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瑩

教育部印發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相較于《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而言,提出了更詳細、更系統的要求和指導意見。作為一名小學校長,《指導綱要》的出臺讓筆者倍感欣喜和欣慰。筆者所在學校是在“體教融合”大背景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為了切實踐行“體教融合”,一直奮斗在探索和創新的道路上。《指導綱要》讓學校在迷茫時有了指引,更加堅定了“以體立校”的決心。
學校的“體育選項走班制”已實行2年有余,現已成為學校特色課程。每周除開設2節常規體育課外,學校還增設了2節“體育選項走班制”課程,即以足球和籃球作為“體育走班制”課程的核心科目,同時開設羽毛球、輪滑、啦啦操等特色課程,在課程的選擇上,學校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興趣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項目和班級上課。在教學計劃、手段、方法和評價方面,學校根據不同層次的班級制訂了不同的教學計劃。為更好地監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學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校內、校外同步體育運動監測,實現了體育課過程性評價與家庭作業常態化。經過2年的“體育走班制”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顯著提高、自尊自信持續提升、交往范圍逐漸擴大、競爭意識普遍增強、團隊合作得到彰顯。可以說,“體育選項走班制”是實現《指導綱要》提出的“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目標任務的必要舉措,更是實現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必由之路。
《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了“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的系統性教學思路,其含義可歸納為:“教會”的是必修必學的健康知識和基本運動技能,以及必修選學的專項運動技能;“勤練”要強化課內外的練習,打牢基本運動技能基礎,合理安排專項運動技能練習;“常賽”要實現課課有教學比賽,人人有參賽項目,特長生有專項聯賽。這一教學思路的提出與學校的特色體育課程不謀而合,更加堅定了學校繼續走下去的信心。
學校以教師隊伍建設和學生發展為根本,以整體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為中心,發揮教研的“指導、服務、督查、創新”功能,推出了“N+T”特色教學模式,即在體育各個教學環節中滲透其他學科知識(N),其他任何一門學科之中也相應滲透體育知識(T),讓體育與其他學科之間形成聯動教學。“N+T”學科以足球、籃球、橄欖球、體操、跳繩等項目為主線,保證學生每天運動1小時,以舞蹈、書法、繪畫、器樂等課程為輔線,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由此,學校開啟了以“N+T”學科整合為引領的多學科融合之路,“在語文課中識體育,在數學課中算體育,在美術課中畫體育,在音樂課中唱體育,在外語課中說體育”。這也與《指導綱要》中提倡的“改變單一學習知識或某項技術的現狀”“注重學科融合與課程思政”相契合。對學生來說,體育的滲入就像課堂中的催化劑,不僅充實了課堂內容,令人感到新穎有趣,更使學生重視并真正熱愛體育運動;對體育教師而言,構思、磨課、修改、交流、評課等一系列環節促進了教學技能和職業發展,提高了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
下一階段,學校將以《指導綱要》為引領,將體育相關的健康知識和基本技能編入校本教材,并在賽事全員化的基礎上突出專業化。此外,如何對學生作出全面的體育素質評價一直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以往的評價還停留在“基礎運動技能”這一方面,雖然學校后期引進了人工智能系統加強了對學生的體能監測與家校互動,但仍有不足。《指導綱要》提出的“注重‘知識、能力、行為、健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給學校帶來了啟發,如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評價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圍繞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進行測評;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的體測成績等,為學校建立全面評價體系提供了清晰、有效的指導與實施方法。同時,《指導綱要》中的“課時保障”“師資保障”也為學校提供了新的思考,有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更有利于選拔、培養優秀的體育專職教師,促進體育學科的各項優化。
在“以體育人”的理念下,體育課作為一門開放、靈活、包容性強的學科,應積極探索與其他學科相互融合的新形式,將學校原有的“體教融合”平臺向“思政課”與體育融合推進,運用思政教育充分開發課堂教學的價值,其對于實現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發展學生的頑強意志與精神品質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