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沛
在議論文的三要素中,論據的重要性是萬萬不能忽視的。因為論據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根據和理由,是支撐論點的材料。論點一旦缺少或者弱化了論據材料的支撐,就會成為干癟癟的空洞乏味的概念,失去了它的理性光輝和豐腴的內涵。因此,運用好論據材料,對于寫出一篇好的議論文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在寫作實踐中,有些人會犯眼高手低的毛病,明明知道論據材料的重要性,卻往往寫不好論據材料。在他們的筆下,一些論據材料,不是虛應故事,缺乏真實性,就是信手拈來,缺乏典型性;又或者是陳年舊事,缺乏新鮮感;又或者是拉拉雜雜,啰里啰唆,說明不了議論中心。結果文章寫成了含混不清的“一筆糊涂賬”,達不到預期的表達效果。因此,很有必要討論一下議論文論據材料的運用問題,為初學寫議論文的中學生提供參考。
在議論文中,究竟該如何運用論據材料呢?要著重關注以下三點。
第一,要“唯論點之馬首是瞻”。凡是寫作議論文的人,都知道論點和論據二者之間至為緊密的關系,它們誰都離不開誰。論點統領著論據,論據支撐著論點。論點一旦缺乏了論據的支撐,就會成為無水之魚、無本之木;論據一旦缺乏了論點的統領,就會成為散兵游勇、烏合之眾。因此,在議論文中,要想使論點能夠成立,具有可信度,作者必須善于調度和運用論據材料,使它忠誠地、精準地、全方位地為論證論點服務。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論點和論據的關系十分緊密,但二者還是有主次之分的。有人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向心性”的觀點,意思是說凡是論據材料,都必須圍繞著論點而存在,始終為論述中心服務。這種“唯論點之馬首是瞻”的“向心性”提法,言下之意就是說論據材料對于論點來說是處于從屬地位的。因此,作為寫作者,不但要知道論點和論據之間存在著緊密的依存關系,還要知道它們二者之間還存在著主次的從屬關系,方能精當地運用好論據材料,取得令人滿意的論證效果。
例如吳晗先生的《談骨氣》,文章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我們中國人有骨氣”的論點,接著以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說法對“骨氣”予以詮釋。然后既選用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事例論證了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又選用了不食黔敖嗟來之食的餓者的事例論證了孟子說的“貧賤不能移”,還選用了著名民主戰士聞一多的事例論證了孟子說的“威武不能屈”,從而支撐起了“中國人有骨氣”的論點。在這里,作者進行了精準的逐一論證,不正好說明了這三個論據材料正是唯“中國人有骨氣”的論點之馬首是瞻嗎?而這三個論據材料的“唯馬首是瞻”所反映出來的緊緊圍繞著論點的“向心性”,則又表明了它們對于論點的從屬性。
第二,要“唯實事實情之所本”。議論文是向人們講明道理,表明自己某種主張的文章。講道理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擺出事實來講道理。因為事實是勝于雄辯的,只要事實是真實的,哪怕是多么強有力的辯駁也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作者在寫作議論文講道理的時候,為了使自己提出的論點和主張站得住腳,就必須力求推出真實的具有說服力的實事實情作為可靠的論據材料,讓其成為有力支撐。這就叫作“唯實事實情之所本”。
還以《談骨氣》為例,吳晗先生為了論證“中國人有骨氣”的論點,就采用了“擺事實,講道理”的寫法。因為他所擺出來的論據材料都是極具真實性的實事實情,所以對于論點的支撐作用就特別給力,讓讀者深信不疑。的確,文天祥的英武、不食黔敖嗟來之食者的氣度、聞一多的勇毅,這些可歌可泣的實事實情不能不讓讀者為古往今來中國人的錚錚傲骨和大義凜然的氣節而擊節贊嘆!
