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制組緊張地測試著非洲野犬幼崽間諜的可移動部位,測試完畢后,他們便趕緊撤離現場,因為非洲野犬一家子就要回來了。非洲野犬往往成群結隊,很少單獨生活,回到棲息地后,它們看見了這只間諜幼崽。由于狩獵精力有限,野犬群無法喂養太多后代,如果起了疑心,它們很可能將這只陌生的幼崽撕成碎片。
幸好,間諜友好地搖了搖尾巴,很快就被其他幼崽當成了新的小伙伴;成年野犬跑過來時,它又立刻趴下,表示尊重與臣服。終于,它被認可了,野犬們毫無防備地在它身邊玩耍、休息,溫馨的畫面就這樣被間諜眼睛里藏著的攝像頭拍了下來。
這是安插在印度灰葉猴群體中的間諜小猴。猴子們大眼瞪小眼,對這個新成員的出現感到十分奇怪,紛紛上前圍觀,過了一會兒便接納了它。
猴群有著“共享帶娃”的習性,即由許多年輕母猴輪流照顧小猴,積累育兒經驗。但帶娃的“保姆”非常貪玩,時常會抱著小猴上躥下跳;小猴必須緊緊抓住母猴,免得被甩飛出去。間諜小猴也被保姆們盯上了,但它沒有抓握功能,一不小心就被摔在了地上。這時,感人的一幕出現了:猴子們以為小猴死了,不再嬉戲打鬧,而是圍在小猴身旁,相互依偎,似在哀悼;母猴們紛紛抱緊自己的孩子,生怕它們也遭遇不測。
非洲狐猿是一種社會性極強的動物,由2~50只狐猿組成家庭,其中一些成員負責照顧幼崽,一些擔任哨兵,站在高處警戒可能會出現的掠食者。這會兒,哨兵狐猿發現了一只“眼鏡蛇”,便呼叫支援。狐猿們迅速集結,豎起尾巴,緊盯敵人;“眼鏡蛇”每吐一下舌頭,狐猿們就連連后退,又再次靠近,你來我往,劍拔弩張。
對峙了好幾個回合,“眼鏡蛇”都沒發動攻擊。膽大的狐猿湊上前嗅了嗅,才發現這只蛇是假的。原來是虛驚一場!它們很快解散,各忙各的去了,而這些有趣的畫面已被假眼鏡蛇和混在狐猿里的間諜拍了下來。
在松鼠的世界,獲取食物有個最簡單的方法——從別的松鼠那里偷。松鼠有在地上挖洞、把食物埋進去保存的習慣,而“小偷”會悄悄跟在藏食物的松鼠背后,看它把食物藏在哪兒,等它離開后就實施偷盜;而經常被偷的松鼠也長了記性,會故意裝出埋食物的動作,瞞過并甩開小偷。
這只間諜松鼠捧著一顆松果,很快就被盯上了。看對方既不發飆,也不逃跑,小偷索性直接搶走松果,逃之夭夭。然而,這顆松果也是假的,它其實是個攝像頭。小偷根本啃不動,只能悻悻扔掉。
黑斑石斑魚體長將近2米,體重超過100千克,它們會把魷魚當作早餐。在珊瑚礁旁邊,間諜魷魚就倒霉地遇上了這幫死對頭。盡管它開啟馬達全速逃跑,還是落入了石斑魚群的圍困中,被一口生吞。
幸好石斑魚的吞咽失敗了,否則它很可能會死亡。這只間諜魷魚則斷成兩半,掉到水底,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石斑魚張開血盆大口的寶貴畫面。
太平洋麗龜是世界上現存海龜中體型最小的一種,成年后體重大約只有45千克。這只太平洋麗龜間諜相當專業,它與其他成年雌性海龜一起從海里爬上海岸,在沙灘上挖巢穴產卵。一只海龜一次能下上百個蛋,而間諜也不甘示弱——雖然它下的“蛋”是攝像頭。
這些蛋并不安全,它們正被禿鷹惦記著。但禿鷹這次選錯了目標,它啄了好一會兒都沒能把這顆攝像蛋啄破,只能另尋目標。
雖然我們人類認真觀察就能發現端倪,但動物難以辨別間諜的真偽。
一般來說,動物的智商越高,動物間諜的樣子就要越逼真。比如間諜魷魚,它只是一個魷魚形狀的外殼里裝了攝像機、馬達和螺旋槳,看上去有點敷衍,但足以騙過魚類;而間諜小猴光是面部就包含了幾十個可動部件,這樣才能做出豐富的表情,以免被猴群懷疑。
旺仔糖摘自《科學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