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黨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指導我國“十三五規劃”制定和實施的指導思想,對我國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長期以來,我國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滯后,嚴重制約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的脫貧致富。在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牢固樹立五大新發展理念,必定能推進民族地區城鎮化“量”與“質”的全面提升,有利于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基本問題,是一個大戰略、大問題。新型城鎮化是黨和國家在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時期做出的一項重大而長遠的戰略。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國民族地區的城鎮化有了較快的發展,城鎮化率也實現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總體來說仍然落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2015年,五大民族自治區中,只有內蒙古的城鎮化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56.10%,達到了60.30%,其他四個民族自治區均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廣西、新疆、寧夏、西藏的城鎮化率分別僅為47.06%、47.25%、55.23%、27.74%。一些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份如青海、甘肅、云南、貴州的城鎮化率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民族地區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棘手的共性問題,如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滯后于實體建設、身份轉換滯后于職業轉換、城鎮管理滯后于城鎮建設,等等。從城鎮化發展的程度和質量來看,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作為“十三五規劃”制定和實施的指導理念,對于民族地區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樣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指導意義。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是發展根本的動力源泉,是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總的方向;協調是發展之匙,是推進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抓手和方法;綠色和開放是發展的左右兩翼,對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共享是發展之的,即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成果應由各族人民所共享,是衡量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成功與否的最終標尺。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用五大新發展理念指導我國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是推進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跨越式發展、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保證和有的放矢之舉。
一、創新——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根本源泉
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根本源泉,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創新歷來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特質之一,可以說創新是一切事物不斷成長、發展的根本源泉。就新型城鎮化本身而言,其實質就是對傳統城鎮化進行的變革和創新。當前,推進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面臨著時代性與特殊性兩大現實背景。在時代性上,我國經濟已經步入了新常態的發展階段,這就需要我們根據時代發展的變化,把握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對新型城鎮化內在系統進行科學調整與優化,使新型城鎮化建設更好地適應、融入新常態,這種調整與優化無疑是一種創新。在“特殊性”上,我國民族地區大多處于位置偏遠、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地區,而且各少數民族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及心理認同。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殊性就決定了不能把我國傳統的城鎮發展模式和經驗生搬硬套在民族地區上,必須立足于民族地區的實際加以改造和創新。要以創新理念引領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讓創新成為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的主旋律,讓創新貫穿到城鎮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貫穿到城鎮布局、結構、環境的全方位。使新型城鎮化源源不斷地為民族地區創造出新的需求和供給,在此過程中培育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實現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的持續快速發展。
二、協調——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抓手
協調,是推進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抓手,推進著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平衡發力。協調發展就是要求民族地區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協調處理好多元主體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有不同區域的城鎮發展關系,有城鎮發展內部要素的關系,又有城鎮發展關聯因素之間的關系,還包括城鎮發展主體之間的關系等。以往,民族地區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協調關系失衡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不同區域之間,即地區之間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即城鎮與農村發展差距較大;城鎮內部各要素之間,即城鎮發展所需的人、業、物、地、錢等方面的失衡,造成城鎮畸形發展;城鎮與產業之間,即城鎮發展與產業基礎相脫節,出現“空城”“鬼城”現象;城鎮與生態之間,即城鎮發展與生態文明相背離,造成人們居住的環境惡化;城鎮與文化之間,即城鎮發展與文化傳承相割裂,城鎮建設千城一面、缺少內涵,民族傳統文化丟失;城鎮發展主體之間,即城鎮發展過度依靠政府主導,缺少市場、居民的有效參與,城鎮發展效率較低。為此,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要協調好多元主體關系,協調好城鎮化發展中的城鎮與鄉村二元社會的關系,協調好城鎮化發展中的政府、市場、居民三大主體的關系,協調好城鎮化發展中的理念、規劃、建設、治理四大環節的關系,協調好城鎮發展中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個建設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
三、綠色——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持續動力
綠色,是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持續動力,是帶動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之翼。綠色,不單是人們對高質量健康生活的追求,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意。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堅持綠色理念,本質上是對傳統城鎮化過程中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等不適應生態文明要求的一次重大轉型。堅持綠色發展、共建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在城鎮化發展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當前,我國多數地方城鎮化發展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和環境生態惡化的制約,而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民族地區推進綠色城鎮化發展的巨大優勢所在。在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今天,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應該立足于現有的優勢和特點,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通過廣泛普及綠色生態文化、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建設綠色生態人居、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倡導居民踐行低碳綠色生活、建設配套的生態基礎設施等來提高民族地區綠色城鎮化水平,讓綠水青山充分釋放出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努力建設綠色城鎮、生態城鎮、低碳城鎮、宜居城鎮、海綿城鎮、田園城鎮,讓生態文明之花在民族地區持久綻放。
四、開放——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時代要求
開放,是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時代要求,是帶動民族地區城鎮發展的又一翼。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城鎮化水平與區域開放程度息息相關,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環渤海城市群之所以能率先發展,毫無疑問得益于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現階段,我國民族地區開放程度較低,參與國內國際的分工協作份額不夠,區域內部多數城市的輻射能力小、聚集效應弱,城市競爭力不高,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還沒有完全凸顯城鎮在帶動整個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和持續發展中的支點作用。民族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要解放思想、順應時代的潮流,不能關起屋來搞城搞發展,精神上應突破固化的桎梏,思維上應穿越狹隘的籬笆。民族地區應發揮其“靠邊”的地緣區位優勢,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努力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唱主調、演主角、挑大梁。通過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速城鎮智能化信息化發展、加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來打通城鎮化發展所需的物流、人力資源流、信息流、資金流上面臨的瓶頸。充分借鑒國際上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先進理念和成功做法,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努力實現各類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自由流動,讓開放來帶動民族地區城鎮化的騰飛。
五、共享——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最終歸宿
共享,是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最終歸宿,是衡量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成功與否的根本標尺。共享和團結是辯證統一的,在共享發展中實現民族團結,在民族團結中又能推進共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對實現各民族繁榮和民族團結的殷切期盼。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實現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民族地區在走共享式城鎮化發展之路時,就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堅持以人為本和全民共享的原則,正視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在城鎮發展之間的差距,尊重社會各階層、各民族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把改善民生作為城鎮化發展的最大責任。要破除城鄉二元分立的戶籍制度,推進農業人口市民化建設,努力提高民族地區戶籍人口的城鎮化水平。應統籌推進城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加快醫療衛生、就業、養老、教育、文化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設的步伐,建立覆蓋面更為廣泛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城鎮充滿“溫度”和“人情”,不斷滿足各族群眾的多元化需求,提高他們的幸福感、滿意度,讓少數民族群眾也切實享受到新型城鎮化發展帶來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占斌.用五大理念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01).
[2]青覺.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必須處理好的幾個關系[N].中國民族報,2014-11-14:06.
作者簡介:
戈祥,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民族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