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215101) 徐麗華
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第9章第3節“環境污染的防治”編排了兩組系列實驗,具體涉及到“硫燃燒”“檢驗二氧化硫”“檢測二氧化硫水溶液酸堿度”“石灰水中和二氧化硫水溶液”等實驗,用以幫助學生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過程,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在檢驗二氧化硫實驗中,如圖1所示,操作上需要將木棒上的硫粉點燃后迅速伸入燒杯B中,并盡量將A、B兩個燒杯緊扣在一起,取出木棒后立即振蕩A燒杯里的高錳酸鉀溶液,從而觀察到紫紅色溶液褪色。在實際操作中,不僅操作繁瑣,而且不順手,使用的B燒杯太小,一旦火焰較大就非常燙手。另外在敞口容器中進行,產生的二氧化硫氣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空氣的污染。如果減少污染,木棒蘸取的硫粉較少,又會導致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不明顯。而在模擬酸雨實驗中,編排的幾個實驗連貫性不強,不能很好地說明酸雨形成的原因,更沒有體現酸雨的危害。實驗在敞口容器內進行,產生的二氧化硫會逸散到空氣中,污染環境,沒有體現綠色化學理念。
圖1 二氧化硫氣體的檢驗
為此,筆者對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的綜合性實驗進行了整合和改進。通過注射器和彈簧夾的組合設計,不僅保證了實驗過程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大大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而且輕松實現了二氧化硫氣體的制備、儲存、性質探究等操作的一體化。
酒精燈、燃燒匙、直導管、250 mL集氣瓶、250 mL燒杯、10 mL注射器、10 mL西林瓶、硫粉、高錳酸鉀溶液、大理石、鎂帶、紫色石蕊試液、氧氣等。
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
圖2 實驗裝置圖
(1)按圖2連接儀器,用雙面膠將注射器粘在燃燒匙的鐵柄上。打開彈簧夾,將注射器活塞往上拉一段距離后松手,活塞恢復原位,說明氣密性良好。
(2)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一集氣瓶氧氣,蓋上毛玻璃片。
(3)燃燒匙內放0.05 g硫粉,用酒精燈點燃,然后迅速伸入裝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并旋緊橡皮塞。
(4)用注射器抽2 mL瓶內氣體,夾緊彈簧夾。將注射器內氣體注入裝有高錳酸鉀溶液的西林瓶中。
(5)用注射器抽5 mL水,乳膠管上連注射器。打開彈簧夾,將注射器內少量水推入,松手。
(6)夾緊彈簧夾,取下注射器,乳膠管上連一根直玻璃導管。將整套裝置倒置,玻璃管伸入滴有紫色石蕊試液的水中,松開彈簧夾。
(7)打開橡皮塞,用注射器吸取適量瓶內的液體,分別注入裝有鎂帶、大理石的西林瓶中,觀察現象。
(8)用酸度計測量瓶內液體的pH值。塞上橡皮塞,充分振蕩后,用酸度計再次測量瓶內液體的pH值。
(1)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在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化學方程式為:
(2)燃燒過程中注射器推桿先上移后下移。
燃燒放熱,使裝置內氣體體積膨脹,注射器推桿上移;后來因為燃燒匙伸入集氣瓶中不可避免地部分氣體受熱膨脹逸出,且燃燒停止后集氣瓶溫度下降,瓶內氣壓減小,注射器推桿下移。
(3)西林瓶中的高錳酸鉀溶液由紫紅色變為無色。
SO2氣體具有還原性,能與高錳酸鉀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使紫紅色溶液變為無色。因此,實驗室里常用高錳酸鉀溶液檢驗SO2氣體,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通過注射器注入少量水后,燒杯內的水自動倒吸入集氣瓶內,形成紅色的“噴泉”。
SO2氣體易溶于水,通過注射器注入少量水后,大量SO2氣體溶于水中使集氣瓶內壓強瞬間減小,外部水自動流入,形成“噴泉”景觀。又因為SO2氣體能與水反應生成亞硫酸,亞硫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金屬鎂表面立即產生氣泡,大理石表面過一段時間后產生氣泡。
SO2氣體與水反應生成亞硫酸,亞硫酸呈酸性,與活潑金屬鎂反應生成氫氣。亞硫酸露置在空氣中被氧氣氧化成硫酸,酸性增強。硫酸型酸雨對鎂、鐵等活潑金屬、大理石建造的建筑有腐蝕作用。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1)本實驗中取用的硫粉不宜過多,否則反應太劇烈,產生的SO2氣體太多,造成空氣污染。
(2)硫粉燃燒時存在橡皮塞被頂開的風險。因此燃燒匙伸入集氣瓶內,迅速旋緊橡皮塞后,雙手不急著松開,再按住橡皮塞片刻。
(3)裝置的氣密性是實驗成功的關鍵。連接注射器和玻璃導管時用銅絲纏繞扎緊,以保證氣密性良好。
(4)所用的高錳酸鉀溶液濃度不宜太大,否則吸取的少量SO2氣體后不能使溶液褪色。
(1)本實驗設計了有關二氧化硫的性質探究實驗,增加了硫酸型酸雨的危害實驗,使得“環境污染的防治”主題活動更為豐富、全面。
(2)巧妙使用彈簧夾和注射器的組合,實現了對二氧化硫氣體的隨用隨取,且保證了一系列探究實驗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大大減少了環境污染,體現綠色化學的理念。
(3)實驗中黃色、藍色、藍紫色、紅色、紫色、無色等豐富的顏色、活塞上下移動、自動噴泉等動態影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體現了化學實驗的趣味性,體現化學之美。
(4)對二氧化硫的性質進行了深層次的研究,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更好地銜接了初高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