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心理資本視角下失地農民的再就業研究

2021-08-30 06:31:46謝嘉鍶于莉
安徽農業科學 2021年16期

謝嘉鍶 于莉

摘要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合理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客觀要求?;谛睦碣Y本視角,認為心理資本的自我認同、抗壓能力、心理彈性和發展意識存在不足,導致失地農民再就業時職業選擇主動性不高,就業適應能力有限,良性發展動能受制,再就業能力難以發掘提升。進而從城鄉差距、經濟發展、征地政策、社會環境、個體素質和傳統觀念等方面探究了影響失地農民心理資本積累與再就業質量的因素,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提出提高失地農民心理資本,促進其再就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心理資本;失地農民;再就業

中圖分類號 F 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6-0251-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6.06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the Re-employment of Land-lost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XIE Jia-si,YU Li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reasonabl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re-employment of land-lost farmers has become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lack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s self-identity, pressure resistant ability,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awareness leads to the lack of initiative in career choice of land-lost farmers, limited ability to adapt to employment, limited positive development momentum, and difficulty in exploring and improving the re-employment ability. Furthermor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re-employment quality of land-lost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rban-rural gap, economic development, land acquisition policy, social environment, individual quality and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land-lost farmers and promote their re-employ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cro, medium and micro level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Land-lost farmers;Re-employment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土地由于開發建設而被征用,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失地農民。數據顯示,我國失地農民的人數正以每年200萬~300萬的速度增長,預估到2030年,該群體的數目將達到1.1億[1]。這一數量龐大的群體脫離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和農耕生活,失去了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面臨向非農職業的轉移。失地農民具有人口數量多、文化水平低、專業技能不足和社會網絡局限等特點,他們的再就業常常面臨職業地位低、穩定性差、薪資待遇不理想和身份歧視等困境。

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失地農民再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心理壓力不容忽視。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更為全面的要求,心理資本作為個體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逐漸凸顯。從心理資本視角出發,聚焦心理資本在失地農民實現再就業過程的作用,探究失地農民再就業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的良性循環,不僅有利于提升失地農民的再就業質量,也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1 城郊失地農民再就業分析的心理資本視角

1.1 再就業的界定與分析

再就業是曾經擁有工作和收入后又失業的群體再次就業[2]。21世紀20年代中后期,失業群體不斷出現,再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3]。失地農民再就業是農民在耕地被征用而喪失生產資料和生活來源的情況下,通過工作獲得酬勞以維持個人及家庭生存、發展的行為[4],由于準備不足,該群體的再就業具有質量低、被動性和不穩定性同時存在的特點[5]。

失地農民再就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從宏觀上來看,我國城鄉發展存在差距,失地農民在再就業的過程中面臨著戶籍方面的限制以及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缺失的問題,這極大地削弱了失地農民再就業的意愿。就業市場的不完善在行業之間砌起了壁壘,使失地農民的再就業選擇受到局限[3]。同時,我國農村勞動力受到年齡、文化和技能方面的限制,就業結構相對單一,失地農民的職業素質較低,缺少競爭力,限制了他們再就業的職業選擇空間,而技能要求低的工作往往收入低、風險大、可代替性強,也使得他們就業后再次失業的風險增大[6]。

1.2 心理資本視角

2002年積極心理學之父Seligman[7]提出“心理資本”觀點,并指出心理資本應該與其他產生個體積極行為的因素如文化資本等一起歸入資本的范疇。心理資本突破了傳統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和經濟資本等模式的限制,反映了發展中個體的心理狀態對其認知和行為的影響路徑。

根據西方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心理資本”的概念總體上可以從特質論、狀態論和綜合論三個角度進行界定:特質論認為,心理資本作為一種個人特質,是個體在不同的先天因素及后天經歷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狀態論認為,心理資本是伴隨著個體的發展所形成的以積極能力為核心的一種心理狀態,可以通過學習和調整獲得。綜合論認為心理資本兼具以上二者的特點,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同時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進行開發和訓練。

在多年的理論和實務經驗中,中西方學者提出了心理資本在各個維度上的構成要素和測量指標。其中,Luthans與Youseef認為心理資本包括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和堅韌4個方面[8-11]。有學者將心理資本劃分為事務型和人際型兩種:事務型心理資本包括了自信勇敢、樂觀希望、堅韌頑強、奮發進取4個與處理工作事物相關的因素,體現了西方學者對于心理資本內涵的觀點;人際型心理資本包括了謙虛誠穩、包容寬恕、感恩奉獻與尊敬禮讓4個與處理人際關系相關的因素,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普世價值觀[12]。

