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
摘要 內蒙古東四盟市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農業生產合作社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在組織農民進行糧食生產提高其經營能力的同時,應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發揮領頭羊作用。以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金剛水稻生產合作社為例,在介紹合作社成立、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分析民族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組織方式、運行機制、經營模式,著重探討了水稻生產合作社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最后探析了民族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高質量發展路徑。
關鍵詞 民族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F 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6-025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6.06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nalysis on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operatives in Minority Areas—Taking Xingan League Jingang Rice Cooperative as an Example
WU Lan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21)
Abstract As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 in China, Dongsimeng City of Inner Mongol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grain security. As a new type of business ent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operatives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hile improving their business ability in organizing farmers to carry out grain production.Taking Xingan League Jingang Rice Production Cooperative based o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introduced the form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operative, analyed the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operatives in national regions, operation mechanism, management model, emphatically discussed the cooperative qualit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prod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finally analyse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operativ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 words Minority areas;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operatives;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基本框架的發展理念。它不僅注重經濟效率,還兼顧社會公平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1]。2019年,農業農村部出臺《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重點部署了“質量興農”的具體措施,提出產業效益高、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高、經營者素質高,國際競爭力強“四高一強”的農業高質量發展目標[2]。農民合作社作為有機銜接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載體[3],應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其組織化優勢,組織小農戶推進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并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4]。2020年,農業農村部出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農民合作社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通過提升合作社規范化水平,增強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5],實現小農戶的現代化轉型[6]。然而,農民合作社發展基礎薄弱、運行不規范[7],服務功能不完善、帶動能力較差以及示范水平低是當前中國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阻礙因素[8],需要對不規范、“僵尸”、空殼合作社進行清理和分類指導,推進合作社規范發展[9],重點培育示范典型,切實增強合作社內生發展動力[10]。