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鮑雨祺
(天津理工大學,天津 300384)
跨藝術、科學等多領域的復合結構技術,以數字為核心將藝術與技術的知識融合。其具有傳播特性,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簡單來說“數字媒體”就是“多媒體”,是以數字技術作為信息傳遞載體,但其更具有視覺效果,以帶動受眾的互動體驗為目的。如今在展示設計領域,利用現代科技和新媒體形式進行創作。
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內,運用藝術語言對空間及平面等構成進行設計。展示設計在藝術設計領域中是具有復合性質的設計形式。融合二維、三維、四維等設計因素,以達到完美傳播的目的,展示空間設計的界面通常為地面、墻面、頂棚等空間環境。
展示空間設計與時俱進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技術形式以及各種新型技術材料,借助高科技手段,數字化技術表現,多視域、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空間內容。讓參觀者準確而快速并且高效地接受信息。二者緊密聯系,數字化展示設計標志著現代展示的發展方向。數字化媒體展示設計以傳統方式無法抗衡的互動性、綜合性和強烈的現場感來打造更符合信息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深受大眾的喜愛。
在現代展示空間的設計中,數字技術手段的運用,突破了過去的展墻、展柜、圖片、文字及燈光等傳統手段。大型銀幕墻、遠程影像視屏墻、環幕電影及各種數字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這些新技術和新媒介,不僅轉變了傳統展示中像圖文展板這一系列的單一展示形式,同時提高了展示空間信息的傳播效率,也使今天的展示空間更具有吸引力。
1.虛擬現實類:VR虛擬仿真、VR360°全景(商業展示空間:帶來經濟價值)
2.多媒體互動類:桌面互動投影、墻面互動投影、地面互動投影,虛擬翻書系統、觸控沙盤投影、數字媒體觸摸互動系統(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傳遞,學術研究,教育性質,社會價值)
3.全息成像類:3D全息、幻影成像(主題性陳展空間:營造沉浸式空間,對主題內容達到一種全方位、多層面的詮釋)
4.數字影院類:360°環幕,多通道環幕,多通道折幕、弧幕球幕,4D影院(科技館,文化中心,展演空間:其以展示形式的動態化來滿足參觀者的“靜觀”狀態)
物質到非物質的轉變是展示設計發展變化中最為突出的特點。從可見可觸摸轉向不可見不可觸摸,從有形轉向無形,從真實轉向虛擬。這些得益于技術所帶來的趨勢變化。更準確的來說,它不是徹底拋棄展示空間內的物質性,而是將物質性手段與非物質性技術融合成為互動展示空間設計的主流方式。物質性手段指傳統展陳中的展板、展柜、展臺、展品以及實體場景空間等這些物質性信息傳遞的載體,也可以說是物質性的構成基礎;而非物質性的表現則是利用數字技術、虛擬現實、多媒體互動、全息成像等數字化的展示營造場景空間。這種空間依托于數字化技術而產生,不具有實際的物質形態。例如梵高沉浸式藝術展(圖1)就是運用360°全景技術以及“聲光”技術將梵高的作品還原成3D場景,即使真跡不在現場,但空間內所傳遞出的真實感,讓參觀者無需置身國外也能盡情欣賞堪比原作效果的全息影像。
圖1 梵高沉浸式藝術展
展示設計架構了設計者與參觀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在封建時代初期,展示形式主要體現在宗教活動和商業活動中。以收藏珍寶、書籍為主要目的,因此出現了專業博物館、官邸、私宅博古架等。進入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締造了展示設計藝術的繁榮發展。世博會的出現為展示注入了新血液,其表現為多元化模式的構建。在數字化時代之前的展示設計通常為單調的單向信息輸出和參觀者的被動參與式,其只關注于展覽內容的“物化”,導致展示同質化、平庸化、模式化的問題暴露出來。而在科技的創新、技術的更新下,展示模式伴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也獲得了相應的演進,其表現為開始注重觀眾的互動性和體驗性,增加了參觀者的參與性和娛樂性。如米蘭世博會德國館中將一張“紙板”作為交互媒介(圖2),運用多媒體互動投影技術,將文、圖、視頻等信息在紙板上生動呈現。場館內放置著多個展示區域,借助這張紙板實現類似翻頁、退出等功能。人們就可以主動地、自由地、個性化地參觀體驗互動,而不再是枯燥的站在無反饋機制的展板前。德國館在歷屆世博會中出色的互動模式值得我們學習。
圖2 米蘭世博會德國館:一張紙板的交互設計
這種模式的轉變帶給我們一些啟示:作為一種傳達理念的手段,設計的目的就是讓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調動參觀者的多維感官,讓其充分介入設計中,籍由參觀者的介入與裝置的互動使得設計呈現出一種更為和諧的狀態。
展示從靜止狀態轉向運動變化狀態,數字化的表現方式能將設計對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其中一個設計要素—展線設計動態化來進行分析。展示設計在初期由設計師在二維范圍內做出設計意向,更偏向于局部的平面圖像的設計展示。隨著技術和趨勢的發展,設計師將設計的內容逐漸向展館的空間范圍內進化演變。它所強調的是實體空間形態的表現處理,將空間規劃作為設計的核心要素。但是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設計師的設計重心走向了以人為主的設計趨向,人在展示空間中是在運動的狀態下進行體驗并獲得最終的空間感受。例如從設計層面來說,展館中展線的設計處理就是結合數字技術實現了從靜態向動態的轉變。傳統展館的線路設計普遍為靜觀,通過如箭頭一類的指引標的指示,參觀者按照展館張貼的平面圖上的線路,乏味地進行信息接收。有時會造成參觀者進入不必要的重復路或者錯誤的路線。而在數字媒介的介入后,展示方式出現了動態而有節奏的形式轉變,如《國家寶藏》打造的全新沉浸式文化項目——“東方智美”國家數字體驗展。在“食文化”展廳中,以“曲水流觴”之態蜿蜒向前的長桌貫穿整個空間,幾十個銅餐具錯落排布,“漂浮”于歷史長河之上,盤中以動畫影像的形式來展現中華飲食文明(圖3)。參觀者移步換景,這種游覽路線將信息傳遞賦予了更多的趣味性和觀賞性。
