改革本身就預示著一種創新,《指導綱要》又在文本起草過程中更加突出自身的創新性發展。
第一,提出“將‘教會、勤練、常賽成為常態化、規范化、系統化的教學組織模式”。如何做到這“三化”,一線教師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內涵與要求。
第二,提出“打造高質量體育課堂,使學生在‘知識、能力、行為、健康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如何通過體育教學改革使學生在這幾個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這既是《指導綱要》重點強調的,也是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工作中要努力把握和認真實現的。知識、能力、行為是促進健康的前提,豐富的健康知識、較強的運動能力、良好的健康行為,能夠共同促進健康。
第三,提出“將‘以教定學觀念轉向‘以學定教”,“以學定教”的觀念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把握學情,注重個體差異,合理把握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第四,提出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必修必學”與“必修選學”兩大類,其中,“健康知識與基本運動技能作為體育課必修必學內容要在中小學廣泛開展,專項運動技能作為必修選學內容,中小學校結合實際有選擇地開展”。這既遵循了學生發展規律,避免“想教什么教什么”現象的發生,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運動需求。
第五,提出“各專項運動技能的教學,依據專項運動固有的難度和自身的特征,按結構化的方式將每個專項運動劃分為多個模塊和單元開展教學,學生對各模塊和單元逐一進行遞進式學習”。體育課程一體化研究已經將學校體育中常開展的20余項運動各自按照六大模塊設置了學生逐級學習的內容,這為貫徹落實《指導綱要》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第六,提出“打破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局限性,積極探索與適當增加‘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組織形式”。而且,從小學高年級以上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采用“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組織形式,滿足學生興趣愛好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為幸福人生保駕護航。
第七,提出“打破以往只對運動技術、體質健康等某一方面的評價,要更加注重‘知識、能力、行為、健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這既是學業質量評價所不可或缺的,也與目標維度相一致,只是各自的側重點和評價方式不同而已。
第八,提出“鼓勵中小學各學段根據學校實際適當增加每周體育課時,義務教育階段可每天1節體育課,高中階段保障每周3節體育課以上”。只有保障了課時,“教會、勤練、常賽”才能有效推進,“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才能落到實處,達成相應的育人目標。
第九,提出“中小學體育教師每周基本教學工作量保障12課時,并將組織大課間、帶隊訓練、指導比賽、體質監測等活動計入教師工作量”。這是我國首次發布中小學體育教師工作量的量化標準,對于廣大一線教師而言,這一標準能夠為其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并為其更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第十,提出“優先發展學校所開設的‘一校多品運動項目的場地器材,滿足選項教學需求”。無論是為了實現“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還是為了滿足不同學生興趣愛好的多樣化需求,只有滿足“一校多品”場地器材建設,才能有效促進一師一專、一生一長的良性發展。
體育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質量工程,只有精準研讀《指導綱要》文本,全面理解和把握其核心理念、基本操作策略和創新思路與方法,才能真正提升體育教學質量。扎實推進體育教學改革,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這既不是僅靠體育教師單一主體能順利完成的,也不是其他任何一方能獨立推進的,教學與管理、督導與評估等多管齊下,方能日漸成效。
于素梅
202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