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遠,羅炳玲*,胡 皓
1. 信陽學院 商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2. 湖南農業大學 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信陽是全國著名的名優綠茶產地,茶葉種植面積在全國地級市排名第二位,是我國北方茶區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信陽毛尖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2020年,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信陽毛尖以68.86億元位居品牌價值排行榜第三名,茶產業已成為信陽市特色優勢產業,是信陽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其產業競爭力在全國同類區域具有一定的優勢。然而,信陽市茶產業存在集中程度相對較低、龍頭企業偏少、對新市場適應性和反應性不足等問題,影響了其競爭力的提升。
目前,國內對于茶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基本以定性研究為主,如孫哲遠、馬玲玲對云南省的茶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與展望[1];于澄清等分析自由貿易港建設背景下海南省茶葉的競爭力[2];馬素珍在分析區域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優勢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指出區域茶葉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策略[3];劉鵬凌等人利用波特鉆石模型研究江西省浮梁縣紅茶產業的競爭力[4];陳凌文等人對全國茶產業的競爭程度進行測算[5];周林榮等采用規模優勢指數、效率優勢指數與綜合優勢指數分別對貴州9個行政區域的茶葉產業發展形勢與競爭力進行分析[6];石飛從全產業鏈的角度提出我國茶產業發展路徑[7];蔡臣等研究提出提升四川茶產業競爭力的對策[8];趙榮等研究提升安徽省茶產業競爭力的路徑[9];白艷等研究安吉白茶區域品牌價值競爭力問題[10]等。本文采用Entropy-Topsis模型對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進行定量評價,分析其演變規律及影響因素,提出提升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的主要措施,以期為做大做強信陽市茶產業、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等提供參考。
考慮數據的時效性及缺失問題,選取2009—2018年的相關數據為研究樣本,其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信陽市統計年鑒》《信陽市茶產業發展報告》及相關茶葉網站。
針對信陽市茶產業發展現狀,結合學者對其它產業競爭力指標模型的研究[11],選取茶產業資源環境基礎、茶產業經濟效益、茶產業產品產量和區域社會經濟條件4個指標為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評價的一級指標,在每個一級指標下設置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構建由4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以及18個三級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表1)。

表1 信陽茶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ea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Xinyang
Entropy法中文表述為熵權法,其最初由C.E.Shannon提出,是利用信息熵這個概念去測度信息的有序程度,根據各指標數值變異性的大小,利用信息熵確定各指標權重的一種賦權方法。其優點在于僅依靠指標數據的離散性,具有較高的客觀性,其計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依據評價指標以及評價年份構建茶產業競爭力原始數據矩陣,方法為公式(1),Xij表示第i個年份第j個指標值;第二步對評價矩陣Xij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標準化矩陣Yij,計算方法為公式(2),由于指標種類多,數量級差異較大,引入常數a保證某些值的意義,一般取值a= 0.9;第三步計算各指標的信息熵,計算方法為公式(3),ei表示信息熵;第四步根據各指標的信息熵得到各指標的權重,計算方法為公式(4),Wi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計算得出各個指標權重見表2。


表2 信陽茶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權重Table 2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ea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Xinyang
TOPSIS法也稱理想解法,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多指標評價方法。該方法通過構建評價問題的正理想解與負理想解,在此基礎上計算每個方案到理想方案的相對貼近度來對方案進行排序,從而選出最優方案[12]。其計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度標準化矩陣Yij進行加權處理,計算方法為公式(5),Wi由Entropy法獲取;第二步依據加權標準化矩陣Zij確定指標的正理想值與負理想值,計算方法為公式(6),其中Zi+和Zi-分別代表正負理想解;第三步使用歐里幾得距離公式,分別計算各評價對象指標值與正負理想值的距離,計算方法為公式(7),其中di+和di-代表二距離;第四步根據正負值距離計算各評價對象指標值與理想值間相對貼近度,計算方法為公式(8),其中Ci代表相對貼近度;第五步根據評價對象競爭力的強弱進行等級劃分,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等級劃分如表3所示。

表3 信陽茶產業競爭力等級區間劃分Table 3 Division of rank intervals of of tea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Xinyang


從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不同年份測評結果(表4)來看,只有1年處于較弱等級,其余年份中有5年處于中等等級、1年處于較強等級、3年處于強等級。總體來看,近3年除自然災害影響外,信陽市茶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一直處于強等級,表明信陽市茶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未來潛力大,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在:政府對茶產業更加重視,通過補貼、給予茶農低息貸款、發展茶園等多種政策扶持;茶農受益不斷增加,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從事茶樹種植,使得茶園面積不斷擴大,茶葉產量連創新高;通過專業合作社,把更多茶農聯合起來,形成合力;改變單一的綠茶產品結構,研發“信陽紅”系列紅茶產品,形成“一紅一綠”茶產品結構;通過“茶葉節”等品牌活動,促使信陽毛尖品牌價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等。
由表4可看出,信陽市茶產業綜合競爭力最強年份(2015年)與最差年份(2009年)貼近度相差超過一個數量級,其中最強年份的Ci值為最差年份的8.31倍,差異顯著。從10年來看,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呈現高度波動狀態,產業競爭力不穩定,極易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出現變化,特別是政府產業政策的調整;此外,干旱和倒春寒等自然災害對茶葉產量和質量的影響也造成茶產業競爭力出現波動,具體表現在競爭等級與競爭質量兩個方面。

