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沈良
張謇作為中國近代慈善第一人,生平成就三件傳世嘉業:實業、教育、慈善。此三件大事,是張謇一生心血所就。
張謇傾心慈善事業,他說:“竊謇以國家之強,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時,惟賴慈善。”張謇把慈善事業看作其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理想的重要補充。
張謇的慈善傳承可從三個維度去感受:張謇慈善思想的歷史回響;張謇慈善文化的時代印痕;張謇慈善史績的當代傳承。
一、張謇慈善思想的歷史回響
慈善歷史有其學說的回響與人物的回響。就慈善歷史的學說回響而言。儒家學說倡言人性本善、止于至善。佛家文化講究慈悲為懷、積德行善。道家理論推崇大道至簡、上善若水。就慈善歷史的人物回響而言。孔子作為中國慈善理論首創者,誨善、從善。范蠡作為中國慈善實踐首行者,居廟堂之高輔佐君王,處江湖之遠三散家財。張謇作為中國近代慈善第一人,慈善的歷史回響為信仰的堅守、人格的傳承、氣質的流觴。
張謇慈善思想的歷史回響主要內容為:
慈善理念第一。張謇的慈善理念包含有:“仁愛濟人”的理念;“實業行善”的理念;“慈善為本”的理念;“教養并重”的理念;“財為天下”的理念;“人道感化”的理念。
慈善影響第一。中國近代第一個求索慈善理念的思想者;中國近代第一個筑建慈善架構的實踐者;中國近代第一個完善慈善體系的探索者;中國近代第一個倡行慈善公益的先行者;中國近代第一個實現慈善轉型的創導者;中國近代第一個持續慈善經濟的資助者。
慈善留存第一。慈善理念留存為中國近代第一;慈善設施留存為中國近代第一;慈善公益留存為中國近代第一;慈善機構留存為中國近代第一;慈善教育留存為中國近代第一;慈善投入留存為中國近代第一。
二、張謇慈善文化的時代印痕
張謇慈善文化的留存有兩方面的特征:文化印痕與精神韻痕。
張謇的事業在南通,南通慈善的文化印痕表征為有山伴、有水潤、有人敬。南通文化的美麗蘊含靈性,晨讀狼山,狼山有歷史的美麗。張謇在狼山建虞樓,有對恩師的敬重,有對祖籍的回望。在儒佛道的融合中,有張謇慈善信仰的堅守。南通文化的美麗充溢靈慧,午憩嗇園,嗇園有人文的美麗。嗇園是張謇的寢地,張謇生前選此地長憩,留言在此福佑后人。在業教慈的融合中,有張謇慈善人格的傳承。南通文化的美麗閃爍靈氣,夜品濠河,濠河有自然的美麗。南通博物苑是張謇的心血所成,為文化傳播,為教育傳承,張謇建此中國第一。在江海河的融合中,有張謇慈善氣質的流觴。
張謇的事業在南通,南通慈善的精神韻痕表征為南通精神的十個方面。“張謇精神”的核心是“創”。張謇興實業、辦教育、開慈善,創領時代之先,創趕風氣潮流。“江海精神”的核心是“勇”。張謇修河治水,融于海的壯闊浩瀚,江的綿延奔放,河的瀲滟滋潤。“江海精神”是深耕于南通歷史的力量。“農耕精神”的核心是“耐”。張謇墾牧造田恩澤于江海大地,百姓把這種精神延續于代際傳承之中。“繡女精神”的核心是“細”。一個傾刺繡大師畢生實踐之所有精華,一個以狀元之學識與文筆如實記錄,提煉升華,編撰出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刺繡藝術經驗的專著《雪宦繡譜》。“鐵軍精神”的核心是“硬”。一部大生紗廠的創業史,就是“鐵軍精神”的最初體現。“治學精神”的核心是“鉆”。張謇創辦全國第一所師范學校,南通人的“治學精神”在張謇的業績中得以熏陶、滋養、沃野。“仁愛精神”的核心是“善”。張謇為南通留下了豐富的慈善史績,善行不僅是個人精神升華,更是社會風尚體現。“冠軍精神”的核心是“拼”。張謇在南通創辦更俗劇場,更俗即是改變舊俗,敢拼第一。“通商精神”的核心是“闖”。南通商人以張謇為榜樣。傳承和弘揚愛國愛民的大情懷、實業報國的大格局、社會責任的大擔當、強毅力行的大氣魄。“文博精神”的核心是“柔”。在南通環濠河博物館群,能充分感受到張謇留存的博物苑給我們的欣喜。
三、張謇慈善史績的當代傳承
張謇的慈善傳承讓南通人更堅定推進南通慈善之城的建設。慈善之城的南通標桿與慈善之城的南通路徑已鋪展南通大地。
1.慈善之城的南通標桿可從以下方面所聞。慈善博物包含有張謇的教育展陳,南通博物苑;張謇的實業展陳,南通紡織博物館;張謇的慈善展陳,中華慈善博物館。慈善史績包含有張謇的教育留存,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張謇的實業留存,南通大生紗廠;張謇的慈善留存,南通社會福利院。慈善捐贈包含有影響力捐贈單位:江蘇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蘇飛馬國際貿易公司、中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慈善項目包含有影響力慈善項目:高校慈善超市、居家養老助餐、病殘褥瘡護理等。慈善文化包含有影響力慈善傳播:善韻藝術團、善韻劇目、善韻基地等。慈善志愿包含有影響力志愿服務:“莫文隋”志愿隊、江海志愿服務、“我在南通有個家”等。慈善組織包含有影響力慈善組織:基層慈善組織、單位慈善分會、社會公益組織等。慈善人物包含有一位普通老人吳錦泉、一代中醫名家朱良春、一個黨員干部曹旭、一名大家閨秀張柔武、一個創業老人史文祥、一位舞蹈天使葛敏等。
2.慈善之城的南通路徑可以從以下方面所感。有史可鑒。南通有張謇作為慈善人物的典范,這是南通慈善的輝煌,也是南通慈善歷史的寫照。有碑可仰,時代典型鼓舞今天的南通人,是南通邁向慈善之城的強有力的群體。有景可觀,中華慈善博物館建在南通,將在慈善之城的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有神可聚,南通城包容、匯通、崇文、厚德,有了這種城市精神的凝聚,就能夠在慈善的道路上,奮斗、進取。有事可贊,南通城有很多好人好事,有很多慈善人物,他們感動著南通人,讓生活中有一種小小的力量,推動自己前行。有書可品,很多很美的,很好的南通的慈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慈善的心雨在我們心中飄灑。有愿可行,慈善志愿者,把自己的一技之能,服務社會,把自己的一個心愿照亮人生。有人可助,慈善是給予的藝術,慈善是感恩的行動,感謝受眾能夠接受您的這份慈善之行,社會就有更多的陽光照耀。有慈可溫,慈善孝舉永遠是社會的正能量,南通有很多家庭孝順的故事,雖然出在小家庭,但是聚力大社會。有善可暖,城有仁行,這個城市就溫暖,慈善之城的建設把慈善陽光灑在每個角落。南通的慈善口號是溫暖他人,快樂自己。
張謇是中國近代史的驕傲,張謇是中國近代慈善史的驕傲,張謇的慈善傳承不僅僅在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張謇的慈善傳承從南通遍及中華大地,也必將為中國慈善不斷發展的歷史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