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劉寶軍,楊凱,趙忠娟,陳凱,李紅梅,李紀順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山東省科學院生態研究所/山東省應用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103)
小麥是世界上重要的農作物,更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1],病蟲害的發生是制約其高產穩產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小麥白粉病頻繁發生,致使其產量和品質降低。小麥白粉病由專性寄生真菌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引起,病情發生可貫穿整個生育期,主要危害植株地上部,影響功能葉片的光合作用[2-5]。種植抗病品種和施用化學藥劑是防治白粉病的主要措施,但是抗性品種培育周期長且抗病基因單一,導致白粉菌生理小種變異多[6,7];化學農藥長期過度使用不僅會造成致病菌產生耐藥性,還會污染環境[8]。因此在國家農藥化肥實施“雙減”及“零增長”的背景下,尋找環境友好型的防治措施成為重中之重,大力發展生物農藥成為時代的需要。
研究證實,木霉菌作為一種重要的生防菌劑,不僅能夠拮抗18屬29種病原菌,還能促進植物生長[9-11],然而目前關于木霉菌防治小麥白粉病的報道甚少。本實驗室分離的哈茨木霉124D(專利號:202011440348.4)和加納木霉DB35(未發表)對小麥白粉病具有較好的拮抗作用,因此開展其對小麥白粉病的田間防治研究,以期為開發小麥白粉病的生物農藥提供依據。
供試菌株:小麥白粉病病原菌(Blumeria gminisf.sp.tritici)。
小麥品種:濟麥44。
供試微生物菌劑:加納木霉DB35和哈茨木霉124D,每克含2億孢子,本實驗室自行制備。
試驗地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前茬作物為夏玉米。試驗地土壤有機質9.94 g/kg、全氮0.90 g/kg、全磷15.71 mg/kg、有效磷14.97 mg/kg、速效鉀49.64 mg/kg。
1.2.1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空白對照和藥劑對照,處理組為不同濃度的木霉菌劑DB35和124D。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長12 m,寬5 m,面積60 m2。除在小麥孕穗期進行不同濃度木霉菌劑噴霧處理外,其他管理措施與常規田一致。2019年10月12日用小麥播種機播種,每小區播量為1 kg。
1.2.2 施藥時間、方法及小區用藥量 2020年4月上旬,白粉病初發期采用手動噴霧器噴藥,用藥量為550 kg/hm2;試驗期間未施用其他藥劑。空白對照噴施清水,藥劑對照噴施20%三唑酮乳油,按照使用說明推薦劑量進行。處理組DB35和124D對水調整菌劑孢子濃度均分別為1×106、1×107cfu/mL,簡寫為DB35-6、DB35-7和124D-6、124D-7。
1.2.3 小麥白粉病調查 藥后10 d進行防效調查[12],每小區5點取樣,每點選取30株。
小麥白粉病發病情況參照《小麥白粉病測報調查范圍》[13]并略做修改。病葉上病斑菌絲層覆蓋葉片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比率,用分級法表示,共設9級,分別為0、1%、5%、10%、20%、40%、60%、80%、100%。對處于等級之間的病情取其接近值,雖已發病但嚴重度低于1%,按1%記。對群體葉片,某點的平均嚴重度按以下公式計算:
病葉平均嚴重度(%)=Σ(各嚴重度級值×各級病葉數)/調查總病葉數×100;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按照以下公式計算:病情指數=病葉率×病葉平均嚴重度×100,其中病葉率指發病葉片數占調查葉片總數的百分率;防治效果(%)=(對照病葉平均嚴重度-處理病葉平均嚴重度)/對照病葉平均嚴重度×100。
1.2.4 小麥籽粒品質測定 于6月中旬,采用五點取樣法收獲麥穗,重復3次,精細脫粒風干并測定千粒重。為保證樣品的均勻度和水解效果,將收獲后的麥粒粉碎,過80目篩。色氨酸含量測定用堿水解法,參照標準GB 7650—87[14],儀器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計722;其余17種氨基酸用鹽酸水解法,參照GB 7649—87[15],氨基酸分析儀為英國百康氨基酸分析儀;蛋白質含量測定用凱氏定氮法,參照GB 5009.5—2016[16],儀器使用凱氏定氮儀SKD-1000;濕面筋含量測定參照GB/T 5506.1—2008[17]進行。
用Microsoft Excel 201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用SPSS 21軟件進行單因素顯著性分析。
由表1可知,兩種微生物菌劑對小麥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處理DB35-6和DB35-7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61.44%和64.31%,處理124D-6和124D-7防效分別為72.13%和76.17%;與20%三唑酮乳油(對照藥劑)相比,124D-7防治效果接近。

