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第八保育院 王 昆
設計意圖:《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支持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蒲公英的旅行”是“植物——我們的好朋友”主題活動中的一節科學活動,在這一主題下孩子們已經了解蒲公英借助風傳播種子的方式,特別愿意自主操作并看到蒲公英的小傘飛舞起來的美麗場景。中班幼兒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對周圍事物非常好奇,不但想要知道“是什么”,而且還要探究“為什么”。此活動從中班幼兒興趣及認知特點出發,讓幼兒在自我需要和愉快情緒下學習科學,在充分探究中體驗快樂,初步感受大氣壓力的存在。
活動目標:1.嘗試發現能使蒲公英飛起來的不同方法;
2.在探索中初步感受大氣壓力的存在;
3.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獲得成功感。
活動準備:幼兒知識經驗準備:認識蒲公英,了解其種子傳播的方法。
物質準備:1.師幼共同運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制作的蒲公英若干。
2.幼兒人手一個大小相同的干凈飲料瓶。
3.音樂:歌曲《小小蒲公英》。

在這一環節以復習表演的形式激發孩子對蒲公英已有認知經驗的回憶,并對后續活動產生探索和探究的愿望。教師在巡回指導過程中及時給予個體指導,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在原有能力上獲得提高。幼兒個體在集體中具有示范性的演示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自豪感;同伴學習的方法更加容易使孩子接受,提高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活動方案[活動時長]20~30分鐘[活動過程]一、開始部分音樂活動:小小蒲公英。師幼共同表演并進入活動場地。二、基本部分㈠飛翔的蒲公英1.幼兒自由操作嘗試用各種方法讓蒲公英飛起來師:蒲公英在傳播的時候種子會怎么樣?有什么辦法讓蒲公英飛起來,讓它的種子傳播得更遠一些?2.個別幼兒在集體中介紹自己使用的方法⑴教師有目的地選擇幾位運用不同方法使蒲公英飛起來的幼兒進行介紹。如:用嘴吹、用手扔、用腳踢等。⑵通過比較的方式了解采用不同方法蒲公英飛的遠近不同。師:蒲公英為什么有的飛得遠,有的飛得近呢?小結:采用的方法不同,蒲公英飛的遠近不同。3.師幼討論,同樣的方法為什么蒲公英飛得遠近也不同小結:用的力氣大小不同,蒲公英飛得遠近也不同。 ㈡蒲公英飛得高1.幼兒人手一個干凈的空飲料瓶,自主探索用瓶子使蒲公英飛起來的方法。師:把小蒲公英放在瓶口處,看誰能找出好辦法讓蒲公英在小瓶子的幫助下飛起來?2.請探索成功的幼兒在集體中講解、演示自己的方法。3.幼兒再次嘗試用拍打瓶身的方法使蒲公英飛起來。

㈢通過實驗感受大氣壓力的存在1.小實驗:“瓶子吹氣球”師:看一看,瓶子里有什么?怎樣才能讓瓶子吹氣球呢?方法:將一個小氣球套在瓶口處,教師用力擠壓瓶身,氣球變大。2.幼兒在討論、操作中感受大氣壓力的存在。⑴幼兒自由討論。師:為什么用力擠壓瓶身,氣球就會變大呢?⑵幼兒操作,感受大氣壓力。師:請小朋友將瓶口對著自己的臉,用力擠壓瓶身,有什么感覺呢?㈣比一比1.幼兒自由結對進行比賽。2.師幼討論比賽結果并分析原因。小結:在拍打瓶身時,用的力氣越大蒲公英飛得越高。3.集體比賽。三、結束部分音樂游戲:再見了,蒲公英玩法:音樂響起,教師扮“風姐姐”走到幼兒身邊輕輕吹氣,幼兒學蒲公英飛舞的樣子翩翩起舞。[活動延伸]一、區域活動㈠美工區:制作“蒲公英”1.取一根長約1米的廢舊塑料包裝繩(白色最好,其他顏色也可以),將繩子多次對折,折后長約10厘米。2.用皮筋將一端扎住,用剪刀將另一端對折處剪開。3.用手將剪開的包裝繩每一根都向外撕開成若干的小細條,撕的越細越好。一朵蒲公英就制作完成了。㈡科學區投放塑料瓶、氣球及“蒲公英”,支持幼兒自主探索。㈢圖書區投放與蒲公英及探索大氣壓相關的書籍,便于幼兒自主閱讀。二、家園共育活動幼兒與父母共同查閱蒲公英的相關資料,制作科普展板或親子小書。教師巧妙地運用了“瓶子吹氣球”的小實驗,將復雜的科學原理直觀地展現在孩子面前,孩子能直觀地看到擠壓瓶身,氣球變大。通過結對比賽引導幼兒發現:相同的瓶子、相同的蒲公英,都用拍打瓶身的方法,有的蒲公英飛得高,有的飛得低。在優美的《小小蒲公英》音樂聲中,幼兒身心放松,在輕松、愉快地游戲活動中自然結束本次探究活動。
反思:
本活動的環節設計層層遞進,體現了活動的科學性。活動中,幼兒在反復嘗試中方發現用不同方法蒲公英飛的遠近不同;使用相同方法,用力大小不同,蒲公英飛的遠近也不相同——這是活動的第一個層次;為幼兒提供空塑料瓶,讓幼兒在觀察與親身試驗中,感受大氣壓力的存在——這是活動的第二個層次;在比一比的游戲中,幼兒通過觀看比賽,幼兒了解了在拍塑料瓶時誰用力大,誰的瓶子里的壓力就大,誰用力小,誰瓶子里的壓力就小的道理——這是活動的第三層次。整個活動都是幼兒在自主探索和相互學習中完成的,教師只是適時介入,對個體提供幫助和指導,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和教師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