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敏 王丕敏

祛濕是夏季最核心的養生關鍵詞。為什么強調要祛濕?這是因為夏天氣候炎熱,又屬雨季,濕熱纏綿,容易困阻人體脾陽,使脾虛濕盛。同時,濕性困重,留滯體內、筋骨關節等處,阻滯氣血運行,遇寒時加重或誘發其他疾病。所以,夏天祛濕,一是祛除新舊濕邪,二是冬病夏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祛濕,強調四法并用,這里給大家詳細介紹。
中藥茶飲、食療方。1.荷葉山楂陳皮飲:取荷葉5克、山楂10克、陳皮10克,煎熬后分次頻服或沖泡代茶飲。10天為一療程,孕婦慎用。2.冬瓜海帶湯:取冬瓜200克洗凈切片,海帶50克泡發好備用,清水適量,先熬海帶,后放冬瓜。先湯后飯,飲食清淡。
泡足方。艾葉生姜湯:艾葉祛濕散寒、溫經通脈,生姜溫中、祛濕、利水,兩物合用,可加強溫陽散寒化濕功效。具體做法:取艾葉10~30克,生姜200克切片或粗絲,水煎至煮開小火5分鐘后晾至不燙泡腳10~15分鐘,可適量加溫水,水面至小腿下1/3或一半更好。
循敲經絡。針對脾經、肺經、腎經、膀胱經、膽經、督脈在體表的巡行經線進行敲擊,可振奮臟腑氣血,有助利水滲濕。具體操作方法:四指并攏,用指腹扣敲雙臂內前側線(大魚際后至肩峰前),共10~30次;手臥空拳,拳掌扣敲以下幾條線路,每條10~30次,分別是后背正中線;雙下肢正后方,及兩側腰背肌;雙下肢外側正中至側胸到雙腋下;雙下肢內側前、后線及腹部臍旁至肋下。力度以能承受為度,不可追求重刺激,循序漸進。
艾灸按揉穴位??砂慈嗌耜I(肚臍正中)、中脘(肚臍直上4寸)、水分(肚臍直上1寸)、陰陵泉(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中)、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百會(頭頂,兩耳間連線中點處)等穴位,每穴10次。有條件的情況下,艾灸效果更好。具體方法是:點燃艾條,用其溫熱面懸于相應穴位上施灸,可用生姜間隔做隔姜灸;或采用艾灸器施灸,每穴5~10分鐘,可交替選穴。
中醫祛濕是用滲濕、利濕、健脾、益氣等方法,使臟腑氣血和調、水液代謝有常,水濕得利。夏季氣候炎熱,出汗增多,比其他季節更需補充水分,喝水是維持正常代謝的必需,不能因噎廢食。但要提醒,陰虛體質及沒有濕濁困阻癥狀者不宜祛濕。(作者單位: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一科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