對民族地區而言,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小、形式單一、市場競爭力不強,內部運行管理機制不全以及資金、人才的短缺等因素,成為農民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11]。目前,學術界對農民合作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發達地區,針對民族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研究成果甚少,更對其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探討尚未問世。因此,該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金剛水稻合作社為例,在闡述民族地區水稻生產合作社的成立與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分析合作社組織方式、運行機制、經營模式,分析金剛水稻合作社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最后,結合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標準,探析出民族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高質量發展路徑。
1 金剛水稻合作社概況
金剛水稻合作社在內蒙古興安盟歸流河鎮滿達胡嘎查(村)。滿達胡嘎查位于大興安嶺南麓向松嫩平原延伸的過渡地帶,是嫩江流域洮兒河水系沖積形成的平坦地區,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屬黑鈣土。全嘎查土地面積1 460 hm2,耕地面積673.33 hm2(其中水田360 hm2,旱田313.33 hm2)。主要生產水稻、玉米和大豆,每戶平均耕地面積3.96 hm2,水稻單產7 500 kg/hm2,年總產量2 700 t。全嘎查共有170戶、665人,其中蒙古族占85%,漢族占10%,朝鮮族占7%,滿族占3%,是蒙、漢、朝鮮、滿族共同居住的民族團結示范村。滿達胡嘎查水稻生產可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末,1948年從朝鮮半島南部遷居過來的朝鮮族同胞在洮兒河西岸開辟肥沃的黑鈣土,進行水稻生產,并把水稻生產技術傳授給當地蒙漢民族,使滿達胡嘎查成為遠近聞名的水稻生產示范村。
2012年,滿達胡嘎查原村委會主任李某,組織蒙古族農民3戶和漢族農民2戶,注冊成立了《科右前旗滿達胡金剛種植專業合作社》(簡稱金剛水稻合作社),注冊資金為300萬元。發起人李某在帶領本嘎查170戶農民加入合作社的同時,吸納了臨近嘎查的37戶農民。農民以資金、土地、機械入社,形成了金剛水稻合作社現有的360 hm2水田,58棟標準育秧大棚,7臺育秧機,50臺套大型水耙輪,60臺套插秧機,5臺收割機,1 hm2新品種實驗展示基地及80 m2的管理房等固定資產。
金剛水稻合作社主要以土地托管的形式,為入社農戶提供生產性服務,并以半托管的形式服務帶動貧困戶。合作社通過先試驗、再購買的方式,統一購入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并由合作社統一育秧,且農機服務貫穿從種植到收割的全過程。同時,該合作社開展與水稻生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設施建設運營等服務,并每年定期舉辦農民技術培訓活動。基于金剛水稻合作社現有經營條件的制約,通過與企業合作的方式,為入社農戶提供加工、銷售服務。為做到合作社的規范化治理,金剛水稻合作社建立了理事會、成員大會和監事會,并通過民主選舉出了合作社的理事長、理事、監事長及監事。合作社的全體成員組成了該合作社的成員大會,并成立了成員代表大會。該合作社規定,全體成員嚴格執行合作社章程,不同嘎查的入社農戶,均享有同樣的服務與權力,擔任無差別的責任與義務。金剛合作社的運行始終堅持政務公開原則,特別是在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方面,實行“財務公開,民主監督”,公示合作社購銷產品的價格,在有變動時及時張貼公告,堅持做到合作社各項運行的透明化。
2 金剛水稻合作社發展現狀
2.1 合作社成立過程
合作社的成立不僅有其經濟上的合理性,還有其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合理性。滿達胡嘎查村落形成的70年間,蒙、滿、漢、朝鮮族同胞建立了親如血親的地域共同體。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體。民族同胞為了共同發展,以提高經濟效益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出發,一同發起,成立了金剛水稻種植合作社。滿達胡嘎查的水稻種植屬于我國水稻生產的最北種植區,處于松遼水系洮兒河水稻生產的第一灌區內。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的森林黑鈣土、無污染的水資源、耕地資源及溫帶氣候等自然資源賦予了生產綠色水稻的資源優勢,使滿達胡嘎查農民選擇了綠色發展道路,并逐步走向生產效益、生活效益、生態效益三結合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小農經營的盲目性、分散性和弱質性,無法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金剛水稻合作社的建立,不僅能夠服務帶動農民節約生產成本,還能提高產量,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興安盟大米發展迅速,成為地理標志產品,使人們對興安盟大米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金剛水稻合作社應運而生。
2.2 合作社組織機構
為實現合作社的有效運作,金剛水稻合作社在制定了合作社章程,構建了組織機構的基礎上,制定了多項制度。金剛水稻合作社按照“社員代表大會決策,理事會執行,監事會監督,社員團結合作”的民主管理運行機制,始終堅持票決的議事規則。在銷售管理方面,該合作社推行統一生產計劃、統一供應農資、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產品認證、統一指導服務、統一加工銷售的“六統一”銷售管理制度。并實行對財務收支,成員入社、退社情況每個季度公布一次,對資產負債、收益分配年終結算后公布及對生產經營情況在生產、銷售季節公布的財務公開制度。金剛水稻合作社在接受項目投資時,在采取與水稻生產經營有關的項目投資的同時,進行實地調查,確保項目的可行性。
