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提到影視作品中的飛行,我們不得不說到宮崎駿,或許是由于童年時期在家族飛機廠的耳濡目染,宮崎駿的動畫宇宙里有各式各樣的飛行場景:
《魔女宅急便》中,小魔女琪琪長大了要離開原來的家,找尋適合自己的地方生活。騎著掃帚帶著小黑貓飛來飛去的琪琪一邊讓人感嘆每個人總要成長,一邊讓我們忍不住艷羨“原來這才是自立的正確打開方式”。
《龍貓》里,體型碩大的龍貓帶著兩個小女孩乘風飛翔,她們乘坐貓巴士飛越寧靜的村莊,飛行的新奇體驗沖淡了苦澀的回憶,內心的恐懼與不安統(tǒng)統(tǒng)被掃蕩。
飛行作為影視作品慣用的主題,表達的遠不只是輕松與愜意。宮崎駿還在影片(如《天空之城》《紅豬》和《起風了》)里借飛行傳達他對人性、對欲望的思考。
在漫長的一段時間里,人類進行了多次飛行的嘗試。據(jù)說,公元9世紀一位名叫阿巴斯·伊本·弗納斯的穆斯林發(fā)明家使用了一種帶翅膀的裝置,在“背部受到很大傷害”之前,他成功在空中飄浮了一陣子,這種裝置啟發(fā)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達·芬奇。
1485年左右,達·芬奇勾勒出一幅鳥類飛行器草圖,它是受鳥類飛行啟發(fā)的、配備有翅膀的機械裝置,這和我們后來的直升機原理相似。在后來的幾個世紀里,人類對飛行的欲望不斷挑逗著發(fā)明家的神經(jīng),但除了發(fā)明家,我們似乎還可以稱他們?yōu)椋ǔ晒枰魂囎雍笱勖敖鹦牵踔烈幻鼏韬舻模┟半U家。
直到1783年11月21日,人類才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飛行:法國蒙特哥菲爾兄弟乘坐自己制造的熱氣球飛行了25分鐘,飛行高度最高達到1000米,飛越半個巴黎之后降落在意大利廣場附近,這次飛行比萊特兄弟的飛機飛行早發(fā)生120年。
到現(xiàn)在,飛機已經(jīng)成為常用的出行方式之一,我們不需要理智斷裂便能實現(xiàn)飄浮云端的幻想,但人們還是不滿足,去蹦極、去跳傘,甚至去翼裝飛行……
人類將有關飛行的幻想與欲念灌輸在神話傳說與藝術作品中,與此同時,對飛行的渴望也成為人類制造先進工具、改革生活方式的動力。飛行之所以迷人由此便能得以解釋:它既是靈魂層面的浪漫和超脫,又是技術層面的掌控和超越。
地球上實在的物質受地心引力而下墜,那么我們的精神、我們的自由意志呢?它們是否也難以逃脫某種力量的牽引從而黯淡消沉?所以我們才會想要飛,想要擺脫已知的地心引力,想要逃離未知但必定存在的精神捆綁。
此外,當大家提到飛行時,腦海中浮現(xiàn)更多的一定是獨自翱翔的場景,兩個人也無可厚非,三人以上就有些離譜了。所以,也可以說,飛行是我們跳脫集體生活的幻想。
柏瑞爾·馬卡姆有訓練賽馬和駕駛飛機兩項新奇事業(yè),她在《夜航飛行》里真實再現(xiàn)了她在非洲的生活。在充斥著星光、草原和風聲的回憶錄里,她的孤獨、她的自我在一次次的飛行中得到確認,這不僅僅是飛機駕駛員馬卡姆的私人體驗,這種孤獨和自我一定是每個向往飛行的人類渴望觸碰的東西。
從語言來看,“起飛”意味著密度小、輕飄飄,“下墜”意味著密度大、沉甸甸。我們會用“高興得要飛起來了”來形容積極的情緒,而難過時又總有“身體在下墜”的主觀臆斷。可見,飛行迷戀也是人類在漫長歷史中形成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它在人們重復的言語和行為中不斷得以確證和深化。
總之,人類的飛行迷戀的確是存在的,但就現(xiàn)有的科學技術來看,人類在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自主飛行還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但是想象一下,如果它不再只是幻想,如果空中真的飄滿了飛人,人類還會想飛嗎?
所以,去幻想吧,趁它還只是個幻想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