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利飛,韓鼎業,高智強
(晉能控股煤業集團塔山煤礦公司 山西大同037000)
煤炭火災的氣體產物是煤炭燃燒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氣體,可以分為煤氧化氣體和煤吸附氣體兩部分。煤氧化氣體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乙烯、乙烷等碳氫化合物,煤吸附氣體主要是甲烷、二氧化碳及存量很小的乙烷、氫氣等。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選取其中的幾種作為礦井火災預警指標氣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標志性氣體,總結其在氧化和燃燒過程中含量的變化規律,對于礦井采空區的防滅火工作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通過束管監測,指標氣體預測預報更具適用性、及時性、可靠性、準確性;特別是指標氣體的選擇和臨界值的確定,必須根據礦井的實際情況,通過對各煤種煤樣做大量氣體分析試驗,以及井下氣體數據采集分析情況,來選擇適合本礦的指標氣體,確定各種臨界值及采空區“三帶”[1],提高火災預警的準確度。
在煤礦火災的標志性氣體中,甲烷、乙烷、丙烷等烷烴類氣體的濃度隨燃燒過程的變化都是不規律的;乙烯、丙烯、乙炔等不飽和烴類氣體在燃燒過程中,會單調增加,會沿著一定規律先后出現,但是不飽和烴類在燃燒時出現得較晚,不具備靈敏性的特點。煤自燃時CO最先產生,而且是單調增加的,這是其他標志性氣體所不具備的寶貴特征,與烴類氣體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綜合考慮各種標志性氣體的特性,CO仍是礦井火災最重要、最有效的標志性氣體[2]。
依據上述情況,本文從塔山煤礦實際出發,選取CO、CH4、CO2、O2、C2H4、H2作為標志性氣體,重點研究這幾種氣體在現有通風、地質、采煤工藝等條件下的變化規律,為進一步的防滅火工作總結經驗。
束管監測系統在塔山煤礦安裝運行以來工作正常,能準確監測采空區煤炭的自燃發火狀態和趨勢[3]。該束管監測系統由澳大利亞新動力公司研制并生產,氣體分析系統包括:一臺富士電子非分散紅外線分析儀以分析CO、CH4、CO2、O2,一臺PEAK試驗色譜儀用來分析H2氣體。二期工程中增加了對包括:N2、He、C2H4、C2H6、C2H2、C3H8、C4H10等七種氣體的分析檢測。總計可以監測檢驗12種氣體。安裝運行至今,已連續成功監測了8102、8103、8104、8105、8202、8206、8208七個采空區的氣體監測,現在還繼續監測8106、8210、8101三個現采面的氣體。
以塔山煤礦8208工作面的幾個測點為例,我們對二盤區8208工作面采空區氣樣進行了采集和分析,并進行了總結。
8208工作面位于二盤區的西北部,為二盤區第一個臨空開采工作面,工作面平均走向長度2 310 m,可采走向長度2 069 m,傾斜長度230.5 m,工作面煤層厚度為8.74 m~16.57 m,平均煤厚12.52 m。由于工作面進風巷鋪設了兩路50 m間距踏步式注氮管路進行不間斷注氮,所以這里,我們共計選取了工作面回風側3個不同距離的束管埋設點進行氣體采樣分析:
(1)5208巷-0 m測點(工作面準備開采時切眼處的位置定為0 m,以后鋪設測點的距離以此類推)。
該測點采集的采空區CO、CH4、CO2、O2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的氣體含量變化曲線見圖1。

圖1 5208巷-0 m測點氣體含量變化曲線圖
從曲線可以看出:
①通過O2濃度來劃分的采空區氧化“三帶”為:散熱帶0 m~19 m(O221%~18%);氧化帶19 m~97 m(O218%~8%);窒息帶97 m以后(O28%以下)。
②CO含量隨工作面推進先單調增加后單調遞減,與理論分析一致,并且在氧氣濃度為15%時CO的濃度達到最大為185 ppm。
③CH4濃度由曲線看出,截止采樣點堵塞時CH4濃度單調增加,最大值為10.3%左右,看趨勢估計在窒息帶內的CH4濃度還將有所增大。
(2)5208巷-800 m測點(工作面準備開采時切眼處的位置定為0 m,以后鋪設測點的距離以此類推)
該測點采集的采空區CO、CH4、CO2、O2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的氣體含量變化曲線見圖2。

圖2 5208巷-800 m測點氣體含量變化曲線圖
從曲線可以看出:
①通過O2濃度來劃分的采空區氧化“三帶”為:散熱帶0 m~10 m(O221%~18%);氧化帶10 m~90 m(O218%~8%);窒息帶90 m以后(O28%以下)。
②CO含量隨工作面推進進入氧化帶后急劇上升,最大值為212 ppm,附近O2濃度為11.3%左右,然后濃度隨工作的推進緩慢下降。
③CH4濃度與5208-0 m處測點比較有所降低,最大值為6%左右。
④二氧化碳濃度比5208-0 m處測點有所升高,應該屬氧化帶煤炭氧化所致。
(3)5208巷-1 120 m測點(工作面準備開采時切眼處的位置定為0 m,以后鋪設測點的距離以此類推)
該測點采集的采空區CO、CH4、CO2、O2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的氣體含量變化曲線見圖3。

圖3 5208巷-1 120 m測點氣體含量變化曲線圖
從曲線可以看出:
①通過O2濃度來劃分的采空區氧化“三帶”為:散熱帶0 m~115 m(O221%~18%);氧化帶115 m~145 m(O218%~8%);窒息帶145 m以后(O28%以下)。
②CO含量與前兩個點有所不同,在進入窒息帶后才有所顯現,最大濃度也有大幅降低為48 ppm左右,附近O2濃度為3%左右。
③CH4濃度為此點最大特征之一,其濃度在散熱帶及氧化帶時上升比較平緩,在進入窒息帶后急劇上升,截止管路堵塞最大值升至54%左右,瓦斯成為此點影響氧化“三帶”的重要因素。
總結上述數據曲線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下,散熱帶分布在距工作面大約15 m以內的范圍,氧化帶分布在大約15 m~100 m的范圍之間,窒息帶為100 m之后的范圍。在現有的通風、注氮、工作面推進速度條件下,這樣一個氧化“三帶”范圍還是比較安全的。當然也有特例,例如從上述第三個測點的數據看出在工作面推進至115 m的距離時,采空區內O2濃度才降至18%以下,充分說明這段區間內采空區漏風嚴重,但是從一氧化碳的濃度較低的情況看,采空區浮煤氧化程度較低,沒有造成熱量積聚。同時,在采空區115 m至145 m的范圍內由于破碎煤層涌出的大量瓦斯出現使得氧化帶縮短到只有30 m,使得O2濃度急劇降低,阻斷了浮煤的加速氧化。
通過束管監測技術的使用,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采空區各指標氣體含量的變化情況,并且可以定制每天、每周、每旬、每月甚至更長時間的氣體變化趨勢,氣體預測預報更具適用性、及時性、可靠性、準確性,清楚了解把握采空區三帶的分布及其自然發火性,火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提高火災預警的準確度,為防滅火工作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