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敏
(廣東省測繪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 廣州 510075)
無人機高空作業拍攝原始圖像時,受地形起伏和大氣折射等因素的影響,采集圖像肯定會存在一定的彎曲變形,因此,對地形高空航測誤差進行校正,修復圖像幾何畸變,提高航測數據的后續處理速度、信息提取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文獻[1]將大比例尺地形圖作為底圖,利用均勻分布、一定數量的地形控制點,根據相機參數和畸變參數,匹配地形物點和圖像像點的同名點,采用多項式擬合和仿射變換兩種方式,確定物點和像點三維幾何位置的投影關系,校正航測圖像的畸變邊緣,但方法選擇的畸變參數,忽略了光學畸變參數,包括徑向畸變參數和偏心畸變參數,導致航測誤差校正精度較差[1]。采用相機標定的非線性技術,通過最小化非線性誤差方程,構建地形成像幾何模型,再通過非線性技術,不斷校準相機參數的初始值,重采樣處理校正像素點的像素值,將采樣的像元值,作為原始圖像鄰近像元的新值,映射變形圖像至校正圖像,從而消除采集圖像的航測誤差,但該方法內插的像元刪格值,與原始刪格值的差值較大,校正后的像素點存在多個像元位移,航測誤差校正精度同樣較差。針對這一問題,結合以上理論,設計基于機載LiDAR數字化技術的地形高空航測誤差校正方法。
通過機載LiDAR數字化技術,掃描、精簡地形的點云數據。利用機載LiDAR數字化技術,獲取地形表面測點的點云數據,令無人機發射激光至地形控制點,把發射位置作為坐標系原點,將激光豎向和橫向的掃描面,分別作為測點掃描的Z方向和X方向,令Y方向位于橫向的激光掃描面,且垂直于X方向,指向地形測點,與Z方向和X方向,一起構成測點掃描的坐標系,實現地形測點的LiDAR遙感掃描[2]。掃描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LiDAR遙感掃描示意圖
其中,d為儀器到地形測量點的斜距;a為激光束的水平方向角;b為豎直方向角。LiDAR測量激光點的坐標(x1, y1,,z1),表達式如式(1)所示:

通過公式(1),將地形測點的原始觀測值,轉換為LiDAR遙感掃描的三維空間坐標,存儲數據至特定格式的文件中。初步拼接地形測點的點云數據,運用固定尺寸的裁切框,對點云數據進行拼接,裁剪框外的點云數據,獲得地形測點精簡后的點云數據。至此完成LiDAR掃描數據的點云精簡。
將(x1, y1,z1)作為LiDAR掃描的傳感器坐標,變換各坐標系之間的坐標。采用多項式變換方式,通過旋轉、平移兩種變形,對高空航測的像素坐標進行非線性變換,判定機載坐標系和傳感器坐標系兩個坐標系,均為直角坐標系,利用原點平移和坐標軸旋轉兩種方式,轉換機載和傳感器兩個坐標系,關系式如式(2)所示:

式(2)中,(x2, y2,z2)為機載坐標系的坐標點,c、d、f分別為xy坐標軸、xz坐標軸、yz坐標軸之間的方向余弦值[3]。分析機載和地面的坐標系變換關系,反映出無人機的飛行姿態。定義機載姿態角,幾何剖面無人機的縱軸成像,三維表示俯仰角引起的像點幾何位移,根據坐標軸對稱性,令影像畸變類型,與滾動角畸變類型保持相同,保證飛行滾動角的相對獨立性,判定偏航角引起的像點位移,會使航測圖像發生旋轉,測量預定航向和航測圖像的偏航角[4]。獲取成像時刻的無人機飛行姿態參數,則機載和地面兩個坐標系的變換關系如式(3)所示:

式(3)中,(x3, y3,z3)為地面坐標系的坐標點;Rg、Rh、Ri分別為俯仰角、滾動角、偏航角的旋轉矩陣。測量LiDAR傳感器與無人機的相對位置,通過航測圖像的輔助參數文件,讀取傳感器內方位元素,利用相對位置、內方位元素以及坐標關系式(2)和(3),建立圖像和地面兩個坐標系的變換關系如式(4)所示:

式(4)中,j為比例系數;(X1,Y1)為像點在LiDAR圖像坐標系中的坐標。由此得到航測圖像的LiDAR傳感器成像模型,把圖像坐標轉換為地面坐標。至此完成點云數據坐標系的變換。
根據傳感器成像模型,建立航測平面像點,與地面物點的空間映射關系,對圖像彎曲變形進行幾何校正。轉換航測平面至大地平面,在此基礎上,為圖像附上幾何坐標信息,確定校正圖像的列數和行數以及每個像點對應的空間坐標,利用POS參數的地理定位方式,建立圖像的幾何校正框架。校正圖像像點和地形物點的俯仰角誤差,表達式如式(5)所示:

式(5)中,m為LiDAR傳感器焦距;k1為實際航測的地形高度。滾動角誤差校正公式如式(6)所示:

偏航角誤差校正公式如式(7)所示:

由于無人機高度變化,會令高空航測圖像產生縮放,針對數據縮放誤差,對比實際獲取的航測圖像及航高固定情況下的圖像,將中心點的等比例縮放圖像,歸納到正直航測的范圍[5]。僅考慮無人機姿態角的高度變化,校正圖像像點和地形物點的高度誤差,表達式如式(8)所示:

