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強
進入中年,不能光靠臉蛋吃飯了,老天爺對我不薄,總是在關鍵的時候推我一把。
我一個朋友非常想演周瑜這個角色,他就連推帶拉,把我拉到了《三國演義》攝制組。
導演見我以后,反倒讓我先化諸葛亮的妝,化完之后,就決定讓我演諸葛亮。
當時有人問我,諸葛亮這么大本事,他為什么不取而代之?劉備都說過,如果我兒子不成器,丞相可取而代之。
后來我問了很多專家,找到了原因:當時封建知識分子,最高的政治理想是為王者師。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非高處不棲,非明主不依。
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個節點,你抓住這點就能找到諸葛亮行事的脈絡。
如果說我演諸葛亮演得還比較成功,就是我抓住了諸葛亮晚年的孤獨。
什么孤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孤獨。
作為一個丞相,他不能夠跟老百姓說,我們現在不行了,他只能不停進攻,六出祁山,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減緩對方發展的速度,減緩自己滅亡的速度。
諸葛亮的預見性和他所做的事情,展現了諸葛亮的悲劇和孤獨。
當年導演讓我們把《隆中對》全部背下來,所以我到今天還能記住。
但是有很多遺憾之處,那個年代,大家對名著的理解有分歧,包括《三國演義》究竟誰是主角,很明顯羅貫中是揚劉抑曹,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諸葛亮。
但是,當時創作班子不是這樣想的,這部戲到底誰是主角,曹操戲挺多,就定曹操是主角。我想,如果那些人活過來的話,一定氣歪鼻子了,怎么能把曹操當第一男主角呢?
我和我的朋友們一直想重拍一段《三國演義》,就拍“六出祁山”,就拍司馬懿和諸葛亮兩個人的斗智斗勇,要展現《三國演義》里面的精華,比如說空城計。
大家通常認為是諸葛亮大膽用險,司馬懿膽小就跑了,不是這樣的,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彼此心知,給世人和魏王演了一場戲。諸葛亮上城之前,說了一句話:我給司馬留一條路。司馬懿說:諸葛知我,我知諸葛,今天如果斬殺諸葛亮,明天就是我們司馬家的殺身之禍。
為什么?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今天沒有諸葛亮,還要司馬懿干什么?
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叫不以成功論失敗,我答應你了,就一定要做到底,鞠躬盡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