表4 信陽茶產業競爭力測評結果Table 4 Evaluation results of Xinyang tea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different years
3.2.1 競爭等級由中低等級波動變化轉向中高等級穩步提升
從2009—2018年10年研究周期來看,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整體呈現出以2013年和2015年為時間分割點的變化態勢。在2013年以前,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總體呈現出逐漸增強的趨勢,Ci從2009年的0.0997演變為2012年的0.1068,增幅7.12%,競爭力的等級也從“弱”等級演變為“中等”等級,產業競爭力基本呈現穩步推進的格局,茶產業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從2013—2015年,茶產業明顯呈現出增速提質的狀況,產業競爭力Ci值從2013年的0.1288演變為2015年的0.8107,且在2015年達到10年的最大值,競爭力增幅達到529.52%,等級也從“中等”演變為“強”等級,形成了三年“大跨越”的格局,實現了競爭力質的突破。2016年與2015年相比,信陽市茶產業出現了較大幅度滑坡,產業競爭力Ci值從2015年的0.8107減少為0.1155,降幅達85.76%,等級也從“強”降低為“中等”,主要原因是2016年信陽市人民政府實施“轉型發展”的產業政策,使得電子信息、綠色食品、新興建材以及紡織服裝等產業異軍突起,對比而言茶產業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有所下降;此外,在2016年信陽市遭遇了歷史為數不多的春寒和春旱天氣,造成茶葉產量較大幅度下降,產值出現大幅下降,從而導致競爭力有所下滑。但從2016年以后又出現明顯增長,Ci值從2016年的0.1155演變為2018年的0.7709,增幅達到567.68%,等級也從“中等”演變為“強”;在此期間,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進入穩步提升階段,不僅依賴于傳統的茶園面積與茶葉產量等傳統指標,還開始與其他產業進行深度融合,特別是茶旅融合等,產業競爭力開始釋放并逐步形成“裂變”效應。
3.2.2 競爭質量由粗放擴張型轉向高質量發展
綜合加權規范化矩陣進一步分析可知,2009—2012年,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在10年的研究周期內處于較低層級,產業競爭力有序推進,沒有出現大的波動,產業競爭力主要表現為資源稟賦方面,產業沒有實現轉型升級,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傳統的茶園面積擴大和茶葉產量的增加來實現;2013、2014以及2016年三個年份的產業競爭力在研究周期內居第二梯隊,處于中等水平,產業競爭力的Ci值大于0.11,這段時期是信陽市茶產業從盈利能力向產業實力方向轉化階段,產業從傳統粗放經營型向規模化和高質量轉化,同時茶產業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開始與不同產業融合發展,綜合效益不斷提升,出現以茶為中心的多種業態,實現了茶產業競爭力的過渡與跨越。2017、2018年和2015年這三年,產業競爭力Ci值大于0.4,在10年的研究周期中處于第一梯隊,這三年產業競爭力的優勢主要在于產業實力與區域社會經濟條件;這三年,信陽市茶葉生產總值及增長速率、茶葉產量、信陽毛尖的品牌價值等都處于優勢地位,較其他年份突出,且有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格局。
第一,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大部分年份處于較強和強等級,其中最強年份與最差年份貼近度相差超過一個數量級;從研究的時間序列來看,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呈現高度波動狀態,產業競爭力不太穩定,較易受多種因素影響,且個別年份波動較大。
第二,在整個研究周期中,信陽市茶產業競爭力2009—2012年處于最低層級,產業競爭力有序推進,沒有出現大的波動,產業競爭力主要表現為資源稟賦方面,產業競爭力提升主要依靠傳統的茶園面積擴大和茶葉產量的增加來實現;2013、2014以及2016年三個年份的產業競爭力位居第二梯隊,處于中等水平,產業競爭力主要取決于資源稟賦與茶葉盈利能力,基于傳統優勢的基礎開始進行轉型升級;2017、2018年和2015年,這三年的產業競爭力具有明顯優勢,處于第一梯隊,產業實現轉型,產業盈利能力和產業實力得到較大提升。
第三,信陽市茶產業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由于內外環境的變化,處在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而如何利用好發展機遇實現產業競爭力“借道超車”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以品質管控為基礎加大品牌傳播力度。品質是品牌的生命線,加強品質管控,需建立健全品質管控機制,實施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建設并保護優質茶葉基地,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強化從種植到生產再到加工運輸等全過程監督。在固本培元的基礎上,樹立憂患意識,創新品牌營銷思路,緊跟時代發展,充分利用新媒體,鼓勵企業和茶農協同參與,以茶產區、茶文化、茶品質和制茶人等為核心進行包裝,全方位拓展品牌營銷內涵,強化品牌認知度與美譽度。
第二,以產品優化為抓手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創新茶葉種植與制作技藝,豐富產品結構,提升信陽紅茶制作技藝,打造“一紅一綠”產品體系,形成差異化的產品格局。同時,鼓勵茶產業與園林、文化旅游、生物技術等進行融合,提升要素供給質量,加快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第三,以內培外引為思路強化產業人才支撐。人才質量決定茶產業發展的高度與厚度,市政府及各部門需統籌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銜接,強化職業技能等培訓力度,探索區域內人才交流合作機制,充分釋放本土人才潛能,同時可通過合作交流及特殊人才招聘等方式引入生物科學、農業管理、食品科學及產業融合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從宏觀把控和產品提質上為產業發展構建尖端人才體系。
第四,以各級聯動為原則構建協同保障機制。信陽毛尖產品、品質、品牌與產業的發展需要各級部門協同發力,共同構建保障機制。政府各部門應加強在產業扶持、科技創新、部門協調、品牌推廣與資金籌集等方面的政策供給;引導企業參與先進技術與設備的研發與推廣,鼓勵地方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構建“產學研”協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