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元,唐思慈
(華中科技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武漢 430074;數字光影技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武漢 430074)
隨著三維實體投影、虛擬現實、LED顯示與控制、體感交互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新媒介進行藝術創作成為一種趨勢,這些技術的介入使得新媒體藝術也衍生出與傳統架上藝術不同的類型與表征。在過去的幾年里,城市空間和公共場所成為部署新媒體藝術的主要地點,一方面,新媒體藝術作為科技與文化結合的共同發力點,促進了科學技術與藝術設計的有效結合,提升了城市空間建設的科學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代人的審美追求;另一方面,新媒體藝術具有極強的傳播屬性,通過將地域的特有的文化符號融入其中,以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維度認知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實現集體驗互動、文化認知和形象傳播為一體的多重職能。
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用新媒體技術所進行的藝術創作,其概念涵蓋了數字藝術、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動畫、視覺藝術、網絡藝術、交互藝術與技術、機器人技術以及生物技術在內的多個學科與領域。其發展歷程脫離不了技術的更迭及美學、藝術思潮的影響。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電影膠片、照相機和攝影技術的發明加速了藝術的大眾化傳播,產生了新媒體藝術的雛形;從20世紀初開始,拼貼藝術暗示了“復合媒體”的到來,活動藝術的出現使藝術真正地從平面走向空間、從靜態變成動態,莫霍利·納吉試圖探索藝術中“交互”與“虛擬”的感覺;二戰之后,知覺意識、數學程序及與環境結合的技術的爆炸性變革,誕生了諸如錄像藝術、數字藝術、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的延展子集,新媒體藝術開始百花齊放、快速演變。如今,隨著國內外照明技術以及復合媒材的發展,新媒體藝術逐漸成為當代藝術的典型標志,并逐漸介入人們的生活空間、商業空間,成為塑造都市室內外公共空間的新手段。
中國作為一個餐飲大國,在物質充裕的今天,人們不僅對食物品質有著要求,同時對餐飲空間環境有著期望,餐飲空間設計面臨體驗需求升級和文旅融合轉型發展的壓力。一方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也就意味著人們就餐的目的已經從“尋求飽腹”轉變成了“追求享受”。由于消費者需求的變更,餐飲空間的設計的功能也開始從具體的物質功能上升為儀式感、交流感、滿足感等精神功能的研究與設計。另一方面,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中,餐飲排行第一,其空間環境設計對地域旅游業態的提升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尤其在2020年11月18日《文旅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出“注重新技術對文化體驗的改變,創新文化消費場景”,餐飲空間作為美食文化消費場景之一,急需要基于新技術、新美學的營造法則。
由上述分析可知,隨著技術和需求的發展,沉浸式審美逐漸興起,新媒體藝術作為一種具有藝術性、創造性、技藝結合的藝術類型,可為作為市民消費體驗和文旅產品構建的現代餐飲空間設計提供一條新的設計路徑。
新媒體藝術空間帶來的體驗延展了人的器官,擴充了神經中樞的作用,藝術的主觀內容喚起的情感與原始刺激喚起的情感日益顯示出一致性,它能從色彩、陳設、通感三方面推動顧客的審美情趣。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情緒、行為都會受到環境顏色的影響,新媒體藝術在餐飲空間中不僅作用于室內墻面,更能作用于餐飲家具、地面等不同空間與材質肌理,從色彩層面調動食客的視覺感知。傳統餐廳陳設有主題式的臺面陳設、落地陳設、櫥柜陳設、壁面展示等,將新媒體藝術構成的虛擬景觀雕塑放置在餐飲空間設計中,將傳統餐廳陳設設計的裝飾性審美拓展到媒介性傳播層面。在通感延伸上,新媒體藝術通過多種媒介來激發人們的共通情感,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能夠與人體的感官之間形成互動,通過餐飲空間與交互通感的結合設計,進一步提升顧客在用餐時段的審美體驗。
