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天心
這些早期恒星的大質量和高溫有助于使宇宙電離,但沒有重元素,生命和可以居住的行星是完全不可能出現的。
我們需要幾代恒星才能形成一個行星系統,可以擁有一個類似地球的行星,它的重元素豐度可以維持我們所知道的生命。
宇宙創造出地球時,它已經活到了90億歲(按照目前科學家的推測,宇宙的年齡是138億歲)。
如果說宇宙需要較多的時間來創造適合生命生存的各種條件,這貌似說不過去。因為當我們研究宇宙中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時,發現這些條件在宇宙更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并不需要90億年這么長。
那么,宇宙中生命最早是什么時候就誕生了?這還是個謎。然而我們首先需弄清楚的是,在宇宙中,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才適合生命生存呢?
首先是恒星的類型。只有行星能夠在恒星周圍穩定生存下來,它才有適合生命生存的可能。但像比鄰星這樣的紅矮星,它會爆發出更劇烈的耀斑,并剝奪它周圍行星的大氣層。所以即使它周圍的行星有合適的磁場、濃厚的大氣、智慧的生命,受它的影響,這些行星也不可能適合生命持續存在。
其次是恒星的壽命。如果恒星的壽命很短,則難以產生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第一代被稱為“星族Ⅲ”的恒星就是如此。我們需要的恒星至少要包含一些重元素(天文學上,把氫、氦以外的元素都稱為重元素),否則它將活不到足以讓一顆行星變得適合生命生存。而這樣的恒星在宇宙2.5億歲的時候就存在了。
假設形成了這么一顆恒星,它的質量正合適,并且可以持續燃燒數十億年,那我們接下來要考慮的是行星了。
那么,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是怎么樣的呢?
按照我們對生命的了解,它需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一是有能量輸入,譬如地球有源源不斷的太陽能的輸入;二是有維持整個大氣的能力;三是表面上有某種形式的液態水;四是有適當的原材料,讓生命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生存和繁榮。
如果一個行星體積足夠大、大氣密度合適、并以適當的距離繞它的恒星運轉,是有機會成為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的。
考慮到宇宙中恒星如此之多,而圍繞恒星形成的行星更是數不勝數,因此不難找到滿足以上條件的行星。
繞恒星運行會提供一個能量輸入,另外,有一個大型衛星,或者只是簡單的地質活動也會如此。無論是來自恒星的能量輸入,還是地質(熱液/地熱)活動,非均勻能量輸入都很容易。有了足夠的碳、氫、氮、氧和其他元素,大量的大氣將允許液態水在行星表面上存在。
具有這些條件的行星在宇宙只有3億歲的時候就已經誕生了。
下一步,我們該考慮碳、氮、氧等重元素的產生問題了。
這些重元素對我們所知道的生命系統來說,至關重要。在星球上形成這些重元素,比形成適合生命生存的其他條件要困難得多,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之所以需要這些元素,是因為有了它們,才能夠在生命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發生各種各樣的化學反應。
在大型星系外圍的地方,可能要花費數十億年的時間,才能夠有足夠多的恒星產生并死亡,從而產生足夠多的重元素;但是在這些星系的中心,卻不需要這么多的時間。
在星系中心,頻繁上演著恒星的生成與消亡。不斷有新的恒星從前幾代超新星、行星狀星云和中子星合并產生的可循環殘余物(回收殘留物)中產生,這些新恒星的重元素豐度會迅速上升。
即使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當宇宙只有7億歲的時候,球狀星團Messier 69中的重元素含量就達到我們太陽重元素含量的22%。
然而,銀河系的中心依舊被認為不適合生命生存。如上所說,這里有恒星在不斷地生成與消亡。只要恒星不斷形成,就會伴隨著一系列壯觀的“宇宙煙花”——伽馬射線爆發、超新星、黑洞形成、類星體和坍塌的分子云等,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創造了一個“危險”的環境。
在一個星系中,為了擁有一個可以讓生命不斷生長并維持自身的環境,需要使恒星形成這一過程突然結束。而這個星系中,恒星的形成一旦停止,那些對一個宜居世界構成最大威脅的活動(如伽馬射線爆發、超新星、黑洞形成等)也會跟著停止。
這就是為什么最早的、適合生命持續生存的行星可能不在我們這樣的星系中,而是在數十億年前就不再形成恒星的紅色死亡星系中。
今天的星系,大約99.9%仍有氣體和塵埃,因此,新的恒星還在這些星系中持續不斷的形成;而剩下的0.01%的星系,則在大約10億年前或更久以前就停止形成新恒星了。
當這0.01%的星系的外部燃料耗盡時(這可能發生在災難性的大星系合并之后),恒星形成結束。在沒有新的恒星形成的情況下,那些質量更大、顏色更藍的恒星將在燃料用盡時結束生命,而溫度較低、顏色較紅的恒星將成為唯一的幸存者。
這些幸存者如今被稱為“紅色死亡”星系,因為它們所有恒星都是穩定的、古老的,并且不受新恒星形成帶來的暴力影響。星系NGC1277是幸存者之一,更多這樣的星系還可以在我們的宇宙中找到。
在宇宙最早的階段,適合生命生存的地方,可能都是以下這樣的:在一個大星系的非常密集的區域,恒星迅速形成,接下來它發生一次大合并,導致了巨大的星爆,隨后恒星形成突然終止,并持續到無限的未來。
可能僅需要10億年的時間,就能形成具有類似太陽的重元素豐度的恒星和行星,而在宇宙不到20億年的時候它們的形成開始停止。今天的宇宙中大約有2萬億個星系,因此,這樣的星系肯定會存在。
剩下的問題是這樣的星系有多少,在它們當中存在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可能性有多大,還有就是星系的時間尺度了。
生命可能在宇宙沒到10億歲之前就已出現,但是要有一個可以讓生命持續生存的環境比僅僅是讓生命產生更難。
當宇宙到20億歲的時候——僅是它當前年齡(138億年)14%——它擁有星系,里面有像太陽一樣的恒星,像地球一樣的行星,并且沒有什么東西阻止生命的產生或維持。
在這些星系中,應該已經出現了生命的“成分”,并且已經擁有了我們所知道的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
但是,這些生命的“成分”,是如何在適合它們生存的條件里,一步步發展成為實際存在的活生物體的,目前科學家們也尚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