2.3 合作社管理制度 金剛水稻合作社以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為根本依據,按責權進行利益分配。該合作社在每年扣除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費,彌補虧損、提取公積金和公益金后,通過責權對可分配盈余進行分配。合作社的入股成員以資金入股占比參加合作社可分配盈余的分配,普通成員則在交足土地托管費用后,土地收益全部歸農戶所有。對于國家財政直接補助及他人捐贈所形成的財產,金剛水稻合作社全部平均量化到成員的份額,按比例分配給本社社員。為保證合作社利益分配機制的有效運行,并強化內部治理,金剛水稻合作社設立了監事會。監事會由監事長主持,按照章程規定的職責,研究制訂對理事會及其成員、經營管理人員、社員進行監督檢查的辦法和方案,提出質詢建議內容。監事在代表本社負責記錄理事與本社發生業務交易時的業務交易量(額)情況的同時,可對理事會執行成員大會決議和本社章程的情況,該社的生產經營業務與財務情況,理事長或者理事會成員和經理履行職責情況等進行監督與監察,并向成員大會做出年度監察報告。
3 金剛水稻合作社經營模式
金剛水稻合作社在發展中雖然組織小農戶形成生產方面的利益緊密聯結機制,但在產品的加工和銷售方面遇到困境。為此,合作社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聯合當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了“合作社+農戶+企業”的經營模式,擁有了“興安大米”地理標志,創立了保護生態、綠色產業、社會服務的經營理念。
3.1 經營模式
金剛水稻合作社入社農戶均為普通農民,且土地為主要入社方式,合作社真正入股資金僅有300萬元的基礎條件而言,該合作社只能以生產水稻為主。為了突破這一現狀,該合作社采取了與加工企業和銷售企業合作的方式,形成了“合作社+農戶+企業”的經營模式。據了解,該合作社以訂單的方式與萬佳公司、蒙潤糧油有限公司等進行合作,形成了鄉村經濟聯合體,由該兩家公司進行水稻的加工及大米的銷售。
3.2 營銷手段
為了更好地發展合作社經營,金剛合作社利用興安盟大米地理標志,采取了“地理標志+品牌效應”的營銷手段。2017年金剛水稻合作社的360 hm2水稻通過了綠色認證,并創立了“滿達胡金剛大米”品牌。2018年興安盟農牧業局批準金剛水稻合作社銷售使用“興安盟大米”地理標志。同年8月該合作社以綠色大米榮獲第二十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金剛水稻合作社所生產的大米,以自己的品牌、地理標識及金獎殊榮被大眾所認可,并與呼和浩特、北京、安徽等多地商家陸續簽訂銷售訂單,以地理標志、品牌效益打開了銷售市場,提升了市場競爭力,隨之銷售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3.3 經營理念
合作社在規模擴大和外部聯合的基礎上,加強了內部經營管理,形成了“產業+生態+社會”的經營理念。金剛水稻合作社以水稻種植發展第一產業,是契合該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特點的。在水稻灌溉方面,該合作社直接利用洮兒河沖積帶,且鼓勵農戶以土地入社,避免了土地的荒廢。同時,金剛合作社以加強民族團結,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的理念,吸納了不同民族的成員。并且,該合作社從2016年開始以半托管的方式帶動滿達胡嘎查建檔立卡戶18戶(51人),巴達仍貴嘎查建檔立卡戶43戶(99人),為其提供免費生產服務的同時,以高價收購貧困戶水稻,以此輻射帶動臨近嘎查農民加快脫貧步伐。
4 金剛水稻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雖然金剛水稻合作社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金剛水稻合作社的高質量發展。
4.1 三產融合程度較低
金剛水稻合作社不僅吸納不同民族同胞,并以統一生產、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在生產綠色優質水稻的同時,節約了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在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益,促進了民族地區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并保障了邊疆地區的穩定發展。但該合作社的經營只停留在水稻生產層面,對企業的依賴性較強,不僅產業化程度較低,且合作社的發展還未涉及第二、三產業。
4.2 專業性人才短缺 金剛水稻合作社以其所有的農機,保障了生產全過程的機械化。但因該合作社成員均為農民,文化程度較低。隨著合作社的發展,老一輩頗有經驗的種植技術已不能滿足合作社進一步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而且對農民合作社的認識有限,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經營管理,甚至不能對糧食市場進行合理的判斷,導致銷售路徑單一。因此,懂種植、懂管理、懂市場等專業人才的短缺制約了金剛水稻合作社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經營效率。
4.3 社會化服務較低 金剛水稻合作社雖然以半托管的形式服務帶動了嘎查貧困戶,但為入社農戶提供生產性服務是合作社的主要業務,且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更為迫切,體現了合作經濟組織的“盈利性”大于“社會性”。對嘎查剩余勞動力就業、基層公共服務建設、農民社會福利等方面的貢獻甚少,因此金剛合作社社會責任有待加強,社會服務功能有待提高。
4.4 利益聯結松散 金剛水稻合作社目前雖然組織化程度較高,通過與企業合作,幫助農民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有效降低了市場價格波動給農民帶來的收入風險,在銜接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方面初見成效。但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入社農戶只看重合作社經濟效益,忽略合作社對于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積極影響,更不愿承擔合作社的風險。因此該合作社還沒有做到小農與農業現代化的有機銜接。