新媒體藝術在拓展餐飲品牌價值方面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能滿足自媒體的傳播需求。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改變巨大,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傳播中,圖片和短視頻是傳播內容的主要形式,新媒體藝術以其變換的圖像和豐富的表達能夠極佳地滿足視頻拍攝剪輯的素材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塑造極具個性的品牌形象。在興趣驅動之下,年輕消費者在消費時更加關注自己的個性化需求,以期望通過消費展示自己的品位和身份,新媒體藝術塑造識別性強的餐飲空間能夠快速吸引年輕消費者,在傳播過程中被識別,達到品牌傳播的目的。新媒體藝術通過將餐飲品牌的形象與其空間相互結合,將餐飲品牌價值從簡單的物質傳播拓展到虛擬傳播上,豐富了當代餐飲企業品牌建設和推廣的手段。
在餐飲空間設計中,新媒體藝術通過引入虛擬現實的表現手法,可增強餐飲空間的想象力和感官體驗。倫敦東區的異世界(Other World)餐廳曾經是陳舊的倫敦東部鐵路拱門,通過建筑工作室Red Deer和照明專家Voodoo Vision的攜手設計,成為了擁有14個私人VR體驗倉、一個自助服務酒吧和廚房的未來主義餐廳(圖1)。受著名新媒體藝術家James Turrell的啟發,Voodoo Vision在餐廳室內設計中應用了超過5000個可單獨控制的LED燈光組成了一種賽博朋克的氛圍,其中充滿了被稱為“虛擬現實房間”的圓柱形的體驗倉(圖2)。每個體驗倉內都由一個HTC Vive Pro裝置和其他的感官、觸覺反應設備組成,可以模擬熱、風、各種氣味。客人可以在用餐的過程中參與到16款虛擬現實的活動中,通過游戲時長和獎勵獲得餐飲獎勵。該設計利用新媒體藝術和流行文化對超未來主義主題及設計的興趣,通過超感官沖擊技術和虛擬空間入口的通向,塑造了新一代的“街機餐廳”。
圖1 異世界餐廳空間設計
圖2 異世界餐廳中的虛擬現實體驗倉
投影技術因其具備時髦性強、內容多元、價格較適宜等優點,常被用于以沉浸為目的的新媒體藝術創作中。目前越來越多的餐飲空間也開始利用新媒體藝術的沉浸表現手法,搭配投影技術投射天馬行空的定制化影像內容,實現物理空間、光影空間、心理空間合為一體的時空再造,營造特色化的餐飲沉浸空間。如法國廚師PAUL PAIRET在上海所建立的“紫外線(Ultraviolet)”感官餐廳(圖3),搭配了7臺高分辨率的投影儀和36個揚聲器,為食客打造集五感于一體的沉浸式用餐體驗。該餐廳以飲食為線索,每道菜都像新媒體藝術所展示的一個小篇章一般,不同的食物搭配不一樣的圖像、聲音與環境,如鑲嵌在海水清湯中的龍蝦,配以海浪沖擊海灘的聲音,四周的影像被展現為拍打海岸的波浪。通過這樣的沉浸式餐飲空間的設計,深入探討了記憶、聯想、期望、想法、誤解、喜悅和恐懼等心理因素在用餐體驗中所發揮的作用。
圖3 紫外線感官餐飲沉浸式餐飲空間
新媒體藝術配合網絡技術、交互技術產生的交互性可以讓客人也參與到餐飲空間創造的重要環節中去,讓互動式信息交流成為空間體驗的表現手法之一。Inamo是一家位于倫敦蘇荷區中心的革命性餐廳,它為目前的餐飲空間設計中的用餐桌面帶來了全新的概念(圖4)。該餐廳基于互動式點餐系統和投影藝術的去中心化能力,60個座位上均配備由Ordamo開發管理的高空智能投影系統,向客人提供介入餐飲空間改造的能力。客人可以像點擊平板電腦屏幕一樣點擊桌面,即可進行可視化菜單點餐、選擇自己心儀的“桌布”、在桌面上畫畫、玩游戲,甚至可以獲取如預訂出租車在內的當地信息和服務。交互式的新媒體藝術一方面拓展了餐飲空間設計的可玩性,讓其從簡單的食物、環境體驗變成了可玩、可互動的活動體驗,另一方面優化了餐飲流程,配合互動式點餐系統,客人可以獲得可視化、形象化的菜譜,商家可以快速獲得客人的點單信息,使得用餐流程變得更加方便、快捷,是對餐飲服務的一種革新。
圖4 I namo餐廳的餐飲空間設計
新媒體藝術一路伴隨著藝術與科學兩個領域持續演變,它融合了計算機學、數字媒體藝術、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為餐飲空間設計提供了新功能構成和表現手法。未來隨著5G、AI、VR、MR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數字化城市營建的不斷探索中,新媒體藝術在餐飲空間設計中將走向注重與環境的結合、注重與科技的結合、注重與文化的結合這三大趨向來充分提升消費者的審美體驗和品牌的形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