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衣杭,遲雪峰
(中國戲曲學院 新媒體藝術系,北京 100073)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波及了大江南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通力合作,迎來了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令人深思、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表現出中國人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巨大的責任感。面對疫情的防控要求和實際需要,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創作與實踐團隊的師生,發揮作為文藝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跟隨疫情發展態勢,以政策精神宣傳、防疫知識普及、歌頌英雄事跡等為主題,拿起畫筆開展“以藝抗疫”的美術創作,以文藝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這場特殊的戰斗中。
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應當體現人民性,優秀的文藝作品是對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協助①。因此文藝作品應蘊含著人們共同的價值追求、審美價值和歷史記憶,同時作品中所承載的厚重的人文情懷也在潛移默化中培育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新冠病毒疫情阻礙了人類的和平與發展,抗擊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美術工作者拿起畫筆,為抗擊疫情而創作,是文藝為最廣大人民服務的重要體現。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信念就是力量,畫筆就是鋼槍。面對疫情阻擊戰,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教學團隊,在重大社會事件面前彰顯國戲人的責任與擔當,發揮價值觀引領和全方位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帶領學生開展“以藝抗疫”的美術創作,為英雄畫像,為時代謳歌,在防控的關鍵時刻生產出一支支“文化疫苗”。此次“以藝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共計101件,主要作品包括傳統繪畫、當代繪畫、漫畫、動畫、海報和書法等,表現形式采用寫實、寫意、象征和烘托等,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和戲曲元素,主要涉及弘揚抗疫精神、塑造醫務工作者和宣傳抗疫知識等題材,下文針對這些題材展開論述。
抗疫精神是偉大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高度統一,通過美術作品的視覺形式、文化符碼和人物塑造,反映疫情阻擊戰的艱難困苦和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并以極大的精神力量鼓舞人民開展抗疫斗爭。相關作品如圖1所示。
《火神山,雷神山》(圖1-a,劉承陽作)取材于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定點醫院的建設,恰逢中國農歷新年,作品采用年畫風格的門神畫開展創作,合理汲取中國傳統元素,利用散點透視將各視覺焦點上的主體組織在同一畫面中。絢麗的色彩沿襲年畫的傳統風格,在熱烈繽紛且樸實和諧的民族色彩體系中營造出畫面的形式感和戲劇性,門神作為擬人化的原型使原本嚴肅的醫院形象變得生動活潑,大面積黃色背景中紅色火神山和藍灰色雷神山布局合理,恰當的暖色搭配烘托現代醫學力量的精神內核,通過精巧的色彩氛圍和排版布局營造濃厚的中國傳統視覺形式感,體現中國速度、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作為雷神山和火神山搏斗的對象,擬人化、夸張、變形的病毒形象采用紫色,與背景的淡黃色呈現鮮明對比,通過現代動漫化的造型手法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年畫風格的抗疫作品有機地將中國傳統圖騰信仰和民俗禮儀與當代民族實踐相結合,將抗疫文化在傳統美術與民俗風情中進行合理表達,通過中國韻味的視覺設計來弘揚抗疫精神。
圖1 弘揚抗疫精神的美術作品
《武漢加油》(圖1-b,魏陳蓉作)海報設計表現武漢疫情的發展牽動十四億中華兒女的心,巍然屹立的黃鶴樓前是馳援武漢的白衣天使,在奔騰不息的長江水前守衛著荊楚大地。大面積地運用高明度和高純度的紅色作為主體色,襯托畫面中白色的醫務工作者形象,簡潔、通透的界面設計能夠提高讀者的信息辨識度。在名稱和建筑造型的提取上遵循武漢的歷史和文化特色,黃鶴樓和武漢城市建筑以剪影的造型呈現在海報中央,建筑的在地性征用一方面體現武漢地域文化和歷史審美,寓意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會全力以赴共抗國難,增加讀者內心的歷史情感;另一方面建筑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會再一次見證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走向勝利。
