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榛
網上有這樣一則有趣的視頻。視頻里的小哥身體有些不舒服,于是根據自己的癥狀,上網查了下自己可能得了什么病。所有的檢索結果都表明,他已經得了絕癥,已經沒幾天好活的了。
小哥對此深信不疑,打算在最后的幾天,做點好事。于是他把所有的存款取出來,然后散盡家產。但一個星期過后,小哥依然生龍活虎的。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說法:上網查病,癌癥起步。小哥的表演雖然夸張,但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類似的現象,而它被稱為:醫學生綜合征。
學習醫學的醫學生在課堂或書本上學習某一種疾病時,時不時地認為自己或自己的親友得了這種疾病,這種現象就叫做醫學生綜合征。產生了這種綜合征的醫學生,會把剛學到有關于某種疾病的癥狀往自己或他人身上套,從而得出患病的懷疑或結論。
學習心理學的學生,特別是學習變態心理學的學生也會產生醫學生綜合征。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也常常會懷疑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是否“不正常”。例如,他們剛學完以下抑郁癥的粗略癥狀:對未來失去信心、不滿意現有的生活、將自己孤立、沒有力氣將事情做完、不能將自己從床上拖起來、無法集中注意力……就立即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對號入座,并擔心自己或他人患上了抑郁癥。
由于社會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現在幾乎人人都可以接觸到專業的醫學、心理學的課程和書籍,這大大方便了人們對醫學知識的學習,但也使得人們容易產生醫學生綜合征。正如文章開頭里的小哥,他隨便上網一查,就能得到關于各種絕癥的專業醫學知識。只不過他比較夸張,幾乎完全相信了自己所看到的,以及自己的判斷。
醫學生綜合征是怎么產生的?它的產生基于一種叫做“證實偏見”的基礎心理學現象。
證實偏見就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這句話中的有色眼鏡。產生了這種偏見的人,常常只找那些能證明自己是對的信息,也就是斷章取義,或者將模棱兩可的信息朝著支持自己最初的信念或假設的方向解釋,而不是正反面信息都尋找。跟根本目的是欺騙、陷害和扭曲事實等不同,證實偏見通常是自動產生的結果。也就是說,他們往往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產生了這種偏見,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戴上了有色眼鏡。
就拿前面提到的那位產生了醫學生綜合征的變態心理學學生來說。剛學完抑郁癥的相關知識,他就先給自己或他人貼上抑郁癥的標簽,然后就直接將所學知識付諸使用。但這位心理學學生忽視了,一個因外部的暫時原因而導致睡眠不足的、心理正常的人也能有他學到的那些癥狀!他也沒能想到,他所學到的可能只是一部分抑郁癥的知識,而非全部的。而且也有可能,自己或他人只是符合其中幾條,而并非符合全部的癥狀。又或者癥狀輕微,還不到抑郁癥的程度,而他卻認為癥狀完全達到了抑郁癥的程度。他只根據個別現象,就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我們該怎樣克服醫學生綜合征,或是更進一步地,克服證實偏見呢?
你或許以為證實偏見跟智商、教育水平或者有無理性思考有關,實際上跟它們一點關系也沒有,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證實偏見,而且幾乎無法根除。調查發現,智商、教育水平高的人,發生這種偏見的概率并不比其他人要少。
雖然證實偏見近乎無法根除,但我們可以控制它,把它對我們的影響盡可能地降低。
首先,我們可以從最初的信念和假設開始著手。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小哥的故事。他感覺到了不舒服,于是上網查自己可能“得”了什么“病”。但實際上,小哥沒病,而既然沒病,那又哪里來的“得”?所以,避免證實偏見的方法之一就是不預設觀點或立場。
其次,如果我們必須要進行預定假設,那么同時收集反對和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能使自己更加地客觀。這已經被心理學家通過實驗所證明。在實驗中,心理學家要求一組志愿者想怎么寫論文就怎么寫,而另一組志愿者被要求一定要給出正反兩面的信息,且正反兩面信息之間的比例要盡可能達到1:1。研究結果顯示,絕大部分沒有要求限制的志愿者產生了證實偏見,而另外一組志愿者卻全部都提供了可觀的對立信息。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要想確認自己是否生病了,應該去醫院尋求專業幫助,而不是自己上網收集資料自我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