表1 木霉菌DB35和124D對小麥白粉病的田間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不同菌劑處理的穗粒數和千粒重均高于空白對照組。與空白對照組相比,處理DB35-6、DB35-7、124D-6和124D-7的小麥千粒重分別提高4.48%、5.25%、6.09%和5.93%,穗粒數分別提高6.01%、6.60%、10.88%和12.37%。124D-6處理的穗粒數低于124D-7處理,千粒重高于124D-7處理,但差異均不顯著(P>0.05)。

表2 木霉菌DB35和124D對小麥千粒重和穗粒數的影響
綜上所述,木霉菌處理的穗粒數和千粒重與空白對照組差異顯著,但是相同菌劑不同濃度處理下的穗粒數和千粒重不存在顯著差異;與藥劑對照組相比,小麥穗粒數和千粒重不存在顯著差異。
與空白對照組相比,DB35-6、DB35-7、124D-6和124D-7處理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別提高18.98%、33.80%、34.72%和43.98%,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別提高9.98%、14.89%、25.39%和40.11%,18種氨基酸總量分別提高12.45%、20.08%、27.95%和41.17%(表3)。分析可知,隨著木霉菌濃度的提高,籽粒氨基酸含量逐漸提高,124D-7處理的氨基酸含量最高,由此可見木霉菌在防病的同時還能提高小麥籽粒營養品質。

表3 木霉菌DB35和124D對小麥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籽粒蛋白質含量隨著木霉菌濃度的增加而增加,與空白對照組相比,處理DB35-6、DB35-7的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分別提高6.98%、8.53%,處理124D-6和124D-7分別提高9.30%和10.85%。參照GB/T 17320—2013[18]中強筋小麥的標準,施加木霉菌后能夠促使小麥提升到強筋小麥行列。由此可見,不同木霉菌對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的影響不同,隨著木霉菌濃度的提高,蛋白質含量也表現出增加趨勢,說明高濃度木霉菌能夠很好地保護小麥功能葉,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明顯增加。

表4 木霉菌DB35和124D對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的影響(g)
由表5可知,各處理組的濕面筋含量與CK相比均有所提高,處理DB35-6和DB35-7的小麥籽粒濕面筋含量提高2.06%和3.61%,處理124D-6和124D-7提高2.58%和5.41%。由此可見,隨著木霉菌濃度的增加小麥濕面筋含量整體呈增加趨勢,因此施用木霉菌不僅能夠防治小麥白粉病,還能夠提高小麥濕面筋含量。

表5 木霉菌DB35和124D對小麥籽粒濕面筋含量的影響(g)
白粉病是小麥生產上的常見病害之一,不僅影響產量,還影響其品質[19,20]。
木霉菌作為農業生產中應用比較廣泛的生防菌,不僅能夠拮抗生物和非生物脅迫,還能夠促進植物生長[21,22]。本試驗表明,哈茨木霉124D和加納木霉DB35在孢子濃度為1×106、1×107cfu/mL時能夠有效防治小麥白粉病,但要做到一經發現立即防治,才能有效提高木霉菌對病害的防治效果;同時還表明不同種屬的木霉菌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不同,同一種屬的木霉菌隨著施加量的不同也存在一定差異。
本試驗中,施加木霉菌不僅能夠提高小麥千粒重和穗粒數,還能提高小麥蛋白質、氨基酸和濕面筋含量,從而提高小麥品質。124D-7處理組的氨基酸含量最高,較空白對照組增幅超過40%。其原因為試驗地西高東低,孕穗期追肥、澆水后,肥料隨著水分移動至低處進而導致該小區水肥充足,但是處理組小麥籽粒各指標總體與菌劑噴施濃度呈正相關,說明木霉菌124D和DB35在防治小麥白粉病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小麥品質,不同種屬的木霉菌對品質提高效果存在差異。
本試驗篩選出的兩株木霉菌對小麥白粉病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124D-7處理組的防治效果更顯著,具有較好的開發潛力。但是與三唑酮處理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還應進一步繼續擴大篩選范圍,同時重復以上田間小區試驗,為木霉菌防治小麥白粉病和新的微生物農藥開發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