式(8)中,k2為航測中心在地面坐標系中的高度。把航測圖像X方向和Y方向的平面坐標,作為校正像素點的行向和列向,分析勘察地形和對應圖像之間的共線關系,逐點計算航測圖像的像素點,獲得校正像素點的平面坐標。則像點和物點平面坐標的校正公式,如式(9)所示:

式(9)中,E為像元大??;(X2,Y2)為地形物點的平面坐標;(X3,Y3)為像素點在幾何校正框架的平面坐標。采用雙線性插值法,對航測圖像進行色調信息插值,在原始圖像的像素值中,內插姿態角誤差、高度誤差、平面坐標誤差的校正圖像像素值。像素點像素值的內插表達式,P如式(10)所示:

式(10)中,(X4,Y4)、(X5,Y5)分別為校正圖像行列坐標的小數部分、整數部分;n為校正圖像的像點像素值。通過公式(10),重采樣坐標變化后的像素亮度值,令航測圖像能夠直接表示地形物點的平面位置和形狀。至此完成地形高空航測誤差的幾何校正,實現基于機載LiDAR數字化技術的地形高空航測誤差校正方法設計。
將此次設計方法,與兩組常用地形高空航測誤差校正方法,進行對比實驗,比較三組方法的航測誤差校正精度。
選擇地勢相對平坦的地區,作為數據采集的試驗區域,涵蓋水體、植被、農田等,經度、緯度分別為108°、35°,測區南北長35km、東西長為10.5km。采用UP62無人機、EOS279D紅外成像光譜儀,光譜儀尺寸大小為11.0cm×11.5cm×4.8cm,質量為0.51kg,搭載平臺為八旋翼電動UAV,續航時間為35~45min,機載載荷可達8.5kg,具有獨立的慣性導航定位功能,抗風性強,能夠滿足室外環境監測要求。把光譜儀、搭載平臺、微型電腦都置于無人機底部,設定航線為南北走向,Li-DAR掃描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LiDAR數字化掃描技術參數
在地面均勻布設115個控制點,用紅漆標識,共采集911張航測數據,選取一幅幾何特征和地物特征明顯的光譜圖像,作為三組方法校正的原始圖像,原始圖像(如圖2所示):

圖2 航測誤差校正原始圖像
該區域控制點的無人機飛行姿態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無人機飛行姿態信息
2.2.1 姿態角誤差校正測試
應用三組地形高空航測誤差校正方法,對原始圖像的姿態角和位置坐標進行幾何校正,首先,比較姿態角的校正精度。找到校正圖像的標識點,與對應的地形控制點,測量標識點與控制點的俯仰角誤差,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俯仰角誤差校正測試結果 單位:°
由表3可知:設計方法校正原始圖像后,俯仰角平均誤差為0.41°,常用方法1和常用方法2俯仰角平均誤差,分別為0.70°和0.88°,設計方法俯仰角誤差分別減少了0.29°和0.47°。滾動角誤差測試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滾動角誤差校正測試結果 單位:°
由表4可知:設計方法校正原始圖像后,滾動角平均誤差為0.07°,常用方法1和常用方法2滾動角平均誤差,分別為0.11°和0.15°,設計方法滾動角誤差分別減少了0.04°和0.08°。偏航角誤差測試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偏航角誤差校正測試結果 單位:°
由表5可知:設計方法校正原始圖像后,偏航角平均誤差為3.47°,常用方法1和常用方法2偏航角平均誤差,分別為5.50°和6.44°,設計方法偏航角誤差分別減少了2.03°和2.97°。
2.2.2 位置坐標誤差校正測試
測量校正圖像的標識點與對應地形控制點的三維坐標,比較位置坐標的校正精度。測量標識點與控制點的高度誤差,測試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高度誤差校正測試結果 單位:m
由表6可知:設計方法校正原始圖像后,高度平均誤差為1.82m,常用方法1和常用方法2高度平均誤差,分別為2.34m和2.83m,設計方法高度誤差分別減少了0.52m和1.01m。測量標識點與控制點的平面坐標誤差,測試結果(如表7、表8所示):

表7 行向坐標誤差校正測試結果 單位:m

表8 列向坐標誤差校正測試結果 單位:m
由表7、表8可知:設計方法校正原始圖像后,行向坐標平均誤差為0.28m,列向坐標平均誤差為0.31m,常用方法1行向坐標和列向坐標的平均誤差,分別為0.57m和0.57mm,常用方法2行向坐標和列向坐標的平均誤差,分別為0.72m和0.76m,設計方法行向坐標誤差分別減少了0.29m和0.44m,列向坐標誤差分別減少了0.26m和0.45m。綜上所述:此次設計方法相比兩組常用方法,減小了俯仰角、滾動角、偏航角校正誤差以及高度、行向坐標、列向坐標校正誤差,提高了姿態角和位置坐標的校正精度。
此次設計方法充分發揮了機載LiDAR數字化技術優勢,提高了地形高空航測誤差校正精度。但此次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部分校正圖像存在色調信息差異大的情況,在今后的研究中,會優化顏色融合算法,利用多線程并行處理方法,進一步消除航測圖像的色調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