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伯
曲藝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從民間藝術形式中獨立出來的一種藝術樣式,成為了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但含有曲藝藝術品質、特征的中華說唱藝術的歷史卻是源遠流長、老少皆愛。這種以口頭敘事唱曲為代表的民間傳統文化是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基礎。所以,此次出版的《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一書不僅是作為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也不僅是曲藝界對曲藝藝術規律與實踐經驗的探尋、總結,它還是曲藝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證明,是從我做起的實際行動,是新時代的曲藝人以清醒的文化自覺與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理論建設所完成的一項重要文化建設。
作為一名承上啟下的曲藝工作者,我閱讀學習這本教材之后心情是激動和興奮的,中國曲協領導組織編寫這套教材的工作為曲藝的傳承創新持續發展開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是在廣度、寬度和高度上為中華曲藝這座大廈的未來藍圖定下了框架和基調,高屋建瓴、意義深遠。
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大多來源于曲藝藝人的口傳心授,是他們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經驗和教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遺產和瑰寶。但也正因為口口相傳代代相傳,藝諺藝訣的收集整理中千頭萬緒的問題頗多。這就難為了各位編撰者,他們以“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合并同類、兼顧南北”為準則,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力求不忽略傳統的流動性,通過對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的篩選、分類、歸項及詮釋,為探索曲藝藝術的普遍原理和新時代的發展提供了另一種獨特的視角。
此書雖說是一本曲藝專業的本科教材,但編撰者卻用了曲藝藝術“聽書聽扣、看戲看軸;絲絲入扣,節節相連”的方式徐徐道來慢慢展開,可謂是字字入眼、句句入耳。
如開卷的第一條就把我吸引住了,這是一條表達曲藝審美特征的藝諺,“話是開心的鑰匙”,這句話總結了曲藝藝術的一個突出的美學特征,體現了寓教于樂的審美理念。簡簡單單的7個字凸顯了曲藝藝術不可被取代的三個審美特征:第一,曲藝是付諸人們聽覺輔助于視覺的藝術樣式—— 說話是對應耳朵的,曲藝以說唱為主,表演為輔,在視聽兼備中更多的是付諸聽覺。第二,開心是受眾欣賞曲藝的目的所在,它亦是曲藝實現教化功能的渠道,在受眾們開心的欣賞中“潤物細無聲”地完成了,“開心”兩字提醒著曲藝家們要清楚曲藝受眾為何而來。第三,曲藝藝術具備著四兩撥千斤的鑰匙功能,它要像鑰匙開鎖一樣巧妙地撥動、打開聽眾的心靈。這句藝諺精準地給我們詮釋了曲藝藝術所追求的絕不僅僅是娛樂人,還要引人思考使其獲得感悟及啟迪,乃至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7個字一句話把曲藝的功能和特點說得清清楚楚,復雜的道理就這樣簡單地說明白了,藝諺的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可見一斑,這為我們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解決了問題。
“藝不驚人死不休”這是一句由古詩名句改變而成的曲藝藝諺,它的原句是詩圣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句話引起了藝人的共鳴,并將它改成了“藝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諺而代代相傳,這足以證明多少年來“不懈追求勇攀高峰”一直是大多數藝人們的共同志向與理想。“揚長避短技藝過人,獨門絕技人無我有”等這些通常是藝人們奮斗的目標。正所謂“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只有懷有“藝不驚人死不休”的壯志和目標才能將要我學轉化成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唯有熱愛和癡迷才能接近或達到“驚人”的藝術高峰。這正是當年我們的父輩和師傅們對我們的要求和期望,一句“藝不驚人死不休”將多少道理統統包含其中。