心理資本作為個人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影響著個體的價值觀念、態度行為和發展動能,對個體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劉雅婷等[13]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研究指出,心理資本是該群體心理狀態與行為的深層次原因,也是關乎個人競爭力和事業成敗的核心素質之一;李彩云[14]關于大學生的研究表明,心理資本高的個體在自我能力的判斷中會傾向認為自己更有能力,這種感知性的就業能力在大學生實現就業的過程中普遍具有積極作用。在當今社會,心理資本對就業越來越大的影響是經濟社會對個體心理資本及其作用的要求體現,也是心理資本作用于個體、企業和社會的必然結果。

綜合相關理論,筆者將心理資本定義為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對個體的正向行為具有驅動作用并具有穩定性和可開發性的心理因素,同時將心理資本劃分為自我認同、抗壓能力、心理彈性和發展意識4個維度。

2 心理資本視角下失地農民再就業現狀與問題

失地農民的心理資本在自我認同、抗壓能力、心理彈性和發展意識等方面存在不足,直接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質量產生影響,其具體表現為:

2.1 自我認同度低導致職業選擇主動性不高

自我認同是指失地農民的身份認同感、城市歸屬感和對自身現狀的主觀感受等[15],它與自我效能感密不可分。調查顯示,在失地農民再就業的過程中,自我認同水平較高的人更加自信,有更好的掌控能力和決策能力,行動上也更加積極[16-17],同時,自我認同水平高的個體能夠更積極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周圍的環境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對實現就業的績效感產生影響[18-19]。

由于身份、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落差,失地農民的自我認同水平總體偏低,孫云飛[20]在保定的調研結果表明,超過58%的失地農民并不認同市民身份,他們認為自己不屬于城市,16%的失地農民難以定位自己的身份,對市民身份的疏離感導致邊緣化的心理體驗,阻礙他們的城市融入,在就業時呈現出明顯的被動性。李明晶[5]在貴安新區的調查中發現,有近三成的失地農民無業在家,而在實現就業的失地農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外出打零工,工作狀態和收入都不穩定,他們擇業途徑狹窄,主要依靠親戚朋友等熟人介紹。

2.2 抗壓能力不足導致就業適應能力有限

抗壓能力是個體能夠以堅韌的意志面對壓力和挫折,并以從容的心態適應和應對打擊,避免失常行為的一種能力[21],它是個體和環境之間不斷磨合的潤滑劑。張宏如等[19]的研究發現,高水平的抗壓能力是存在于職場排斥及其負面后果之間的有效緩沖。

失地農民在實現非農就業的過程中,抗壓能力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難以成為他們適應環境的助力。馬紅玉等[17]研究發現,農民受自身素質的限制,承受風險的能力低,在創業過程中無法有效規避風險。由于進城就業過程面臨大量不平等的情況,個體抗挫能力越強,正向行為能力也越強,反之,則會出現社會關系的異化,帶來再就業過程中不利于環境適應的因素。姚於康[22]在南京的調查顯示,失地農民穩定就業3年以上的只有25%,75%的人工作不穩定,對于所從事的職業,受訪者中68%的人覺得工作太辛苦,他們更傾向于通過頻繁更換工作的消極方式應對工作壓力,因此難以適應工作崗位,實現穩定就業,反映出了再就業穩定性和適應能力的不足。

2.3 心理彈性較小導致良性發展動能受制

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發掘自身潛能并合理利用內在資源進行修復、調整以獲得面向積極目標的結果[23]。心理彈性強的個體在求職準備和工作搜尋時更具優勢[24],在面對失業和再就業過程中的困難時,具有樂觀、自信等內在動力可以使失地農民更好的調節挫折和壓力[25]。

在面對城鎮化帶來的生活轉型時,失地農民內心產生的壓力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排解,這制約了他們的未來規劃和發展動力。王玥琳等[26]研究指出,失地農民在失地后心理的失衡感和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增大,表現出隱性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加劇了他們在就業過程中技能提高和發展的局限,許多失地農民只能做短工,難以謀求更進一步的職業發展。王晨花[27]在山西省的研究發現,失地農民在城市生活中往往動力不足,有著“等靠要”的思想,將過多的希望寄托于政府,在擇業和創業等方面缺乏自主性和積極性,缺乏職業發展的志向。

