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山山

1954年9月,入藏軍人歐戰軍接到上級通知,他被選為英模代表,受邀去北京參加國慶觀禮。經過反復思量,歐戰軍決定帶上妻子白雪梅和5個月大的女兒木蘭一起去。因為西藏高海拔的環境對孩子過于嚴酷,所以他準備把木蘭留在老家撫養。
那次同行的還有兩個稍大一點兒的孩子,一個2歲,一個3歲,都是父母怕孩子早夭,想送到內地保育院去的。
翻越米拉山時,白雪梅和歐戰軍遇見了正在修路的部隊。那些在這條路上奮戰了三四年的修路戰士,已被風雪蹂躪得不像樣子了,臉龐憔悴,衣衫襤褸。白雪梅懷著敬意和疼愛看著修路戰士們,說不出話來。戰士們卻熱情地和他們打招呼,為他們祝福,還笑容滿面地逗著孩子。
忽然,白雪梅聽見同行的一個母親叫起來,她說:“不好了!我的孩子在抽筋!”白雪梅和歐戰軍圍過去。見那個2歲的孩子臉色蒼白,嘴唇發紫,渾身抽搐。隨行的醫生說這是缺氧造成的窒息。白雪梅一聽,連忙打開襁褓看木蘭,發現木蘭正瞪著一雙大眼睛看著她。白雪梅松了口氣,悄悄地對歐戰軍說:“看咱們女兒多乖,眼睛瞪得那么大。”哪知隨行的醫生一看說:“不好,這孩子的情況更嚴重,瞳孔已經放大了。”
白雪梅的腿一下就軟在了地上。醫生說沒有藥物可治,唯有盡快下山,只要到了山下氧氣充足的地方,孩子自然就能緩過來。歐戰軍問盡快是多快,醫生說最好是半小時之內。
歐戰軍聽了二話沒說,抱起孩子就往山下沖。道路泥濘不堪,他跌跌撞撞的,生怕把孩子摔著,這使他跑起來的樣子有些奇怪。那些修路的戰士怔愣著,一時不明白這位首長怎么了。這時有人大喊了一聲:各連注意了,傳我的口令,以最快的速度把孩子們送到山下去!
一名戰士聽見口令,立即丟掉手上的鐵鍬,飛快地迎上去,從歐戰軍懷里接過孩子朝山下跑去,幾步之后就被另一名戰士接了過去。白雪梅看見裹在襁褓里的木蘭從一名戰士的手中傳到了另一名戰士的手中,戰士們的腳下泥漿四濺,頭頂雪花紛飛。一雙手和又一雙手組成了一條生命之鏈……很快,襁褓就離開了白雪梅的視線,消失在山的拐彎處。
等白雪梅終于跌跌撞撞地跑到山下時,木蘭已經躺在一名陌生軍官的懷里睡著了,臉色平靜,呼吸均勻。另外兩個孩子也緩過來了,他們怯生生地喊出了媽媽。
白雪梅為木蘭的化險為夷喜極而泣,更為修路戰士的壯舉感動不已。白雪梅緊緊抱著木蘭想,自己一定要好好地把她撫養成人,然后告訴她曾經發生的這一切,讓她對那些素不相識的官兵永遠心懷感激。
悠然樂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