在第一章曲藝審美藝諺藝決和專業術語第六節的專業術語中寫到了“書品”,這個詞條是這樣寫的,書品的具體描述為:快而不亂、慢而不斷、放而不寬、收而不短、冷而不顫、熱而不汗、高而不喧、低而不閃、明而不暗、啞而不干、急而不喘、新而不竄、聞而不倦、貧而不謅。這是清乾隆時代的蘇州彈詞藝人王周士所作,多少年來一直鐫刻在蘇州光裕社(原稱“光裕會所”,是王周士創建的評彈藝人的第一個行業組織)的墻壁上,作為一個合格的評彈演員的對照標準。他同時留下的還有告誡說書藝人在演出時應該盡力避免的“書忌”同樣也是十四則:樂而不歡、哀而不怨、哭而不慘、苦而不酸、接而不慣、扳而不換、指而不看、望而不遠、評而不判、羞而不敢、學而不愿、束而不展、坐而不安、惜而不拼。雖說這些術語都是當年王周士對江南評彈藝人的提醒和要求,但因為其指向精確、則則實用,流傳至今,而且也成為了其他曲種借鑒和對照的標準。這樣的專業術語已經成為了曲藝藝術的廣泛理論。
而在第二章曲藝創作的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中,編撰者收錄了“無巧不成書”這一條,其中的“成”字道出了不落俗套之“巧”妙,這個“巧”是曲藝藝人和觀眾智慧博弈的出奇制勝的法寶,“巧妙地說故事,說巧妙的故事”是曲藝演員的本領和功夫。當然這種“巧”不是人為地為巧而巧,故意地為奇而奇,而是將故事的傳奇性曲折性與塑造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以及表現刻畫復雜多面的人性深刻融為一體。所有優秀的曲藝作品之巧無一不是情理所有之事、意料之外之事,俱都符合“理味奇趣細”的創作要素。“巧”的運用是曲藝創作中的基本規律之一,但也是最難掌握的技術之一。這種寓于必然與偶然的故事結構方法在實際創作中稍有不慎就會變得弄巧成拙。故而這條凝結著前輩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的藝諺是留給我們后來者的寶貴財富。
“說書容易種根難”這是我們說書人常說的一句老話,也是我師父常說的一句口頭禪。但作為教材中的一個條目,編撰者卻做了詳盡有理的解釋。“種根”是指對作品表現的各種矛盾、事件、人物關系所需要的必要鋪墊,“根”和“書”是因果關系,曲藝創作里的種根是為作品的“轉與合”埋下伏筆,這里的“種”就是指要將合乎情理的依據在不顯山不露水的自然狀態下悄悄地埋下,為最后的開花結果打下良好扎實的基礎。這就要求創作者在架構節目時就要讓“根”與整個作品起承轉合的結構布局成為有機的一體。這一段對“說書容易種根難”的解釋步步展開、絲絲入扣,是對老先生們常提的常言俗語的提煉升華和發展,對學習曲藝創作者來說相當受用。這樣的例子在第三章曲藝表演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及第四章傳承學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中也相當的多,比如,“臺上說書,臺下尋書”“老書新說,舊書新評”“有書則說,無書則表”“心中有形狀,出言有形象”“情是理的表現,理是情的基礎”“百練不如一琢磨”等皆是如此。
第五章職業操守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更是本書的重中之重。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指出:“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希望中國戲曲學院以建校70周年為新起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也是習總書記對全體文藝工作者的勉勵和要求,而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藝諺“藝比天大”說的正是對德的要求,“藝比天大”又稱“戲比天大”,它是懸掛在藝人頭上的一塊“正身律己”的牌匾,是走南闖北心底坦蕩的堅定信念,是曲藝藝人亙古不變的藝德標準和專業素養,這句話體現了曲藝藝人骨子里對藝術的敬畏和對觀眾情感的執著與真誠。在這一章里如“一藝之成,當盡畢生之力”“得人一藝,還人一世”“為人須重德,受藝不忘師”無一不是在提醒每一個曲藝人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要注重德藝雙馨、以德為先。這樣的藝諺藝訣我們理當謹記于心,代代相傳。
《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術語》這本書作為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中的一冊,它的主要讀者首先一定是業內人士和正在學習曲藝藝術的曲藝新人,只有不斷地了解、熟悉曲藝獨立存在的理由與價值,才有可能步步前行而成為懂得曲藝“行家里手”;其次就是像我們這樣既是學習者又是教授者的一線曲藝演員,書中的這些藝諺藝訣雖說平時也略知一二,但如此詳盡系統的學習、研究、領會尚屬首次。就我個人而言受益良多,在今后的藝術實踐中不論是學習前輩的技藝還是教授后輩的活兒,都有了方式方法的指導和引領。再者也為大眾讀者提供了一本探究民族曲藝精神和文化精髓的曲藝文化讀本,對培養新的熱愛曲藝的觀眾大有裨益。
總之,筆者以為曲藝藝術中的藝諺藝訣和各種專業術語是我們寶貴財富和寶藏,但是多年來一直如珍珠般散落在天上地下、東西南北。而這本教材的編撰出版是把這些屬于曲藝的無價之寶收集集中、分類歸置,集結成冊了,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如今,寶庫已然建成,正等待著我們開門而入徜徉其中尋寶探藏去了。
(作者:中國曲協評書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曲協主席、國家一級演員)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