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卓
(湖南省水旱災害防御事務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7)
湖南省地處我國東南腹地,地形地貌復雜、水系發達、雨量豐沛,山洪災害易發多發,呈點多面廣的特點。湖南省山洪重點防治區面積3.85 萬km2(占國土總面積7.18%),涉及14 個市州,114 個縣市區,616 萬余人(占總人口的9%)。
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是有效防御山洪災害的重要抓手,是使人民群眾安全、及時避免災害影響的關鍵手段,可以說,項目建設的功能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山洪災害防御的能力。通過多年項目建設和不斷完善,湖南省山洪災害防治成效十分明顯。全省年均因山洪災害死亡(含失蹤)人數由2000—2010 年期間的113 人降至2011—2020 年期間的26 人。下面從全省的層面出發,對山洪災害防治的項目建設基本情況、項目建設要點、項目實施技術路線、經驗與啟示四個方面進行詳細介紹和實踐思考。
山洪災害防治項目體系包括工程措施體系和非工程措施體系。多年來,湖南省不斷強化工程措施手段,逐年逐步、分批分次實施山洪溝等工程項目建設。同時,以躲災避災、確保安全為目標,以宣傳教育、增強意識為前提,以強化責任、突出基層為重點,以落實預案、群測群防為關鍵,全面開展山洪非工程措施體系建設,完善應急預案體系,普及山洪防災知識,有效提升了山洪災害防御、應對能力,最大限度減少了山洪災害及其造成的損失。當前,湖南省山洪災害防治項目涉及14個市州,103 個項目區,因涉及市轄區或管理區等情況,實際為114 個縣(市、區)(實施單元)。從發展歷程來看,項目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2002—2009 年(部分縣開展山洪預警系統試點建設階段):全省范圍內建設了少量自動監測預警站點,初步搭建了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初步探索山洪災害防御監測預警等非工程措施體系建設經驗。
2)2010—2012 年(全省范圍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階段):全面開展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體系建設,主要包括自動水雨情站點3 072 站,圖像視頻站點100 站,無線預警廣播(Ⅱ型)9 492 站,無線預警廣播(I 型)3 834 站,簡易雨量報警器10 395個,簡易水位站259 個,手搖報警器16 873 個,鑼、鼓、號、口哨等70 586 套,102 個項目區(110 個實施單元)縣級監測預警平臺軟硬件、鄉鎮平臺網絡設備1 531 套,并初步開展了山洪災害普查與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3)2013—2020 年(全省山洪防治項目建設及提升階段):先期針對102 個項目區(110 個實施單元)開展調查評價及建設工作,實施建成了自動雨水情監測站點741 站,圖像視頻站點1 863 站,無線預警廣播(I 型)4 617 余站,簡易雨量報警器6 689 個,簡易水位站2 597 個,手搖報警器7 901 個,鑼、鼓、號、口哨等16 817 套,鄉鎮視頻會商系統1 969 處,配置鄉鎮網絡平臺設備1 023 套,鄉鎮應急救援設備配置411套。同時,開展省市縣互聯互通信息系統建設,實現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完善提升群測群防體系能力建設,重點實施21 條山洪溝試點建設及3 個示范縣建設;探索新型預警設施的應用。后期針對114 個有山洪災害防治任務的縣(市、區),進一步補充調查評價成果的檢驗、率定和復核,開展成果集成、挖掘和拓展應用;提升完善已建非工程措施功能;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進一步完善“一庫、一圖、一平臺”建設,初步實現應用系統移動化開發,逐步向“云端部署、終端應用”的“云+端”防汛業務應用新模式轉變;持續推進群測群防體系、應急保障系統、山洪防治項目示范縣建設。
2.1.1 建設原則
湖南省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以“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為首要目標,立足“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按照“非工程措施為主、試點先行、急用先建”原則,推動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深度融合,形成綜合防治體系。
2.1.2 建設方式
湖南省采用建立省、市、縣三級監測預警管理信息系統平臺的模式,助推監測預警數據實現三級互聯互通、高效共享。
2.1.3 建設路線
總體建設路線遵循防汛指揮系統建設路線和國家防汛指揮系統數據庫結構,可與防汛指揮系統實現統一管理和信息共享。
2.2.1 組織保障
湖南省按照專業分工管理方式,成立了“湖南省山洪災害防治暨洪水風險圖編制項目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專人負責項目全局的領導和協調工作,湖南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和湖南省水旱災害防御事務中心負責項目建設具體事項。針對非工程措施建設項目,相關市(州)、縣(市、區)均成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管理機構,負責本行政區項目的建設管理和組織實施,全面及時協調處理有關項目建設中的重要問題。
2.2.2 制度保障
為了規范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在國家標準和規定的指導下,湖南省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制定并沿用了前期項目實施過程中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符合湖南省實際情況的建設標準,如《湖南省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和經費管理實施細則》、《湖南省山洪災害防治項目驗收細則》、《湖南省山洪災害防御工作規程(試行)》等,對項目建設管理、資金管理、驗收、運行管理各個階段、各個環節都進行了詳細規定,使項目建設有章可循。