2.4 發展意識薄弱導致再就業能力難以發掘提升

發展意識是促使能力主體朝著更先進更完備狀態趨近的一種追求[28],Fugate等[24]在就業能力的相關研究中指出,就業能力是指勞動者在就業時所具有的主動適應性,是持續開展工作并保持工作狀態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對失地農民的認知和行為產生有利影響,促使他們提升社交和工作能力,進而將積極的信念轉化為就業能力,形成良性的職業發展循環[29]。

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困境的束縛,失地農民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意識不足,他們對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缺乏持續性期待。祁玉進等[30]在青海省某村的田野調查發現,城鎮化為當地村民帶來了短暫的效益,但也給失地農民再就業帶來了許多不適,由于主體能動性有限,缺乏發展意識,失地農民面臨著失地后生活水平驟然上升,維持一段時間后又驟然下滑的“n型”致富假象。蔣淑芳[31]在福建的調研發現,許多失地農民難以適應失地帶來的“強迫轉型”,一時之間失去方向,無所適從,得到補償款后形成小富即安的思想,沒有利用補償款投資于個體發展,也沒有學習一技之長或自主創業的長遠打算。

3 心理資本視角下城郊農民再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

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的關注具有普遍性的社會意義,在社會的整體性運行下,失地農民心理資本的形成要素和對再就業的影響機制受到了不同層次因素的影響。

3.1 宏觀層面

3.1.1

城鄉存在二元體制壁壘。當前我國仍處于城鄉二元制結構中,城鄉戶籍制度的壁壘普遍存在于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過程,這也是征地進程中各種問題的根源。楊濤[32]指出,我國城鄉二元體制下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了顯著的城鄉差別,農民的個體發展和權益保護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他們認為自己與城市身份之間存在天然的界限,短期內生產方式的變化也難以使他們形成市民觀念。符婧[33]認為,目前我國實行的戶籍制度存在滯后性,失地農民享受的待遇無法與城市居民等同,這加劇了他們在城鄉歸屬問題上的認知混亂,這些現實差別阻礙了失地農民對市民身份認同的構建,也難以為他們實現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的就業轉型提供更有效的物質生活保障[34]。

3.1.2 發展不均衡難以創造利好環境。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向新常態發展的過程當中,一方面,區域間發展不均衡使得城鄉間的差異逐漸拉大,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形成了衡量勞動力素質的更高標準。戴良英[35]在長沙的調查發現,由于區域間、城鄉間的經濟差距較大,鄉鎮企業發展落后,且目前經濟形勢增速變緩,就業崗位減少,失地農民失業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谷彥芳等[36]對河北失地農民就業狀況的調查發現,在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和城鎮常住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該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相對緩慢,對勞動力的容納程度有限,而且隨著工業化、信息化、技術化的深入,工業所需勞動力數量下降,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具有不利影響。

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失地農民在面臨生活的巨大轉型之外,還遭遇著在社會地位和權益待遇等方面長期性的負面體驗,現實和心理上的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使其難以在環境適應上表現出積極穩定的心態。在現實的生產生活中,失地農民遭受著身份歧視和坐“冷板凳”等問題,容易產生“低人一等”的悲觀心理與羞恥感,使他們自我效能感受損,自我認同度下降,在實現就業時不僅面臨來自就業市場的現實壓力,還陷入來自心理上的自我否定,使他們更加束手束腳,就業選擇趨于保守和被動。

3.2 中觀層面

3.2.1

征地安置政策執行效果不佳。我國征地補償費用的制定依據是各地區農地前三年的平均年產值[37],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區位要素越發強烈地左右著農地價值,這樣的方式無法準確反映土地價值。黃金艷[37]在成都的調查發現,征地過程中存在征地補償標準偏低和社會保障措施不完善,征地補償落實不到位,實際補償遠低于農民預期的情況。胡平[38]指出當前我國的征地安置工作中存在著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補償達不到預期標準,程序缺乏規范性,政策執行主觀性強烈,方案缺乏公眾監督與民主協商等問題,失地農民得到的“一次性補償”無法滿足長久的生存發展需要而產生了不平衡心理,在安置政策執行主體和失地農民之間存在諸多矛盾和沖突。

