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槍,江西修水人,長居北京。昭通學院文學研究院研究員,《特區文學·詩》責任編輯。《詩林》雜志特邀欄目主持人。詩作散見于《詩刊》《星星》《綠風》《詩林》《詩潮》《詩選刊》《中華詩詞》《創世紀》(臺灣)等專業詩歌期刊,并多次入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新詩排行榜》《中國詩歌排行榜》等重要年度選本。獲得第四屆“海子詩歌獎”提名獎、首屆楊萬里詩歌獎一等獎、《現代青年》雜志社年度十佳詩人獎、《山東詩人》年度長詩獎、第五屆中國當代詩歌創作獎、2018年度十佳華語詩人獎等獎項。
四只白鷺
一只白鷺從我的三月升起,一只白鷺從我的
七月升起,一只白鷺從我的十月升起
一只白鷺從我的十二月升起。三月我可以
褪去襤褸的棉衣,它掛在我弱小的身軀上
像一個慈善家一樣令人討厭,七月我
可以嘗到
第一茬新米,十月的國家離我最近,我有一周來
嘗試做一個愛國的人,十二月有五個人會在同一天
關注我畫上一個新年輪。白鷺們在這樣的秩序中
依次升起,它們在我卑微的瞳孔中排成溫暖的
雪花,在八零年代碧環村的田埂上排成雪花
我的童年一片花白,像花的白,像白的花
它們經幡一樣素凈,我唯一的父親在
這樣的年季里
走丟了,我只記得他的臉被磨損得像
白鷺的羽毛
一樣白,四十年事過境遷,我已經無法積蓄
講述這件事的哀傷,我的童年青年被白吃掉了
這些歲月從我的鬢角得到延伸,它收養了父親和
四只白鷺,收養了他們的白,我的頭顱活得
像一只白鳥巢,我向父親和白鷺學習把翅膀藏進
鳥巢里,從此,天空終于親善到和鳥巢一樣大小
刪掉非同類的部分
進城之后,一只鳥負責切換我的白天
和黑夜,它會準時按下東半球的黑白開關
準時切入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北街23號
我對它的依賴如此之深
刪掉非同類的部分,它就是我的至親
它連梳理羽毛都不防著我,這在人世得有
多大信任。我喜歡站在它棲居的樹下
唱“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古老民歌
它同樣會用鳥界最動聽的歌聲回報我
大多數時候我們各自有各自的活法
就像它在上午10點振翅求愛,我習慣在
午后或者午夜,當我留連IT界面的
美好生活時,它在關注農耕時代的蟲鳴
我們彼此識辨不出對方性別,刪掉
非同類的部分,只是兩個說多熟就有多熟
說多陌生就有多陌生的人。如果天明能夠
按時到來,將依然是它把顯而易見的結局
帶到窗口,一切都將與昨天同義,就像這每一天
櫻花谷和白塔
把富士山的櫻花請過來,剛剛
解封的,珞珈山的櫻花請過來
官方的,民間的,豢養的,野生的
這些被允許盛開的花,請過來
春天的黃土地,就成了春天的櫻花谷
粉色,綠色,白色,紫色,陽光色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刺激著敢于踏翻春天墻頭的人們
刺激著山腰一級一級,壘成官腰帶的
石臺階,和端坐在臺階之上
頂著陽光環,戴著金峨冠的白塔
有花可拈的山神,從此就有了高度
白塔成了他豎起的中指
他肆無忌憚地挑釁著天空
就像肆無忌憚地尊食眾生的供奉
疫情中的人們不在乎這些
他們一如既往地把山神豎起的
中指,當成生活的避雷針
院子
我靠在院子的紅磚墻上,我的腦袋需要
這種泥土的紅色,它比花朵的紅來的
更為靠譜,我把所有飛進院子的叫聲
當成鄰居家大姐姐的聲音,包括雞和
鵝的叫聲
大門上的福字被冬風和春風刮掉了
兩只角
還有兩只撐在那里,雖然這兩只幸存的角
也是要被夏風和秋風刮掉的,到那時我眼里的
幸福就會徹底消失,但我還是會照樣
珍重它
我會小心翼翼地不去踩踏院子里每
一株蒲公英
并把它們當成父親側室的子女,懇求
母親不要用它們
煎水喝,母親大人的肝好了,我的肝會痛的
我像懷春的少年一樣仰望路過院子
上方的云
并抵觸接受失戀體驗。我立下贍養院子里
一切事物的諾言,同時忘記院子不是
我家的
釣魚者說
通過春天的水面我在閱讀一個釣魚人
打窩,掛餌,甩鉤,揚竿。我從早上八點半
開始看他,好像他是讓我春心蕩漾的全部
勝過看桃花,李花,梨花,杏花,櫻花
這些以結果為目的的開花,在我心里
有多下流
甚至連海棠我也不看,雖然這個名字
徑直指向我的初戀,我也不愿去看
這個春天的上午,我和第二個,第三個
后來是一群人,在看一個釣魚人打窩
掛餌,甩鉤,揚竿。我們像船板上
抻長脖子的魚鷹,期待第一條劃過空氣的魚
新鮮地游進眼睛,嘴巴,喉嚨。這樣的
想象多么奢侈。在一百多分鐘時長里
我們得摘下多少次口罩,喝多少次水
抽多少根煙,戴多少次口罩,得做多少件
和我們寶貴生命息息相關的事情
魚還是沒有上鉤,釣魚人還在不停地掛餌
甩鉤,揚竿,掛餌,這位唱詩班的領唱
這位春天里的歌劇指揮,帶領著一群
白色口罩,一次次揚起他的白色指揮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