2.2.3 監管保障
全省各級項目建設管理單位在項目建設內容、進度保障、質量控制、部門協作與資金管理等方面切實采取嚴格監管措施。如實施項目進度半月報,及時進行通報和約談,組織專家對平臺軟件進行審核測評,定期對項目進行監督檢查,常態化開展研討會商等。
通過會議、廣播、電視、報紙、大型宣傳牌、宣傳欄、宣傳冊、掛圖、光碟及發放明白卡等方式開展山洪災害防御知識宣傳,全面實現“進村、入戶、到人”,切實提高群眾主動防范、依法防災的自覺性,從根本上增強群眾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
山洪溝防洪治理是在一個小流域內進行的治理工作,小流域內的山洪災害是由多因素形成的,絕非暴雨單一因素,它與小流域內的地形、植被、地質、水利設施及農田基本建設、交通設施、人居分布狀況、生態環境保護都有密切的復雜關系,因此湖南省山洪溝防洪治理十分注重與正在進行的水土保持建設、流域水利設施新建與配套、植樹造林生態保護等有機結合。自2013年以來,國家針對湖南省共投入中央資金35 100 萬元對64 條重點山洪溝進行了防洪治理,為有效防御山洪提供了堅實的工程保障基礎。
針對小流域山洪溝防洪治理,湖南省更加注重從流域全局出發,由上至下,從左到右,實現更高質量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全流域規劃設計。具體來看,其重點就是當全面治理的工程措施概算投資大于本時段國家投資或目前地方自籌能力時,可將設計方案編制為多期工程實施方案,在較長的時間(幾年或十幾年)來逐步完成,做到規劃長遠、設計全面、實施分期、資金有序、重點突出、長治久安、持續發展。
3.2.1 自動監測系統
湖南省自動監測系統由雨量站和水文站組成。目前,全省自動雨量監測站已基本達到20~100 km2/站的布設密度。自動水位站主要布設在山洪災害防治區重要水庫、沿岸縣鄉政府、人口較密集居民點或重要工礦企業所在地的河流。當前,湖南省自動監測站通信組網采用GPRS/GSM 信道,同時在桑植、安化、炎陵等山區重要站點布設了衛星通信信道,所建站點通信基本正常。通過近幾年的運行評估,采用GPRS/GSM 信道進行通信組網在本地區是可行的,也是穩定的。
3.2.2 監測預警平臺
1)縣級監測預警平臺
湖南省不斷致力完善縣級平臺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升級縣級平臺軟、硬件,改造縣級機房與縣級會商環境,升級縣級會商顯示系統,推動縣級監測預警平臺功能向鄉鎮延伸等。
評析 例7運用皮克定理較容易解決.例8考查學生準確作圖能力、嚴謹的推理能力和分類討論思想,若用常規做法難度較大,用皮克定理較易解決.當t取整數時,四邊形ABCD為格點多邊形,易知S=16,故當t=0時,L=16,N=9;當t=1時,L=10,N=12;當t=2時,L=12,N=11.
2)省級監測預警平臺
省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管理系統建于2015年末,于2017—2020 年逐年進行完善。目前已按照“云平臺+微應用”的總體建設思路,完善了云平臺“一庫、一圖、一平臺”的建設,增強了云平臺監測預警設備運行狀態監測能力,完善了洪水預報預警等功能,提高了水旱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湖南省現有的省級平臺整合共享了114 個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項目縣的水文、氣象、國土、安監等部門遙測信息,可實時傳輸寫入省級防汛部門的綜合數據庫。見圖1。

圖1 多部門信息共享數據流程圖
3.2.3 群測群防體系
群測群防作為山洪災害防御的一項重要措施,湖南省在2017—2020 年山洪災害防治項目中進行了專項體系建設。建設范圍涉及縣、鄉(鎮)、村、重點自然村,建設內容基本滿足“十個一”要求。各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縣均建立了山洪災害責任制體系,編制了縣鄉村及重點企事業單位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特別針對旅游景區、交通道路沿線、施工場所、農村集鎮等區域加強了防汛管理,明確了山洪災害防御責任人,監測預警設施配置到鄉、村、重點自然村。針對群眾受山洪災害威脅程度的不同,積極開展警示宣傳教育,印發災害防御宣傳冊、山洪災害常識宣傳掛圖,統一制作宣傳欄、明白卡、警示牌、宣傳光碟、宣傳標語等,在重要山洪災害防治地區設立大型宣傳牌,舉辦各種專題培訓會議,利用報紙、雜志、電視臺、網站等多種方式對山洪災害防治建設項目管理及發揮的效益進行宣傳報道,掀起了科學防御山洪常識的大普及,全民參與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的群測群防新格局全面形成。
1)山洪災害調查評價是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的基礎,后期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工作需以前期調查評價成果為依據,充分發揮調查評價成果的作用。在監測預警站點調整與補充、預警指標和預警范圍確定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設方面,應充分利用已有的調查評價成果,有效提高山洪災害預警的精準度,發揮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最大效益。
2)山洪災害預警廣播與廣電部門村村通廣播應不斷強化聯合建設,共同使用。廣電部門負責專業維護,減少重復投資,保證系統的穩定性。
3)山洪溝的防洪治理工程應以消能為主、防沖為輔、消防結合,重在消滅或減小形成山洪災害的能量,從而達到治理目的。注重山洪溝治理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在治理完成后重新進行預警指標分析,提高重點山洪溝的防災減災能力。
4)要加大已建系統運維管理力度,加強維護人員專業技術培訓,提高運維專業水平,落實運維資金,保證系統正常運行,提高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充分發揮監測預警系統的作用。
5)加大宣傳力度,持續開展群測群防工作。實現科學防山洪常識大普及,進一步提高群眾的防災意識和山洪災害防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