關于議論文論據材料真實性的問題,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就是說,不少作者手邊常常有一些頗有價值的真人真事材料,并不像文天祥等人的事跡那樣事實明確,那樣感人至深,常常是瑣碎地分散式地存在著,但確能對論證論點發揮很大作用,如果在寫作的過程中,將其原模原樣地寫進文章里,作為論據材料,其論證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為了充分地發揮這類材料對于論點的支撐作用,很多作者就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對其進行“藝術”加工,或是削枝強干,或是拼裝組合,或是概括提煉,做一番去蕪存菁、披沙揀金的工作,然后讓其以嶄新的面貌去支撐論點,因而產生了理想的論證效果。應該說,這些經過“藝術”加工的論據材料同樣合乎“唯實事實情之所本”的要求,也是真實的,絕非虛構故事。
第三,要“唯陳言贅語之務去”。措辭準確,用語精練,讀來簡潔明快,這是人們對文章表達方面的普遍要求。對于議論文,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措施可以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措施則取決于論據材料的取舍、剪裁和陳述方式是否能夠恰到好處地“唯陳言贅語之務去”。仍然以《談骨氣》為例作些說明吧。
先說取舍問題。在《談骨氣》中,吳晗先生選取了文天祥“富貴不能淫”的事例來論證“中國人有骨氣”的論點,說服力是很強的,能給讀者以極大的鼓舞和教育。請注意,文天祥發攄為國為民、視死如歸情懷,表達“富貴不能淫”精神的詩文是很多的,如《〈指南錄〉后序》《揚子江》《過零丁洋》《正氣歌》等等,但作者卻只是詳寫了《過零丁洋》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略寫了《正氣歌》,這就不難看出作者的取舍意圖和“務去”“陳言贅語”的思考。因為《過零丁洋》和《正氣歌》,尤其是《過零丁洋》最能恰當地表現文天祥的民族氣節和中國人的骨氣,所以作者才“取”而述之。
再說剪裁問題。在《談骨氣》中,吳晗先生選取了《禮記·檀弓下》的一則餓者不食黔敖嗟來之食的故事,用以說明餓者具有“貧賤不能移”的精神,從而論證了“中國人有骨氣”的論點。據原文,當餓者不食黔敖的嗟來之食之后,黔敖曾“從而謝焉”,前去向餓者道歉。吳晗先生引用這個故事時,因為考慮到黔敖道歉的情景與文章要表達的“貧賤不能移”的“骨氣”沒有什么關系,所以就作了剪裁,將其作為“陳言贅語”而刪去了。
最后說說陳述方式。在議論文中,對于論據材料的運用,一般都是采用敘述的表達方式予以陳述的。因為這種陳述,都具有列舉性、舉例性的特征,不可能像記敘文那樣予以連篇累牘的敘述,因此,必須堅持簡約化的表達原則,努力做到“唯陳言贅語之務去”,以達到清晰地論證論點的目的。就是說,寧用100字寫三個材料,絕不用300字寫一個材料,能用一句話說完的事,絕不用兩句話去拉扯。為了達到這種簡約化的要求,作者們通常都采用概括式、提要式、摘要式或夾敘夾議式的陳述方式落筆。在《談骨氣》中,關于文天祥的那則論據材料,就是用了概述式,概括地敘述了他不為高官厚祿誘惑,拒不投降而慘遭殺害的英雄行為,表現了他的中國人的骨氣,完成了對論點的論證。而“不食嗟來之食”和聞一多被害兩則論據材料又都用了夾敘夾議式陳述方式,在邊敘邊議的過程中表現出他們的氣節和骨氣,使論證得以完成。至于提要式和摘要式陳述方式,也同樣是為了達到“措辭準確,用語精練,讀來簡潔明快”的表達要求而常常“唯陳言贅語之務去”的。這里就不再舉例說明了。
上面,筆者就議論文中論據材料的運用問題,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探討,其實,在議論文論據材料的運用上,還有諸如材料的豐富性、新穎性、典型性和科學性等若干個指標值得探討,這里也提及一下,以引發學寫議論文的中學生朋友的研究興趣。
一、例文解析
有一種幸福叫“文化快樂”
錢文忠
幸福有很多種,幸福是多元的,有一種幸福是植根在一種文化的、文明的、有教養的快樂之中的。