漫畫創作《二鐘降魔》(圖1-c,王乾兆作)通過當代國士鐘南山和中國傳說人物鐘馗進行類比,表達鐘院士在抗疫過程中不可估量的作用。畫面中央淺藍色高光將空間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畫面左側區域塑造鐘馗形象,在保留人物原始造型特征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抽象變形,根據現代動漫化審美風格對角色原型特征進行移置、拼接和重組,形成富有傳統韻味的現代化造型形象;在畫面右側區域中塑造鐘南山形象,提取角色原始體貌、神態和氣質特征,運用點、線、面的構成語言進行生動、個性的創作組合,突出人物輪廓及面部特征。鐘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能夠捉鬼的神仙,鐘南山是當代抗擊新冠疫情的英雄,作品采用類比的手法表現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動漫化造型手法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此外,作品《爭分奪秒》(圖1-d,葉琳作)利用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建設與時鐘、紅十字的共生關系,表現工人們爭分奪秒建設定點醫院的情境,以黑色、白色和紅色為主要顏色,通過明度差別表現畫面層次,突出政治性符號的莊嚴肅穆感;在海報《“手”護》(圖1-e,葉琳作)的設計中,采用手和肺的同構將二者有機結合,使讀者對“醫生的手守護著病人的肺”這一主題形成更為直觀和形象的理解,畫面留白為紅色主體“肺-手”留下更多的呼吸空間,給讀者制造輕松、自由的感覺。
在湖北和武漢人民遭受疫情打擊的緊要關頭,廣大醫務工作者臨危不懼、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線頑強拼搏,展現了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現了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良好形象。醫務工作者是當代英雄的形象,以具體醫務工作者形象、模范人物和英雄形象為題材創作美術作品,具有宏大的歷史意義和時代意義。相關作品如圖2所示。
《堅定》(圖2-a,蘆俊宇作)海報設計采用不完整構圖,顛覆傳統規則構圖形式,在矩形畫框中以三角形分割出三個相對獨立的表意空間,以空間的對比和反差表達醫務工作者舍小家為大家的抗疫精神。在畫面左側直角三角形空間中,以黑白反差色剪影表現醫務工作者在思念家和家人的情境,明顯不成比例的人物尺寸象征人物之間的時空差異;畫面右側的等腰三角形空間中,以正在建設中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作為背景,襯托醫護人員在抗疫一線中堅定的身軀,彰顯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兩側主體造型選擇人物半身像,打破人物圖形求全求滿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通過兩側醫務工作者的視線作為線索,引導讀者對“家庭”和“醫院—戰場”的關注,凸顯舍小家為大家的寓意。畫面中部的等邊三角形采用高純度紅色,打破以黑白為主色調的秩序感,以幾何圖形的界面布局設計形成較好的視覺流程,在空間分割中左右讀者的視線,使界面中的元素形成對比與均衡關系,在前后空間層次變化中強化標題“武漢加油”的視覺主導作用。
《逆行者們》(圖2-b,張立新作)海報設計以線條作為人物形象的主要造型手段,塑造以鐘南山院士為主要形象的醫務工作者群像。界面主體由相互堆疊的四位醫務工作者構成,凸顯畫面的層次和空間縱深感。位于畫面主體前景位置的是鐘南山院士,其堅毅果敢、目光矍鑠的形象具有很高的人物辨識度,表征鐘院士敢醫敢言、生命至上的醫者精神。位于畫面中景的是三位醫護人員形象,厚重的防護裝備代表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普遍特征,表現最美逆行者們與病魔較量、頑強拼搏、日夜奮戰的抗疫精神。海報背景采用高純度紅色,與人物主體形成鮮明對比,建構整體版面的主從關系,通過畫面的縱深感和空間厚度將讀者視線引導在視覺中央位置,以點、線、面建立人物之間相互疊加的主體形態,以簡潔的界面形式提高視覺沖擊力。
《致敬英雄》(圖2-c,喬天寵作)以一組真實照片改編而成,畫面通過剪影的方式勾勒出醫務工作者無畏的英雄形象。畫面前景為身著防護裝備的醫務工作者,紅色主體用色與背景的灰色形成鮮明對比,十指相扣抱在胸前表現他們心中必勝的信念。背景中的群像是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凝縮的表現,有助于建立榜樣的形象,表現萬眾一心、共抗疫情的精神力量,具有崇高精神宣傳與社會動員意義,傳遞新時代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價值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保持高度一致性。
