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我們發現的大多數可能處于適宜居住帶(有可能存在液態水的地帶)上的行星,都圍繞一種叫“紅矮星”的恒星運行。我們的銀河系中70% 的恒星都是紅矮星。比起像太陽這樣的恒星,紅矮星質量較小,表面溫度較低,也更暗淡,所以它的適宜居住帶往往更靠近母恒星。
晚年的紅矮星固然是一副溫和的樣子,但在它們年輕的時候,卻會時不時地發壞脾氣——爆發出強烈的紫外線。這對大多數生命是致命的,因為紫外線會破壞生物體的DNA。正是這一點,讓一些天文學家懷疑這些恒星附近不大可能有生命存在。
不過,那些星球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也并非為零。在地球上,科學家已經注意到,有些種類的珊瑚已適應了強烈的紫外線輻射。這些珊瑚需要從藻類中獲取能量,但藻類是懼怕紫外線的,于是為了保護藻類,珊瑚先吸收紫外線,然后重新發射出能量較低、但更為安全的可見光。這就賦予這些珊瑚一種縹緲的光暈。
如果一顆星球上遭受更多的紫外線輻射(比如紅矮星附近的行星),生物(如果有的話)的這種適應性可能普遍存在。譬如,如果你和我是在這樣一個星球上進化來的,我們可能也會發光,因為那樣更有利于生存。
而且,這種生物發光的現象與紅矮星的活動有關。當紅矮星發生紫外線爆時,生物吸收的紫外線更多,發出的光也更明亮。據估算,在沒有云霧遮擋的情況下,這些生物發光可以使行星亮度增加100倍以上。這就更有利于我們去發現。
所以,一個違反我們直覺的可能性是:在紅矮星附近,在更明亮且亮度變化更大的行星上,反倒更有希望發現外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