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新區幼兒園 司馬劍韜 宋麗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稱《指南》)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發展。”戶外環境是幼兒生長的物理空間、心理空間及精神空間,是支持幼兒發展的平臺、記錄幼兒發展的載體以及表征幼兒發展的媒介。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一切知識經驗都是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的,是通過活動獲得的。”戶外學習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是影響幼兒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面對幼兒園內已有的戶外游戲資源,我們基于幼兒發展,不斷反思并發揮這些資源在幼兒游戲發展中的作用。
幼兒園后山坡旁邊的路,順著西邊圍欄和東邊圍墻的走勢,形成了一個“Y”型的分岔路。有一天,我們在分岔路上游戲,幼兒隨意地找材料、找朋友玩,玩著自己最喜歡的游戲——有的玩球,有的騎著滑板車從坡上向下滑行,有的在路上玩民間小游戲,還有的在長長的道路上奔跑。
突然,一個男孩迎面朝著他們站定了。“停,停……”他一邊打著手勢一邊喊道,“這里不能跑的。”
“為什么不能跑呢?”有小朋友提出了質疑。男孩說:“我是交通警察,要聽我的。”旁邊的小朋友詫異地圍了過來。“我穿過爸爸的警服,超帥!我長大了也要當警察。”男孩笑著說,眼睛都瞇成了一輪彎月。
看著大家羨慕的眼光,男孩補充說:“交通警察就是指揮交通的警察。”說完,他站起來做了一個手勢,說:“這樣就表示汽車可以往前開了!”一名幼兒高興地扮演起了小汽車“嘟嘟嘟”地開走了,其他幼兒也紛紛跟著玩了起來。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理念強調:“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陳鶴琴認為人的生活不能離開自然界,也不能離開社會群,向自然界取得生活的物料,在社會群里保持生活的關系,現象、物質、形態、規律等都是游戲的資料。一位幼兒向周圍幼兒傳遞交通警察職業的游戲,這種早期經驗的間接獲得對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存在著深遠影響。在發現幼兒談話和游戲的焦點后,我遵循“一日生活即課程”的理念,基于戶外學習環境的創設,搭建適宜的支架支持幼兒的新想法。
為了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我征集幼兒的游戲想法,他們通過投票決定把這個分岔路打造成交通游戲場。
昊昊:“交通警察知道規則,他會告訴大家的。”
萌萌:“爸爸媽媽們也知道,他們看到馬路上的線和紅綠燈就懂了。”
曉曉:“我也知道,我能看懂地上箭頭的意思。”
原來,地上的各種標線就是告訴人們的交通規則。孩子們一致決定要設計一個幼兒園的標線。本次討論基于幼兒的興趣,滿足了《指南》的要求“需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豪豪:“回家和爸爸一去看看十字路口的標線,再畫出來。”
甜甜:“我想跟樂樂設計一個能拐彎的。”
晗晗:“我們幼兒園的標線要跟外面不一樣,外面的地方很大,我們這里有點小。”
經過討論,我們開展了“交通游戲場設計賽”,孩子們可以單獨設計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設計作品來參賽。小作者滔滔不絕地介紹,將自己設計的標線意圖逐一講解給大家聽,在場教師和幼兒隨后表決,投票評選出“最佳設計獎”,再向園長媽媽提交在地上畫線的申請。申請很快就通過了,園長媽媽還請來專業人員帶著孩子們一起改造場地。
場地上的標線完成后我帶著興沖沖的孩子們推起小車進入場地。