5 促進金剛水稻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對策
5.1 發展全產業鏈,健全帶動功能 在面對金剛水稻合作社產加銷一體化斷裂的情況下,應在以鄉村經濟聯合體模式發展主營業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延長產業鏈、拓展產業功能的路徑。通過健全產地加工、包裝等環節,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以農業觀光旅游,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戶投入到其中,健全合作社帶動農戶功能。
5.2 結合引進與培訓,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通過政府、合作社、大中專院校的三方合作,鼓勵人才下鄉,因地制宜地為該地區引進“懂農業、懂農村、懂農民”的技術型、經營管理型、銷售型人才。同時,加大農民培訓力度,采取相應的措施鼓勵農民,特別是年輕農民,使其積極學習先進種植技術及合作社管理技能,培訓出本土全能人才。以專業人才引進與本土人才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合作社人才隊伍建設。
5.3 聯合集體經濟組織,拓展服務領域 ?集體經濟組織與合作經濟組織的聯合是雙贏的。金剛水稻合作社應積極向基層黨組織靠攏,與集體經濟組織聯合發展,為基層公共服務、解決嘎查剩余勞動力、農民社會福祉等方面貢獻力量,拓展為農服務領域。合作社可在協助基層治理、強化社會服務功能的同時,得到更多的資源與支持;而嘎查也可借助合作社的力量,實現組織振興與基層治理現代化。
5.4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現代化轉型 以農民合作社的生產服務為依托,使農戶參與生產后續的加工、銷售等環節,加強小農與現代農業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同時,建設合作社發展理念,提高入社農戶合作共贏、風險共擔意識,打破利益誘導的傳統理念,以此提升小農戶適應和接納現代農業的能力,完善小農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6 結語
金剛水稻合作社以“全托管+半托管”的服務形式,推行統一生產、統一銷售、統一購入生產資料“三統一”的同時,聯合興安盟農產品加工與銷售龍頭企業形成了“合作社+農戶+企業”經營模式,打造當地農業生產示范合作社,并依托自然資源,生產綠色優質水稻,成為地方品牌。但也折射出了民族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民族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高質量發展,應從產業鏈延伸的角度發展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積極培育合作社各類專業人才,聯合集體經濟組織,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加強合作社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發展新業態,為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高培勇.理解、把握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學動態,2019(8):3-9.
[2] 韓長賦解讀《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J].云南農業,2019(5):10-12.
[3] 徐旭初,吳彬.合作社是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理想載體嗎?[J].中國農村經濟,2018(11):80-95.
[4] 胡春華強調:大力促進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J].農業機械,2019(10):136.
[5] 高強.引導農民合作社向高質量發展軌道邁進[J].中國合作經濟,2020(4):11-12.
[6] 苑鵬.以加速小農戶的現代化轉型為目標推進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J].中國農民合作社,2020(8):57.
[7] 龔亞麗.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對策[J].農技服務,2020,37(8):115-116,119.
[8]
仲曉密,夏海賢.推動遼寧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0(6):74-75.
[9] 張中蓮.堅定發展信心? 促進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基于駐馬店市農民合作社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農民合作社,2020(2):46-47.
[10] 王乃生,潘東崛,孫紅濱.強力推動農民合作社提質增效? 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記山東省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工作[J].中國農民合作社,2020(8):7-9.
[11] 雷召海,李忠斌,楊勝才.民族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調查: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2(4):118-123.
[12] 閆磊.民族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狀況調查研究:以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10):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