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婁葑街道夏園幼兒園 王 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藝術”領域中指出“展示幼兒的作品,鼓勵幼兒用自己的作品或藝術品布置環境”。幼兒美術作品是幼兒美術水平和個性思維的體現,將幼兒的美術作品進行展示是對幼兒作品的一種肯定,可以增強幼兒對創作的自信心,也能促進幼兒的心理發展。教師巧妙地運用各種形式和策略對幼兒美術作品進行展示,不僅能給幼兒提供互相欣賞作品的機會,也給家長提供了了解孩子的窗口。
但是在實際過程中,許多教師對幼兒美術作品呈現方式的理解比較局限,只是把幼兒完成的作品貼在墻面或放置于美術區供欣賞,又或者利用空間簡單將作品懸掛,甚至于束之高閣。久而久之,幼兒對這樣的展示覺得很“沒勁”,老師也對這樣的展示方式產生“疲勞”。在多年美術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對幼兒美術作品的再利用進行了探究。
班級環境既是幼兒學習生活的“隱形教師”,也是教師展示幼兒作品的平臺。班級環境既包括主題環境,也包含區域環境。在環境的創設過程中,我們嘗試將幼兒作品融入其中,或作為主題環境的背景,或作為區域環境的隔斷,或作為主題展板的一部分內容,讓幼兒作品為班級環境錦上添花。
我園正在進行“開發蘇式藝術資源,建構幼兒創意美術活動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所以我班在蘇式藝術資源的背景下進行了蘇式環境的創設。
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我們在選擇如園林花窗、船娘服飾、蘇式年畫等具有“蘇式”特色的元素來布置班級環境的基礎上,也將幼兒的美術作品融入到主題環境的創設中,如用幼兒美術活動“藍印花布”中幼兒制作的藍印花布裝飾墻面和作為主題掛牌等,量體裁衣,讓幼兒的作品真正做到為主題環境服務。
在進行班級區域規劃的時候,我們用柜子進行硬隔斷,也會利用紙板、KT板等材料做軟隔斷。
在做區域隔斷時我們巧妙地將幼兒的美術作品與區域的隔斷相結合,如將幼兒的繪畫作品張貼在柜子上,既展示了幼兒的作品,又能美化柜子,讓隔斷不再單調;在軟隔斷材料上放上夾子或繩子,讓軟隔斷變成可變動的展示架,及時地展示幼兒近期完成的作品。我們還利用空間將一些可以懸掛的作品進行懸掛隔斷,如幼兒美術活動“青花瓷盤”,教師提供一次性紙盤讓幼兒創作,幼兒完成創作后,教師將其組合拼搭懸掛作為區域間的隔斷。
作品與隔斷的合作,讓隔斷不再是隔斷,而變成了幼兒美術作品的展示架。
美術作品的創作手法多種多樣,有繪畫、手工、剪紙等。在同一主題下,教師可以開展不同手法的創美活動,讓幼兒美術作品在展板的呈現中千姿百態。如在教師節前夕,我們通過小組的形式指導幼兒進行創美活動,一些幼兒制作賀卡,一些幼兒制作花束,一些幼兒給教師畫像……多種形式的創美活動讓我們收獲到多種形式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也讓“教師節”這塊主題展板變得豐富多彩。
幼兒作品的巧妙利用豐滿了班級的環境、豐潤了區域的隔斷、豐富了展板的內容。將幼兒美術作品融入班級環境,也讓幼兒真正變成了環境的主人。

在探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的美術作品不僅可以用來展示,如果將它們加入到幼兒的游戲中,還可以給我們的游戲增光添彩。
在幼兒的創造性游戲中,我們開設了“山塘小吃店”這一游戲區域,將幼兒在創美活動“花窗”中制作完成的園林花窗布置成區域的背景,接著用幼兒制作的藍印花布裁剪成頭巾和圍裙。幼兒戴上頭巾和圍裙站在花窗邊,就是一幅蘇州山塘街邊叫賣糖粥的場景。
將幼兒的美術作品制作成游戲區域的背景、道具,讓游戲區域不再呆板,而變得真實、生動、有趣。
游戲的順利開展和延伸離不開材料的投放。將幼兒的美術作品變成游戲的材料可以豐富游戲的內容,推動游戲的進程。在開展的物飾活動“梅花糕”中,幼兒用各種材料制作裝飾了“梅花糕”,我們便將幼兒完成好的作品投放在小吃店。在游戲時,小吃店的“服務員”由于在美術活動中已經知道了制作梅花糕需要哪些材料,所以在推銷美食的時候能主動熱情地向客人推銷“梅花糕”,而“小客人”則因這些“梅花糕”其實是自己的美術作品感到興奮,所以在“服務員”和“小客人”之間就產生了良性的、積極的互動。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要“喚起興味”,幼兒有了興味,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將幼兒的美術作品變身為游戲的背景、材料,讓幼兒在游戲中看到自己的美術作品,既讓幼兒對游戲有了新鮮感,也大大激發了他們參與游戲的興趣。
讓美術作品進入幼兒的日常生活,在日常活動中繼續發揮其教育作用,為日常活動的教育助力加油。
美學大師彭吉像指出:“藝術鑒賞的實踐經驗非常重要。多聽音樂就能培養和提高耳朵的音樂感;多看繪畫就能訓練和發展眼睛的形式感;文學作品讀得多了、讀得熟了也就有了比較,有了鑒別和欣賞。”將幼兒的美術作品制作成藝術展,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去觀察同伴的作品,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傾聽并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們在班級走廊上創設了“美畫拼圖區”,幼兒的美術作品可以自由拼搭組合、旋轉。在觸動旋轉拼圖的過程中,幼兒可以欣賞變化中的同伴作品——這種融視、觸、動覺相結合的體驗方式滿足了幼兒賞美的需要。






幼兒美術作品的完成不是幼兒教育活動的結束,相反它正是教育活動的另一個開始。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者的責任就是不辜負機會,能用精力去找機會,善用靈敏的手去抓機會”,作為教師應該及時抓住機會,把幼兒的美術作品加以利用,然后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這既是對幼兒美術作品的有效利用,更是對幼兒創美真正意義上的肯定:肯定幼兒的創作能力、肯定幼兒的創作結果,讓幼兒充滿信心地“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