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聚焦
2021年3月6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內蒙古代表團全團會議上,一名頭戴“小鹿”樣式帽子的全國人大代表悄然走紅。這頂“鹿角”樣式帽子的主人名叫代喜院,是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人大主任。就網友好奇的“鹿角”樣式帽子,代喜院解釋:“帽子上并非鹿角而是狍子,鄂倫春族百姓每逢重大節日或慶典才會佩戴,以示莊重。”目前這種帽子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實,不僅僅這頂非物質文化遺產“傻萌狍子”帽在兩會走紅,“非遺扶貧、非遺保護、非遺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方面面都在兩會得到了廣泛關注。
1.關鍵詞:非遺文化
“彝繡雖然帶來了收入,但不具規模,在發展帶動上稍顯乏力。”帶著思考,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喬進雙梅今年帶來了一份《關于加大彝繡等非遺文化的產業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議》。喬進雙梅說:“讓彝繡等非遺文化不僅作為一種文化,還要成為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好產業。”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工藝設計師張淑芬表示,要以“傳承+創新”為抓手,把傳統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探索將非遺技藝、民俗等元素融入鄉村振興,為脫貧致富持續“造血”。
2.關鍵詞:非遺扶貧
永子又名“永棋”,是永昌(今云南保山市)所產的圍棋子。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永子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李國偉最為關注的,是“非遺扶貧模式,實現全國鄉村振興”。他建議,大力推動永子圍棋文化走出去,與中國圍棋共同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幾年,永子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云南保山的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李國偉認為,“非遺扶貧”的模式對鄉村振興同樣具有深遠意義。
3.關鍵詞:非遺產業
“非遺產業在脫貧攻堅中取得了良好成效,應該趁熱打鐵讓非遺產業在鄉村振興中做出更大的貢獻。”全國人大代表、定瓷非遺技藝傳承人龐永輝建議,促進定瓷文化產業規模化高質量發展;加大對優秀文化產業推介、宣傳的力度。
4.關鍵詞:非遺保護
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是全國人大代表、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第23代傳承人——曾娜一直關注的。她認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創新之志,在把先輩們總結的技藝傳給下一代的同時,還要不斷推陳出新、創新發展,建立文化遺產創新傳播機制,創新傳統文化表達方式,為國人打造更多文化“大餐”,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文化自信。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在兩會期間提出了加強西部地區非遺系統性保護的六條舉措建議:一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注冊管理;二是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生態社會圈;三是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多元資金投入體系;四是深化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創新;五是大力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行動計劃;六是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責權保障。而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艷玲則建議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力度,讓非遺項目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以此促進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
多維解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1.契合文化強國理念,實現非遺文化再繁榮。
隨著我國文化強國建設戰略的持續推進,我們應注重繼承、創新非遺文化的精髓,擴大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力,從而實現我國文化建設的持續繁榮。
2.優化非遺文化傳承渠道。
依托大數據技術來處理非遺文化信息的采集、存儲乃至傳播、利用,可以更為迅速地實現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播,優化非遺文化傳承渠道,實現傳統資源和現代技術的有機對接和融合,可以為非遺文化傳承提供更為便捷的機遇和手段。
3.促進非遺文化資源的產業化。
未來要維持非遺文化市場的良性健康發展,就必須有序開發、保護和利用非遺文化資源,依托非遺文化元素進行“文創”,充分挖掘非遺文化中的傳統人文精神,并借助數字信息技術改良優化,實現非遺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
4.維護非遺保護傳承的大環境。
形成全社會共同守望精神家園、傳承文化的風氣,深入持久地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大環境。
縱深剖析
1.尋根,重視儀式感。
非遺是文化之根中最緊貼生活生產方式的帶有儀式感的部分。非遺所涵蓋的內容,加大和豐富了一個民族的基本生存物質狀態,也定義了其文化屬性——來自哪里,屬于哪里,要去哪里,同時還體現了民族特有的審美趣味和精神世界觀。來自不同族群文化屬性的人民,既有共性也有個性,而在現代化進程中,這些帶有儀式感的東西,如果慢慢丟棄或者遺忘掉,就會造成族群精神迷失,自我認同缺少,凝聚力減弱。保護非遺,就是不忘記祖先來時的路。
2.掌握話語權,守住文化遺產。
對于個體而言,文化遺產是我們自身的精神歸屬,需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去保護和傳承它。掌握文化話語權,就是守住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
3.非遺創新,讓古老再次流行。
非遺是先輩留下來的精神財富,承載著民族共同記憶和情感寄托。而通過現代傳播手段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看到、聽到、用到,是一種民族文化的推廣。但若要長久地持續下去,需要傳承人充分理解如今的社會最需要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特點,再結合自身文化的內核特質,進行二次創新和改造。非遺創新,不僅僅是傳承,更是個體審美創造力的再次爆發,它讓“古老”再次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