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俐,肖 文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02)
為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新農村整體環境,提高流域資源利用效率,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小康社會目標,以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為指導思想,以改善流域內生態環境和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為中心,綜合防治流域內的水土流失,以溝道、梯田等生態綜合治理措施為主,通過加強流域內污水和垃圾的治理,改善流域內溝道水質和生態環境,為流域內農村經濟和生態的良性循環發展創造基礎條件。
興義市是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的地級行政區首府,地處貴州、云南、廣西三省區結合部,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文化底蘊深厚。治理流域位于興義市城南,橫穿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萬峰林,本次規劃治理范圍內河道長38.07km,集水面積251km2。
本次規劃治理的流域雖經治理,但現狀防洪能力仍不能滿足規劃的設計防洪標準,現狀水質狀況較差、河道較為凌亂等現狀均不利于流域及萬峰林景區的建設及經濟社會發展。目前,流域內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現狀基礎設施不完善,防洪能力不足。根據《貴州萬峰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區內將由現狀的農村生產用地發展屬于景區用地性質等,就現狀來看,雖然局部河道已開展了相應的整治工作,但治理范圍較小,部分區域河道狹窄,過流能力不足,防洪設施不完善,防洪壓力大,不能滿足萬峰林景區發展的要求。
(2)河道功能退化,服務功能單一。河道被占用情況嚴重,河岸被沖垮,生態基流不足,生態系統較為脆弱,自我修復能力差,沿線景觀多為空白,無法滿足現在人居環境的需求。
(3)部分河段水質污染較為嚴重。該河段沿線大多位于農村地區,面源污染較為嚴重,主要表現為生活污染源和農業面源,沿線村寨生活垃圾隨意堆放,缺乏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大量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水體,加大了水環境的污染負荷,導致水環境質量下降、水質惡化,給飲用水源水質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4)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自動測報系統,管理手段落后,信息處理不及時、不到位。
本次流域治理面積為251.43km2,按照相關要求將其劃分為生態修復區、生態治理區和生態保護區三個功能區。
(1)生態修復區。本次生態修復區治理面積為128.91km2,該區域植被覆蓋率大、地形坡度較陡,人煙稀少,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小。主要采取生態補植、封禁治理和生態移民措施。
(2)生態治理區。本次生態治理區治理面積為120.11km2,該區域以防治水土流失、培育綠色產業、整治村莊環境和減少水源污染為目標,人口相對集中,人為活動對環境的干擾強烈,水土流失嚴重,植被覆蓋度較低。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小型水利水保設施建設、村寨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植被建設及生態農業推廣、經果林建設等。
(3)生態保護區。本次生態保護區治理面積為2.41km2,該區域主要位于河道兩側,坡度較緩,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大,水環境較為敏感,易受污染。主要采取的措施有河道治理、植被建設等。
本方案防治措施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防治措施體系
(1)封禁治理。對郁閉度在0.3以上的林地施行全面封禁治理,設置封禁碑,并成立護林護草隊伍,固定專人看管,禁止一切人為活動干擾,配套相應的封禁設施,落實管護人員、管護經費,出臺封禁政策,使封禁區域內植被迅速得到恢復,從而達到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功能,實現生態修復的目的。根據估算,需封禁治理面積約5800hm2,按每100hm2設置1座封禁碑計,共需設置封禁碑約58座。
(2)生態補植。封禁區內在樹林稀疏或分布不均的地方(平均郁閉度小于0.3)及大于25°的坡耕地,采取人工補植的方式,促進植被迅速恢復,主要以栽植水土保持林草為主。補植密度按平均600株/hm2計。
(3)生態移民。經初步調查,本次規劃擬封禁區內共有25戶人家因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封禁后交通不便等原因,需進行生態移民。生態移民不僅可以改善原住民的生活環境,還可以減少生態環境破壞,促進生態系統恢復。
(1)小型水利水保設施建設。水保設施主要服務于現狀耕地,故其布局應與耕地分部情況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攔截地表徑流,一方面可以起到引水灌溉的作用。共修建371.7km的人、畜行走的道路作為作業便道,布設截水溝92.9km,傳統瓶式水窖620眼(庫容為30m3),開敞式矩形蓄水池413座(庫容為65m3),沉沙池413座(庫容為4.5m3),植物谷坊66909m。
(2)村寨生活垃圾、污水治理。通過現場調查,規劃流域沿河有15個村寨共計52500人,垃圾未進行集中收集,垃圾隨意堆放,不僅影響景觀,也不利于環境衛生。興義市已經建設了垃圾處理基地,本次僅進行垃圾收集方案規劃,統一外運至興義市垃圾處理基地集中處理。設置標準為每4戶配備2個垃圾桶,每個容積為150L的塑料桶;沿村寨道路每500m設置一個分類垃圾箱;村寨共配備三輪垃圾車及相應的設備,專職環衛工人進行垃圾收集和村寨道路的打掃;每個村寨設置1個固定中型垃圾收集站。
此外,規劃流域內沿線村莊的排水體統不完善、大部分區域未建設污水處理站,污水散排、亂排現場普遍,導致水環境質量的逐年下降,水質進一步惡化。本方案規劃原則為以村為單位單獨建設污水收集管網及污水處理站,需新建15套污水收集管網和15座污水處理站。
(3)植被建設及生態農業推廣。為配合本次小流域生態治理規劃的建設,尤其是生態保護區的植被建設,在流域內的緩坡地帶建設小型苗圃,單個苗圃面積按5hm2計,本次規劃擬建苗圃5個。
同時為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證農民經濟收入的同時達到水土保持的效果,本規劃為納灰河流域選取以下農林混合種植經營的主要模式(類型),以備工程實際建設過程中推行和選用。通過生態農業的建設,減少治理區農藥和化肥使用量,尋找當地最適宜替代方式,降低治理區面源污染。
(4)經果林建設。在規劃區內基本農田的糧食生產滿足生活要求的情況下,改造部分坡耕地和荒山荒坡種植經果林。建設經果林有利于發揮小流域的生態農業經濟,加快小流域內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結合流域內經果林已初具規模的現狀,宜發展少量的名優特品種。
(1)河道治理。本規劃治理范圍包括干流全長25.9km;一級支流全長約19.9km;二級支流13.93km;小支溝10.99km。防洪堤主要為土堤+賓格護坡,部分河段河堤采用土堤,部分河段由于植被良好河道較寬可不進行治理。提線沿著河岸線布置,盡量做到水流平順,整理不規則的河段,保證水流順暢。
(2)植被建設。根據現狀將原有駁岸進行修復、增綠處理,結合現有溪流形成河道景觀,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增加出入口位置,完善道路交通設施設計;結合并利用鄉土植被,對植被進行恢復性措施,改造現有親水平臺,進行視覺景觀創造。堤頂寬度按3m設計,該規劃流域地處萬峰林景區,防洪道路也承擔了景觀步道之用,防洪道路采用20cm厚水泥路面,總長20km。
(1)加強組織領導及管理措施。小流域治理工程涉及學科較多,綜合性、系統性強,領導重視是關鍵,多方配合是保障。加強監管、資金、施工管理措施,整合各部門、各渠道資金,增加工程效益。
(2)嚴格依法行政。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監督執法,提高執法隊伍的執法能力,嚴格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保證各項措施能夠得到落實,確保“三同時”制度的執行。
(3)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實施經濟激勵機制與經濟機制相結合,加強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4)加強宣傳教育。加大宣傳力度,推行公眾參與,大力建設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立培訓網,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扎實推進工作開展。大力建設生態示范園,以示范園為載體,宣傳生態農業的優勢和理念,同時成為為群眾提供技術的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