失地農民就業安置的執行過程存在供需不對等、可持續性不足、政策實行收效有限等問題,失地農民難以有效利用就業安置政策改變自己在非農就業中的劣勢,也容易由此產生不信任心理。戴良英[35]調查發現,政府提供的崗位難以滿足失地農民的就業需求,且安置崗位收入偏低,大部分失地農民只能自尋出路,同時,企業需求與失地農民求職者之間存在供需不匹配、信息不對等的情況,失地農民的就業渠道非常狹窄。仇會文等[39]調查發現,當前的征地補償方式單一,一次性的金錢賠償導致農民對賠償一味依賴,他們在補償費可以支撐生活的時候尋求工作的意愿較低,因此,也很少參與就業培訓,就業動力不足,這對他們失地后的長遠發展具有不利影響。

3.2.2 社會環境和社會網絡單一。在城市生活中,失地農民維持原有的社會網絡和建立新的社會網絡的需求同時存在,共同影響著他們的再就業狀況。一方面,征地改變了農民原本的生活環境,也打破了他們原有的網絡關系[38]。另一方面,政府征地后往往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將具有相同背景的原農村居民聚在一起,他們的生活水平和所從事的工作等同質性較高,在“格格不入”的城市環境下,安置社區內失地農民彼此信任,具有更高的認同度,而與外部群體進行交往、建立社會關系的需求不高[40],無法積蓄再就業動力。以血緣、地緣、親緣為基礎形成的社會網絡是失地農民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進入城市生活后,這種單薄的關系網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他們的社會交往,使他們在面對生活壓力時容易感到孤立和無助[41]。這種無所適從、自我封閉的心理狀態常常使失地農民做出有偏差的自我選擇和職業判斷,出于對土地的依賴,他們對“城市人”的身份具有天然的排斥感,消極對待就業[31],削弱了他們適應環境和尋求發展的主動性。

3.3 微觀層面

3.3.1

個體素質水平偏低。失地農民在征地前主要進行農業活動,簡單的生產方式和勞動內容對個體素質的要求普遍較低。張麗娜[42]指出,失地農民具有年齡、文化和技能方面的劣勢,無法有效順應時代新的發展要求,沒有形成適應非農業社會的職業發展意識,自身競爭力弱。雷麗萍[43]在廈門的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青壯年失地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其中76%的人文化水平在初中及初中以下,他們只熟悉幾乎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勞動。馬艷利等[44]在陜南三地的調查顯示,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為57.8歲,其中超過70%的人受教育程度為小學以下,接受過產業技能培訓的僅有11.4%,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的缺乏是失地農民難以適應城鎮化轉型的重要原因,也制約了他們的職業發展。

3.3.2 傳統思維模式束縛。中國社會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文明社會,農民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大、視野較小,更希望擁有長久的、穩定的生活狀態。多數失地農民安于現狀,征地后補償金短期內能夠提升生活水平,便滿足于此,難以形成繼續教育的意識,對于自己未來的生活沒有明確的規劃,也缺乏投資理財意識,這導致其在失去土地后不能夠及時轉變生存方式,實現再就業。另外,失地農民還存在嚴重的依賴心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眷戀故土,不愿意離家拼搏,認為土地是國家征用的,就應該靠國家來解決后續的生活和就業的問題[35],就業動力不足。

正因為如此,失地農民在傳統農耕生活中的習慣和技能不再適應現代經濟社會,他們的再就業意愿不強。由于文化落后、消息匱乏等容易形成一成不變的思想,使得農民在失去土地后因知識水平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缺乏難以對就業情況進行正確判斷和規劃,找工作時盲目性較大,容易碰壁[44],他們更傾向于從事靈活性較大、知識和技術水平要求低的零工,就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很難得到有效的提高,對于他們的持續性再就業也難有積極作用。

4 心理資本視角下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對策建議

在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下,失地農民再就業是城市化推進的重要環節,從心理資本出發,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要與具體國情和實際情況相結合,科學改革制度,轉變社會環境并從個體角度出發進行合理引導。

