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



《黃帝內經》之“內”含義
中國文化是求“內”的文化,《黃帝內經》的關鍵是求內,內觀。取象內比,往內看我們的五臟六腑,看我們的氣血怎么流動,通過五行推轉,調整氣血,來達到養生。
求內實際上是告訴我們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內”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莊子·齊物論》有這么一段話:“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
什么叫“六合”?
我們看《岳飛傳》,岳飛耍的那套槍叫“岳家六合大槍”。什么是六合大槍?“六合”這兩個字出現的時候,就知道一定是馬上功夫,是騎在馬上耍槍。為什么?如果他是站在地上耍槍,防五個方向就可以了,但是稱為六合大槍,六個方位都要防到,那一定是人在空中,必定是騎在馬上,才能防六個方向,所以叫“六合大槍”。
六合就是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位,在中國文化里指的是宇宙空間,這個空間里的東西我們是能夠看得到,能夠感覺得到的。那六合之外呢?有沒有超越這個空間的東西呢?
有,六合之外就是我們所說的異度空間。
這個空間里有什么東西呢?神、仙、鬼、道,它們是超乎于六合之外的東西,不存于我們這個空間的東西?!饵S帝內經》很早就把這類接神除邪的巫醫和真正的中醫區分開了,分界線就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這些異度空間是有東西存在的,神仙鬼道也是存在的,但“存而不論”,不去討論它。
說到神仙鬼道,就又牽涉到這樣的一個話題,“神仙鬼道”是迷信?還是科學?所以我們要先認識一下,究竟什么是“鬼”?
現在科學已經普遍認為,我們能看得到的物質叫顯物質,看不到的東西叫暗物質。西方文化是從物質層面下手,所以研究的就是顯物質,而中國文化是從能量層面下手,研究的就是暗物質。我們的祖先是從暗的層面來看世界的,中醫就是研究暗物質的,中醫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中醫的診療方法是“望聞問切”,其中沒有一樣是能看得到的,都是看不到的。
對于暗的世界里面凝聚的這些陰物質,是沒有辦法用詞語來表述的,所以我們的祖先就把它描述成“鬼”,或者叫陰氣重而凝聚成為鬼氣。這種陰氣還可以再分陰陽,陽的叫“神、仙”,陰的叫“鬼、怪”。由于世界萬物最后都是歸于虛無,歸于到一個我們不了解的這個暗物質里面去,而古時是沒有暗物質這個概念的,就用“鬼”這個詞來表示,鬼者晷也。
這種冥冥之中暗物質的能量體系,到目前為止西方科學還講不清楚,還在研究它,但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存在。西方科學能看到的,能解決的問題現在也僅只是從顯物質入手,可顯物質在宇宙中的比例才占多少?4%。宇宙中96%以上是暗物質,可人類卻完全不了解它。
西方科學通過研究發現,除了我們看到的物質以外,其實這個世界不是由顯物質組成的,而是由96%我們看不見的暗物質所組成的,而且控制整個世界表象運作的是暗物質系統,而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顯物質系統。
西方是大約在二十世紀中葉時才找到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他們才相信暗物質,可我們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對這種暗物質系統已經有所記載、表述,所以“神仙鬼道”這個詞的本身,它不含有迷信的東西,只是對暗物質現象的一種描述。而民間利用了對神仙鬼道的這種描述,創造出一系列的神話鬼怪小說,這是民間的民俗文化,不是科學的論斷和判斷。把民俗文化上升到精神層面,那是老百姓的需求,我們現在探討的神仙鬼道,是在哲學層面上去探討它,而不是民俗文化里面所說的神仙鬼道,民俗文化所渲染的神仙鬼道那才叫迷信。
廣州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苗興壯在《神秘現象探索:揭秘靈界生命》一書中對“鬼”也作了同樣的論述,作者認為人體內確實存在著一種人們還不清楚的物質和能量,肉眼無法看見它,現有的科學儀器也無法測量到它,作者將其稱為“靈質”?!斑@種物質很可能是物理學家們探索的‘暗物質或‘暗能量,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氣很可能就是這種物質。這樣解釋鬼,那么承認有‘鬼并不一定等于唯心主義和迷信?!?/p>
《黃帝內經》書影,均為網上流傳的各種版本,以民國時期居多。
《黃帝內經》之“經”含義
▲ 宇宙之經分六條,或說六個系統,六個層面,即三陰三陽(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
“經”,包括了宇宙之經與人體之經。
在六合空間之內,所有萬物的運行,都是有規律和法則可循的,這個規律和法則,《黃帝內經》稱之為“經”。宇宙之經分六條,人體之經也分六條,即三陰三陽,厥陰、少陰、太陰,陽明、少陽、太陽。
《黃帝內經》和《易經》的區別在哪里?我們先看周易系統是怎樣形成的。
周易系統是“一”劃開天。
天有陰陽,就誕生了陰陽二個系統。地是聚陰的,地為陰,______;天是聚陽的,天為陽,______ 。天地原為一,天地分開,就成為陰、陽(兩個短劃表示陰,一個長劃表示陽)。
陰陽交合產生了第三個層面,陰誕生了一個純陰,一個少陰;陽又誕生了一個純陽,一個少陽。這樣陰陽融合就出現了四股力量,叫太陰、少陰、少陽、太陽。
把它們化成四股氣來表示的話,就是寒、涼、溫、熱。太陰為寒,少陰為涼,寒涼就是陰的層面;少陽為溫,太陽為熱,溫熱就是陽的層面。
地球進行溫、熱、涼、寒的運轉,產生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可生萬物,所以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那么《黃帝內經》與《易經》有什么區別呢?
天地有了,春夏秋冬有了,我們人在哪里呢?
人是在天地之間。天為陽,地為陰,把陰和陽給它豎起來,一個人產生了。
人是上接天,下接地。天產生了少陽、太陽,地產生了少陰、太陰,人產生了什么呢?
人產生了陽明和厥陰。
左一撇是陽明,管上面的,管陽的;右一撇是厥陰,管下面的,管陰的。所以我們人掌握的是什么?是一扇門,當我們打開這扇門的時候叫“陽明”,關閉這扇門的時候就叫“厥陰”。往上打開可以獲取陽的信息,往下打開可以獲取陰的信息。所以我們要改變人的命運,就是如何去開合你的這扇門。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易經》描述的是天與地的變化,《黃帝內經》除了描述天地的變化,還有就是人在天地中是如何變化的,這就是《黃帝內經》與《周易》的區別。
▲ 宇宙人體,經分六條,六合之內,各從其經。
宇宙之經分六條,人體之經也分為六條,三陰三陽: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六合之內,各從其經。
人體的每一條經都是跟宇宙相對應的,在手為: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在足為: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這就組成了十二經絡,在四季的變化中,人體的十二條經脈,隨時間區域與宇宙的對應經脈,進行著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在后面的十二時辰養生中,會詳細介紹,源頭從哪里來?就是從這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