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延安路幼兒園 黃金紅
隨著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的不斷推進,我們順應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特點,緊密聯系幼兒的成長需求,尊重幼兒的想法與意愿,開啟了“幼兒為本”的環境創設之旅——孩子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頭腦想、用嘴巴說、用雙手做,讓環境直接作用于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幼兒是環境的主人。我們要相信幼兒的能力,允許他們自主規劃班級的游戲區域,共同商討值日內容,并嘗試為自己和他人服務。大班開學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我們針對“戶外游戲玩什么”讓孩子們展開了討論,通過投票,最終“水果店”以最多票數勝出。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又發現了問題:貼花會掉、不好保管,而且貼花兌換游戲幣時排隊時間太長。經過討論協商,大家一致決定每人設計一本個性存折,并把小貼花貼在里面保管,在兌換游戲幣的時候,“工作人員”會將取出的錢(小貼花)用筆劃掉,這樣幼兒的數學運算能力在游戲中也得以初步提升。
為了把“幼兒是環境的主人”這一理念真正落實在行動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的學習動機與態度,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與需求,重視幼兒的學習過程與成效,堅定兒童立場。
幼兒園的環境應是立體的,這樣幼兒兒就可以充分利用墻面、地面、柜面等空間進行游戲、作品展示等。
開學期間,簽到活動是大班幼兒需要堅持做的。第一天幼兒就反映排隊時間長、不會寫名字等,于是我們進行了必要的引導與調整——不會寫名字可以用符號表示,并提供多張簽到表;調整后又出現了問題:有的幼兒急于玩游戲不簽到,有的符號標記不利于統計沒來的人;最終,有幼兒提出“可以按小組簽到”的想法,于是,我們再次進行了調整,讓幼兒在簽到中認識了時鐘,初步形成了時間觀念。
秩序感是幫助幼兒與環境建立積極互動的基礎條件,通過環境的暗示指導幼兒玩什么、怎么玩,從而培養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
環境是“潛課程”,班級環境要讓幼兒在學習時看得見、感受得到。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注重讓環境還原與展示幼兒的學習過程,折射教師的教育理念與課程意識。在“自信的中國人”主題活動中,大班幼兒對自己的名字產生了興趣——我為什么叫這個名字?我可以姓別的姓嗎?我可以改名字嗎?通過調查表、“問題樹”“百家姓”等課程內容的融入,幼兒對自己的名字有了新的認識,知道了輩分和傳承的關系。主題環境是可融通、可操作的,始終伴隨著幼兒學習與探究的整個過程;材料、游戲形式、參與人數等都應隨著主題環境的變化而調整,這樣才能有效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主動與環境對話。
在營造適宜幼兒發展的環境時,教師需要敏銳地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和最近發展區,并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材料本身蘊含的信息內容是固定的,不同的投放方式會對幼兒的經驗建構以及思維的開放程度產生一定的影響。
我們依據當下幼兒的發展狀態以及材料的內容特征進行靈活投放,從引發幼兒的游戲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作用和價值。例如進行低結構材科投放、興趣點投放、分層次投放、遞進性投放等,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接受挑戰,不斷豐富對材料特性的理解、對整體經驗的建構,從而獲得多元化的成長與發展。
通過提供低結構、多功能的操作材料,我們進一步開發利用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幫助幼兒自主探索,并與環境進行多元互動,激活幼兒多種感官的同時也讓他們獲得了有益的知識與經驗。


在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引領下,幼兒學習、探究的過程更加生動、豐富、有趣、有效。在開學初設置班級游戲區域時,由幼兒自主協商的“滴滴吧”游戲區域在走廊里誕生。游戲之初,幼兒只是在地面上將小車四處推行,一段時間后,幼兒有了進一步的需求;在接下來的游戲中,教師和幼兒一起在走廊的地面上布置了賽道,還搬來了三角塊、正方體、長方體的積木供幼兒建路、搭橋。接下來,我們繼續追隨幼兒的興趣,豐富了道路上的交通標志,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獲得快樂的體驗。另外,我們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情況適時對班級環境進行了改造、調整,以求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
隨著課程游戲化改革的不斷推進,環境所釋放出來的教育能量有時比教師的直接引導更具影響力。因此,在環境的利用和創設過程中,我們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以“幼兒為本”的環境創設的主體是幼兒,能夠被幼兒理解的、在一日生活中發揮著實際作用的環境才是幼兒喜歡的環境。幼兒與環境互動的過程是其經驗、想法、思維等外顯的過程,而開放的、滿足不同幼兒發展需要的環境則有利于幼兒的自主學習和多元探索。
環境創設不再是一項一勞永逸的工作任務,而是一項在觀察和解讀幼兒的基礎上進行的有目標、有重點、循序漸進的“工程”。
環境是幼兒進行課程游戲和自主游戲的載體,包括區域空間、場地設置、材料提供等,也包括隱性的師幼關系、同伴關系和學習氛圍。在環境創設與材料利用上,一方面要對幼兒的年齡特點、階段性需求、已有的生活經驗等進行分析、判斷,以此作為環境創設的依據;另一方面要對環境中材料的價值、玩法、難度等有深度的思考,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的意義和價值。
“幼兒為本”的環境是課程創生的來源,是課程實施的載體和結果,也是基于幼兒的生活事件、游戲探索等形成的多元化課程資源。環境要根據幼兒的需要、主題的進程、幼兒的興趣點及時生成,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實現幼兒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全方位展現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過程。
另外,家庭環境的有效利用能讓幼兒獲得更多學習的可能,我們要合理并充分地利用家長資源,促進家長自身角色的轉變,促使他們從“旁觀者”轉變為“陪伴者”,從“陪伴者”轉變為“參與者”,讓家長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和幼兒一起游戲、觀察、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