4.1 打破城鄉二元制禁錮

城鄉二元體制是我國當前對于失地農民職業流動影響最為主要和根本的原因,新型城鎮化應該從制度上消除失地農民身份遷移的制度壁壘,削弱戶籍的福利性功能,進一步發揮戶籍轉移的實際效用[45]。戶籍制度的改革對于打造公平、平等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對失地農民的就業歧視具有重要影響[46]。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對失地農民發展的限制,有利于幫助其減輕再就業過程中的物質和心理壓力,享受到更好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

4.2 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城鄉間的社會經濟差異客觀存在,在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社會環境下,應通過發揮市場的優勢和帶動作用,擴大和穩定失地農民職業流動的空間。同時,應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發展特色企業和鄉鎮企業,開發適合農民就業的工作崗位,促進失地農民就地就業,使其進入更具有穩定性的工作生活模式,與城市生活接軌[47]。

4.3 規范征地行為,完善安置政策

征地涉及到民政、土地、村集體和農民個體等多方利益,相關部門應該依法規范征地行為,增強政府的公信力,改變失地農民出于對征地的負面感受而產生抵觸和消極就業的現象[48]。同時,政府應在引導失地農民就業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重視征地安置補償中的就業安置,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探索多種就業安置方式[5],切實了解失地農民的需求和文化水平、技能優劣等特征,對接相關信息,積極完善再就業服務機制[49]。

4.4 提高安置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

安置社區的打造是失地農民融入新環境、構建社會網絡的關鍵環節。安置社區是失地農民生活交往的主要場所,應通過便民設施的建設多方式多層次地滿足失地農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引導他們建立友好的社會關系網絡,增強其歸屬感[50]。可以通過開展相關的文化活動,如“鄰里運動節”“社區才藝展”等加深居民彼此間的聯系,推動社區的發展,使失地農民在安置社區的生活中收獲幸福感和正向體驗[51],幫助他們在心理上融入城市,有意識地改變自己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不足的情況,形成認真生活,積極就業的觀念。

4.5 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培訓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也不斷改變著就業市場對于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對失地農民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成為必要。就業培訓的內容應瞄準勞動力市場的需要,聯系個人的特點和意向,堅持發展性和實用性相結合[46],就業培訓過程要做好農民實際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參考年齡、文化水平和技能等多種信息,進行更具有針對性的技能教授,提高失地農民的崗位的適用性[52]。

4.6 宣傳相關就業信息,轉變就業觀念

失地農民受到征地經歷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傳統的就業觀念難以依靠現有的條件和社會關系進行改變。應當依托縣、鄉、村的各級平臺,向失地農民宣傳就業扶持和社會保障的相關政策,幫助就業困難的失地農民利用好相關政策,提高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的主動性,實現高效就業[53]。還可以通過邀請典型人物與失地農民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振奮失地農民的創業積極性,引導他們形成勞動致富、積極進取的觀念,激發失地農民創業的內生動力[54]。

參考文獻

[1] 王超.失地農民保障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1.

[2] 徐傳諶,鄭貴延.國有經濟理論前沿報告[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298-313.

[3] 孫瀟.社會治理視角下南通市國企被動離職員工再就業問題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20:1.

[4] 劉鈺君.重慶江津S鎮失地農民再就業中政府作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15.

[5] 李明晶.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內陸新區失地農民就業研究:以貴安新區為例[D].貴陽:貴州財經大學,2019:36-37.

[6] 張金成.城郊農村農民再就業研究:以山東省G縣為例[J].社會科學前沿,2019,8(4):515-519.

[7] SELIGMAN M E P.Authentic happiness[M].New York:Free Press,2002.

[8] LUTHANS F,YOUSSEF C M,AVOLIO B J.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9] LUTHANS F,AVEY J B,AVOLIO B J,et al.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27(3):387-393.

[10] LUTHANS F,NORMAN S M,AVOLIO B J,et al.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e supportive organizational? climate-employe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8,29(2):219-238.

[11] LARSON M,LUTHANS F.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 [J].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6,13(2):75-92.

[12] 劉宇琴.新生代農民工心理資本對組織承諾影響的實證研究:以重慶市為例[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6:7-15.

[13] 劉雅婷,黃健.心理資本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作用機制及教育規導路徑[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3):49-58.

[14] 李彩云.“農二代”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初次就業滿意度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3-8.

[15] 邵丹.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身份認同問題研究:基于河北省劉村的實地調查[D].保定:河北大學,2018:8.

[16] 陳一敏.新生代農民工心理資本的影響因素[J].城市問題,2013(2):63-67.