圖2 塑造醫務工作者的美術作品
在無數醫務人員逆行走向抗疫前線之時,普通民眾響應疫情防控號召,佩戴口罩、足不出戶、拒絕野味等行為,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的重要法寶。通過美術作品宣傳抗疫知識,是藝術從業者為人民服務的根本任務,也是藝術類高等院校承擔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體現。相關作品如圖3所示。
圖3 科學防控題材的美術作品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小小的口罩一度占據居家日用品的首要地位,是中國工業制造能力的集中體現,并成為抗疫時期顯著的文化符碼。以口罩為主要題材的宣傳抗疫知識作品是此次“以藝抗疫”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愛衛生 戴口罩》(圖3-a,祝念祥作)以同向線條作為口罩的造型基礎,應用口罩重復形態形成的畫面節奏感,通過平穩、整齊、規律、秩序的形式美感增加畫面信息的傳達效果。在秩序性很強的口罩重復形態中,一個承載著“愛衛生、愛人愛己”宣傳信息的特殊造型口罩形成視覺焦點,通過節奏的變異打破整體一致感,在維持重復構成的形式美感中增加個體形象的新奇感,延伸閱讀的聯想空間,強化讀者的視覺印象。
在海報作品《預防》(圖3-b,楊雨龍作)中,藍綠色的口罩占據畫面的中心部位,以色彩和光影作為口罩的主要造型手法,在紅色背景中配合相應的宣傳文字,傳播與題目“預防”相契合的疫情防護知識;《戰疫,萬眾一心》(圖3-c,張毅霞作)是對經典作品的戲仿,以京劇生、旦、凈、丑四個行當代表人物佩戴口罩表現個人防護的重要性,通過傳統藝術形象的宣傳作用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傳播輻射面;《門神斬病毒》(圖3-d,梁馨月作)取材于中國傳統民間門神畫,保持門神形象的原始造型,口罩的佩戴將傳統人物與當代疫情防護相聯系,將抗擊疫情的時代訴求附著于具有吉祥象征意味的圖騰符號中,喚起人民的文化記憶和時代情感。
《拒絕吃野味》(圖3-e,何梓華作)以鐘馗捉鬼為主要創意元素,表現鐘馗斬殺即將食用蝙蝠(象征“?!钡暮x)的小鬼,告誡人們注意食品衛生安全,拒絕食用野味。主要人物鐘馗為其戲曲舞臺形象,通過弧形線條將人物輪廓進行規則化和簡化,將人物的服飾和髯口做出圓潤化處理,下半身由弧形線條過渡到以直線為主的鞋履造型,突出人物圓中有方的幾何形態,象征角色的正直、威嚴形象,塑造穩定和安全的感覺。通過扁平化、卡通化的人物設計,將傳統藝術形象賦予現代審美和時代內涵,增加作品的原創性和宣傳表現力。
“以藝抗疫”充分發揮了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各專業優勢,具有傳統藝術神韻且適應新時代發展的美術作品,始終將人民性放在創作的第一位,將有特色的藝術語言、富有人文關懷和溫度的原創作品,打造成一支支抗擊疫情的“文化疫苗”。
“以藝抗疫”綜合了傳統繪畫、版畫、漫畫、繪本插畫等美術風格,以弘揚抗疫精神、塑造醫務工作者和宣傳抗疫知識為主要題材,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等特性,以充滿溫度的原創藝術作品向全社會傳播正能量。作品已通過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新華社、央視頻、北京日報、中國美協等五十多家知名媒體和宣傳平臺刊登,累計超2386件(次),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受到廣泛好評。
“抗疫斗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中國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是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②。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師生將持續開展戰“疫”創作與宣傳,充分體現文藝創作的人民性,積極發揮高等戲曲類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彰顯新時代國戲新媒體人應有的責任與擔當,用文化戰“疫”的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注釋:
①韓華.增強文學藝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學習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2018(07):56-60.
② 人民日報評論員.抵御風險挑戰的根本保證——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重要講話[EB/OL][2020-09-13](2020-09-14).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13/content_5543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