圖3 國家數字體驗展“食文化”展廳
新媒體技術手段的更新導致形式的轉變,從單一轉變為多元。從展館初期形成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其只滿足于單一的展陳形式,單純的信息傳遞或者展品的收藏,僅僅滿足于參觀者的視覺體驗的審美建立。展陳形式的單調和枯燥引發了數字化技術手段在展示設計范圍內的變革。在強調參觀者的情感體驗和參與性互動性的同時,調動多種感官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的體驗,打破空間和心理上的距離和隔閡。通過“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相互滲透”的形式建立人、空間、展品、技術、信息之間的聯系。豐富的展示形式構建多元化的展示空間。如日本數字藝術團隊teamLab是近年來打造沉浸式藝術展的領先者(圖4),其運用數字化虛擬技術,把人置身于光、影、聲組成的空間內,調動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感受打造一場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它與傳統的“不可觸摸”相反,更鼓勵參觀者用身體進行三維思考?;ǘ湓谟|摸中綻放,燈光在聲音中點亮。他們的優勢顯而易見,其在于擅長運用技術手段創造空間體驗,目的是探索信息時代的人類行為,對新型展示形式提出創新的模式和思考。他們對現代展示空間在今后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價值意義。初期展陳強調于對參觀者視覺體驗感的建立,而如今更加追求多種感官的情感體驗。
圖4 t eamLab: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
當參觀者置身于一個擁有大量信息的環境中時,人的注意力的持續時間都是非常有限的。數字媒體技術手段與展示設計的融合就是在視覺環境營造的基礎上讓參觀者進行體驗。例如通感體驗,調動人的多種感官使其親身參與進來,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繼而能夠主動地接受所傳遞的信息并與之完成藝術理念的交融,以達到增加關注時長的目的。
順應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例如博物館這類有教育意義的展示空間,其展品和文物的文化信息都不是一目了然的,所以信息的輸出就顯得格外重要。新媒體技術的介入恰恰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利用技術手段對展館和展物進行介紹和解讀,不僅有利于激活博物館的空間氛圍,也對展物、收藏品這類擁有重要意義和價值信息的載體展示變得更加靈活生動。其最大優勢就是針對所有人群,不會因為專業水平的高低而將一部分參觀者“拒之門外”,其包容性極強。
如今,現代展覽都熱衷于用數字媒體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目的在于為參觀者營造一種虛擬情境,模糊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限判定。隨著技術與藝術的共同發展,這種沉浸式展示體驗空間可以讓參觀者在特殊環境內產生個人的情感認同。在一些不以政府財政支持為經濟來源的小型展覽活動中,如何取得經濟效益以滿足運營成為設計者在考慮藝術性設計之外需要同時考慮的重要因素,在經濟需求背景下,這種線下互動與沉浸式體驗的展示形式,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參觀者,以增加展館的經濟支持,非常符合當前的文旅產業的發展需要。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項目就成為取得效益的重要手段。數字媒體技術介入后的體驗形式為文旅注入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增長,其對文化的交流、融合、傳播都影響深遠,也為文旅格局的商業模式帶來全新的思考和更多的可能性。
這種適宜性主要是探索技術與藝術間的模糊界限,不可否認技術的出現并在展示空間中得以運用,在更多方面是促進了展示設計的發展和進步,它給予了空間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泛技術化的展覽越來越多,也同時導致了部分展館為了技術而技術,為了去迎合現代人們對高科技審美的口味,而去盲目追求最新技術。像TeamLab這類在年輕人朋友圈中的“網紅展”對于傳統展館來說,他們將其引進展館內是有利的,一方面可以展現展館的前衛形象,與此同時也能帶動其他展覽的流量。而這一現象從側面來說,就新技術和傳統藝術怎樣能更好地結合產生了新的思考。從現在大大小小的展覽中不難看出,設計的趨勢始終引領著技術的創新和研發,技術的不斷更新提供了更多的理念,體現出設計從思維到藝術形式的創造力。技術的融入使藝術走向多元化,使藝術設計多風格綻放魅力。如何將技術作為一種展示手段,而不是最終的展示目的,我們可以通過倡導正確的適宜性態度來去除泛技術化,有選擇地進行技術藝術化,在不失傳統文化內容的前提下挖掘傳統媒介的潛力,利用技術手段更好地進行信息傳遞。在面對未來的年輕態的同時,以數字化手段活化文化基因,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