萌萌:“老師,我這邊堵車了!”
辰辰:“祥祥的車撞到我的車了!”
祥祥:“老師,我正在過馬路,辰辰就騎著小車過來了,他差點撞到我!”
老師:“為什么會這樣?”
小語:“因為太亂了。”
萌萌:“如果這里有符號能提醒大家注意就好了。”
曉曉:“我們要找一個小朋友來做交通警察來指揮我們!”
小鑫:“豪豪會指揮。”
豪豪:“在中間指揮太難了,我想騎車。”
老師:“那請誰做交通警察呢?”
小語:“豪豪的爸爸是真的交通警察,他肯定能行。”
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于是我們決定邀請交警爸爸來助教。他借助社區資源,將一個可移動的紅綠燈設備運到交通游戲場。經過念兒歌、走現場、真演練等實踐活動,孩子們有的走在斑馬線上,有的停著等綠燈,有的踏著小車走在車道上,整個游戲場地頓時流暢了起來。幼兒在游戲生活的實際情景中掌握了騎小車的技能、操控滑板車的技巧、腳蹬三輪車的力量等,不僅提升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發展了親社會性能力,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和樂趣,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隨著幼兒游戲創造性地持續深入,游戲的難度也在不斷提高。依據紅綠燈的指示,騎車行走在十字路口已經不能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他們突發奇想地玩起了“送外賣”“出租車”“修理小鋪”“加油站”的游戲,還萌發出“郵遞員送信”的游戲。孩子們一起將紙箱子制作成置物箱,用繩子聯結好,背在身后,走街串巷地去送外賣。在老師的支持下,孩子們在十字路口旁邊的空地上設置了寫信區,并在路邊“小區”門口安裝郵箱,還在路邊設定了臨時停車點。根據小組計劃的實施,穿著郵遞員服裝的孩子們行動起來了:他們背著郵包,騎著小車,到小區門口收信,然后一一去送信。在送信給收信人的時候,小小郵遞員還強調著“一定要回信啊”。
通過自主萌發的送外賣、寫信和回信等游戲,幼兒將社會生活經驗融入到交通游戲中,不僅提升了戶外學習環境中游戲的職業體驗層次,還發展了社會交往技能,真正做到自由、自主、創造、愉悅地游戲。

為了把戶外學習環境的主動權交給幼兒,我們從游戲項目的確定到游戲環境的改造,所有的關鍵決定都交由幼兒取舍,他們是戶外學習環境創設的主要負責人,也是該項目實施的評委,他們在游戲中的投入情況直接影響到環境打造的質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我們戶外游戲場地上的行車道擁有足夠的硬度,為幼兒玩輪式游戲器材,發展身體機能,協調性、靈敏度、肌肉力量和空間感知力提供了基礎;而坡面的設計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幼兒在騎行的過程中要努力保持小車的平衡,不能越過地上的實線,在拐彎的時候還要摸索車把手轉動的角度,不能與旁邊車道上的車輛發生摩擦;幼兒玩滑板車的時候也需要根據地面的平整來協調,在平地上滑行會比較輕松,而遇到有一定坡度的路段就要控制好腿部的力量,過猛或過弱都可能會產生安全問題,這對他們的快樂游戲都是一場考驗;再如腳蹬三輪車的游戲,小小三輪車一人騎行和一人騎一人坐,需要付出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在路上騎行考驗的是幼兒的耐力和兩腿發力的相互協調,遇到坡度難題就需要調動兩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的這一系列戶外體能活動使他們的體質得到增強、意志得到磨練,并在自由自主、愉悅表達中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指南》中提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戶外游戲活動是一種綜合的游戲實踐活動,它的社會性對幼兒的人格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前期當我們發現舊的游戲場地已經不能滿足幼兒日益提升的游戲能力時,將生活中常見但是卻不能自由游戲的場地遷移到幼兒園來就能帶來改變,因此,一張交通設計圖就引發出一系列職業體驗活動。



幼兒興致高昂地投入到活動中,體驗當“小小設計師”的快樂——通過設計交通游戲場、講述設計意圖、從設計中表現自己的思考方式等,培養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從介紹中鍛煉語言組織能力,幼兒獲得積極表達的成就感;從評選中學會贊同別人的創作,欣賞別人的創意、學會接納別人的意見,幼兒的語言能力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發展。
通過跟著“交警爸爸”學習,幼兒做到有準備地上場,認認真真地擔當好“學徒”的角色。當他們能順利地在交通游戲場地上穿行、在“加油站”自助加油、在“修理廠”進行維修,他們自信滿滿,在保持自我個性的同時又融入社會生活這個群體。
福祿貝爾認為:幼兒的游戲活動是整個未來生活的胚芽,是幼兒生活的擴充與延續,因為整個人最純潔的素質和最內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戲中得到發展的。
在戶外學習環境中,幼兒能實現與周圍環境互動,滿足自主操作擺弄的好奇心,從而自發地進行探究學習,有助于提升想象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遇到游戲瓶頸時,幼兒能自發地遷移已有的游戲經驗,根據個人興趣點的不同而做出適當的調整。交通游戲場不僅僅是交通規則的社會性經驗學習,還衍生出社會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與各司其職。孩子們的創新意識隨著游戲的發展而增強,他們的游戲能力隨著自主的創新而飛速發展。
交通場的故事一直在延續,隨著幼兒認知的發展和經驗的積累而不斷變化和延伸。我們會堅持做好關于幼兒學習環境的思考,在不斷的觀察和反思中支持幼兒的探究,為幼兒的嘗試提供服務,為幼兒的實踐提供支持,為幼兒的成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