[17] 馬紅玉,王轉弟.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對農民工創業績效影響研究:基于陜西省889份農戶調研數據[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7(6):738-745.

[18] 馬紅玉.社會資本、心理資本與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績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28-35.

[19] 張宏如,劉艷,彭偉.心理資本對創業精神的影響: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實證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8(5):151-157.

[20] 孫云飛.失地農民的身份認同問題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D村為例[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4:14-16.

[21] 潘星昊.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抗壓能力培養問題研究[D].錦州:遼寧工業大學,2015:9.

[22] 姚於康.江蘇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就業調查與分析:以南京市浦口區頂山街道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1-7.

[23] 劉虹.大學生心理彈性與其就業心理的關系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2-3.

[24] FUGATE M,KINICKI A J,ASHFORTH B 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38.

[25] CHEN D J Q,LIM V K G.Strength in adversity: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job search[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2,33(3):811-839.

[26] 王玥琳,施國慶.農村失地家庭的脆弱性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0,35(2):102-110.

[27] 王晨花.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以山西省 L 市為例[D].太原:山西大學,2020:15-24.

[28] 潘宇森.政府行為對因災失地農民就業能力的影響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9:15.

[29] 沈詩杰.心理資本調節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吉林省調查數據的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8(6):42-51.

[30] 祁進玉,達娃尖措.城鎮化背景下藏族失地農民的社會適應性研究: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M村的再就業問題為例[J].中國藏學,2020(2):133-140.

[31] 蔣淑芳.淺談被征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以尤溪縣西城鎮為例[J].河南農業,2020(8):4-5.

[32] 楊濤,石艷紅,劉建華.基于可行能力理論的失地移民權益問題分析[J].農村經濟,2010(8):80-83.

[33] 符婧.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分析[J].才智,2015(14):317.

[34] 王明剛,肖雪,王菲.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10):7-8.

[35] 戴良英.長沙市天心區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8:28-34.

[36] 谷彥芳,胥日,徐紫怡.河北省失地農民就業的制約因素與解決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17(32):17-22.

[37] 黃金艷.征地安置補償中的問題與建議:以成都市青羊區文家街道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1):39-40.

[38] 胡平.臺州市路橋區征地安置政策執行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9:47-53

[39] 仇會文,王若潔,劉奇君.失地農民中年群體再就業問題探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6(14):15-16.

[40] 胥克鈺.共生視角下失地農民轉型社區的社會融合與治理案例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20:58-60.

[41] 白南生,李靖.農民工就業流動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8(7):70-76.

[42] 張麗娜.城鎮化進程中鄭州市失地農民就業現狀與對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77-78.

[43] 雷麗萍.廈門市翔安區失地農民就業保障政策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8:17-18.

[44] 馬艷利,楊建科.精準扶貧背景下失地農民發展能力研究:基于陜南連片特困地區的調查[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7(4):7-12.

[45] 李勇麟.晉江市失地農民市民化問題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19:43.

[46] 謝友誼.失地農民就業權益保障研究:以南充市順慶區 L 安置社區失地農民為例[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9:39-41,51-55.

[47] 陳雅芝,郝玲麗.農村被征地拆遷農民就業的路徑探討[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5):25-26,36.

[48] 魯瑞潔.臨沂市臨港區失地農民就業安置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8:41-48.

[49] 冷嵩.珠海市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8:30-33.

[50] 盧素冬.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市民化的實現路徑研究:基于兩個新區的實證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8:48-49.

[51] 鄭金海,洪天悅,孫宇,等.失地農民社區治理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2):174-175.

[52] 劉洋.“村改居”社區治理困境與對策研究:以T區為例[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0:34-35.

[53] 王春萌.城鎮化進程中我國失地農民高質量就業問題研究[J].新西部,2020(3):16-17,10.

[54] 劉金誠.甘肅X鎮失地農民創業培訓問題及對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34-3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欧美伦理一区|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91麻豆精品视频|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亚洲人妖在线|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毛片视频网址|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无码'专区第一页|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a亚洲天堂|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黄色成年视频| 91精品国产丝袜|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久久国语对白|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网站在线看|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 国内毛片视频|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男人天堂伊人网|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国产迷奸在线看| 亚洲va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免费在线观看av| 综合天天色| AV色爱天堂网|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