我跟好多老人都有過非常密切的接觸,我有時候特別愿意從一些老人身上感受他們的幸福。
我想舉兩位老人的例子。一位是季羨林先生,他出生于1911年,從小經歷戰亂,即便在留德期間未碰到國內的抗日戰爭,卻仍置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旋渦,天天要躲著炸彈。另一位是我的一個家族長輩錢學森先生,他在20世紀30年代去了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沒有波及美國本土,他卻曾以美國陸軍上校的身份被派到德國去接受戰爭的洗禮。
他們兩人都歷經苦難,甚至都有過吃不飽的經歷,但是我覺得他們的人生都是幸福的。
在十年動亂時期,季先生不是被拉去批斗,就是被安排在學生宿舍門口打鈴。那時都是傳呼電話,電話來了,要喊“幾零幾室某某同學有客”。季先生有一段時間就負責干這件事。后來季先生告訴我,他那段時間居然感覺很幸福。為什么?因為他終于可以每天偷偷地從家里抄兩大張紙梵文的古代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帶到門口的值班室,在喊電話的空檔里琢磨著怎么把它翻譯出來。《羅摩衍那》的漢譯版就是他在那時獨立完成的。
跟季先生一樣,錢學森的幸福也充滿文化的快樂,靠著一種人文的滋養和文明的積淀,度過了快樂的人生。
在錢學森圖書館參觀時,我發現錢先生的寫字臺是老式的,寫字臺的對面有一把非常小的椅子。我問過錢先生的兒子錢永剛這把椅子是誰的,他說是母親蔣英的。原來錢先生每天做完非常高精尖的絕密研究之后,就會坐到這個桌子前去剪報,而蔣英就會坐在那把小椅子上陪著他,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后來,錢永剛先生對我說,從那以后他才知道,快樂是可以很安靜的,幸福的陪伴也可以不需要說話。是的,當一種生活有了文化的氛圍,一件最普通的事情都會給人們帶來幸福的感受。
今天,我們的國家正經歷著快速的發展和轉變,我們在享受物質財富、安寧和安全的時候,也要有一種新的認識:對幸福的理解不再也不應該一致。幸福絕對不是一種,幸福絕對不僅僅等同于財富、地位、名譽等。請記住,有一種幸福叫“文化快樂”!
[解析]
本文是一篇探討“幸?!敝黝}的議論文,作者開門見山地提出了“有一種幸福是植根在一種文化的、文明的、有教養的快樂之中的”論點,簡化來說,就是“有一種幸福叫‘文化快樂”,這就刷新了人們對“幸福”的認知。為了論證這個論點,作者推出了文化界、科學界兩位大家季羨林和錢學森的文化生活故事作為論據材料,使這個論點得到了有力的支撐。
從論據材料運用的視角來看,作者選用的兩則材料是至為妥當的。表現在:其一,這兩則材料都緊扣著論述中心,具有明確的“向心性”,無論是季先生利用傳呼電話的間隙翻譯梵文史詩《羅摩衍那》,還是錢先生在科學研究的間隙里由夫人陪同著剪報的場景,都是極具幸福感的文化生活行為。因此,這兩則論據材料正是所謂“唯論點之馬首是瞻”的無可非議的論據材料。其二,這兩則材料都是真人真事,是“唯實事實情之所本”的可靠事實,絕無半點虛構。這樣的事實論據,不但具有極強的論證力度,而且能給讀者以極大的教育。其三,這兩則材料寫了兩位大家的文化生活細節,作者采用概述式和夾敘夾議式的陳述方式予以敘述,完成對論點的論證,“唯陳言贅語之務去”,筆調洗練明快,精準地表現出了兩位大家思想境界的宏大和幸福指數的高度,也頗值得稱道。
總之,這篇短小的議論文,既有新穎的論點,又有有力的論據;既有對大師的紀念性質,又有對后輩的教育意義,因此是一篇值得一讀的好文章。
二、訓練題
1.為什么季羨林先生認為在逆境中譯書和錢學森先生覺得在從事絕密研究后的剪報都是一種幸福?
2.你認為本文的論據材料有什么特點?至少要答出三點。
1.因為他們從事了文化工作,為社會創造了精神財富,內心感到充實豐滿,獲得了文化快樂,因此萌生了幸福感。
2.特點:①和論點口徑一致;②是真人真事;③具有新穎性;④是典型的事例;⑤具有教育意義;⑥語言表述簡潔明快;⑦具有支撐論點的向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