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旋 張軍
摘? 要:創建跨學科、跨專業,打破專業邊界的新型“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界定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涵義,提出“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并對此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必要性、可行性分析,進一步提出“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路徑。新的培養模式為藝術設計專業建設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可以有效實施“一流專業”建設,促進高水平設計專業本科教育。
關鍵詞:一流專業;“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9-0000-04
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發展的核心問題,而專業建設則是一所大學的根基,承擔著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的重要任務。由于新經濟形態的出現,很多高校原有專業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設計專業也不例外,設計教育也落后于文化藝術產業發展。高校設計專業要以教育部啟動“一流專業”建設的“雙萬計劃”為契機,緊跟時代步伐,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專業只有建立跨學科、跨專業,打破專業邊界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培養滿足當代行業與產業需求的高效設計人才。
一、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含義???????????????????????????????????????????
學界不少學者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按教育部文件精神,“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設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一般包括四大類:一年級開設公共基礎課與通識課、二年級開設專業基礎課、三年級開設專業課程、四年級開設實踐和實習,即所謂“1+1+1+1培養模式”;某些學校一年級開設公共基礎課,二年級開設專業基礎課和通識課,三四年級開設專業課和實踐、實習課,即所謂“1+1+2模式”;還有某些學校一二年級開設公共基礎課、通識課 、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四年級開設實踐和實習課,即“2+2模式”等。不管采用哪一種模式,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一般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活動、以及采用何種評價手段等四大環節。本文研究的“藝術+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是在高等教育理論指導下由培養目標、主體協作、培養方案、過程管理等要素構成特定的標準系統(見圖1 )?!八囆g+工程”交叉融合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目的是培養具有設計理論基礎與技能,并掌握工程學科知識與技能,培養具有工程實踐素養與能力的設計人才。
二、“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的提出
“藝術+工程”即是指“藝術”與“工程”的交叉結合,強調藝術學科與工程學科的跨界融合,通過融入工程教育提升設計人才能力和格局,培養具有工程思維、工程能力的跨界融合型設計人才,從而突破傳統設計人才思維狹隘和能力單一的局限性?!八囆g+工程”表現為如下二個特征:一是藝術設計的感性思維與工程設計的理性思維有機融合,二是藝術素質、技能與工程知識、技能有機融合。文本中的“融合”是指設計專業中融入適當的工程課程,是指設計與工程的交叉結合,培養既具有設計藝術素質、藝術技能又具有工程經驗、工程能力的新型設計人才,做到“藝”與“技”深度結合,“美”與“用”和諧統一。總之,“藝術+工程”融合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是依據行業發展趨勢,按照設計專業教育規律,融入工程教育,培養兼具有工程思維和工程能力的新型設計人才。
三、“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自1919年德國包豪斯學校成立以降,設計教育就開始推行藝術和技術的統一,所謂“藝工結合”就成為設計教育的一條基本準則。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美國原子物理學家奧本海默提倡“如果想對提高共同文化生活有所貢獻,必須想出一種方法,使年輕物理學家所得的教育更趨高雅,并使藝術家、文學家所得的教育更趨穩固精密?!崩钫酪病俺珜囵B有藝術氣質的理工人才,培養有科學頭腦的藝術人才”[1]。這兩位科學家的人才培養理念潛在表明藝術與工程交叉融合的必要性。
德國烏爾姆造型學院創始人奧拖·艾舍曾的觀點認為:“美學范疇,如比例、量體、排列、滲透或對比,實驗性地予以掌握,是非常有意義的。但它們不是目的的本身,也不是一個上級的、支配性的學科,而是作為一種設計的文法和語構?!?sup>[2]從奧拖·艾舍的話中看出工程設計與設計藝術兩者之間具有某種相同的思維方式,也潛在表明兩者融合的可能性。由此可見,科學家和設計師都深切感受到人文與科學,藝術與工程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美國工程教育學會在1955 公布《格林特報告》,該報告強調基礎科學、工程科學的同時,建議將藝術課程納入工程教育課程中。在日本和西方國家高等工程教育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實行文、理科的相互滲透,藝術包含在“人文”這個大類中。“如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對本科生要求人文、社會科學的學分占總分的20%,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設了88門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科目的課程,規定本科生必修完其中的8門,這種課程安排在西方一些大學里是相當普遍的?!?sup>[3]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成立于1980年,媒體實驗室是“藝術+工程”的典范,“如電影與網絡技術結合,發展了對交互式電影的研究;網絡與社會學結合,產生了對社會化媒體的研究課題”[4]。歐美高校始終在探索藝術素養與工程技術的交叉結合,力求實現藝術美與技術功能的統一。
如今,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數字化時代的來臨,設計藝術與工程學科的交叉融合顯得日益突出和重要。依托不同的學科背景,國內某些高校設計專業的“藝術+工程”交叉融合有了可能。這就需要轉換辦學思路,打破僵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培養服務新經濟業態的新型設計人才。
四、“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路徑
要實施做強一流本科、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設計專業必須以創新“藝術+工程”融合型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主線,加強設計專業內涵建設,增強專業創新能力。為推動創新,引領實現設計教育內涵式發展,應遵行如下有效路徑。
(一)更新辦學理念
理論構建是一個系統,其中觀念是核心,具有決定意義。因此,更新觀念是增強適應性,提高主動性的有效途徑。設計專業首先要重新制定人才培養目標。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學校結合自身發展情況,結合自身辦學條件與社會需求,制定有關學生培養合理性且理想化的培養要求。人才培養目標通俗地說就是學校希望將學生培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培養目標首先要規定受教育者必須達到的規格限定和質量要求,其次必須考慮到國家戰略方針、行業需求和大學辦學定位等諸多因素。
設計專業要適當引入工程學科課程內容,增加工程教育,調整原有人才培養目標,制定“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設計人才培養方案。藝工結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我國,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江南大學等高校的設計專業就開始探索“藝工結合”的教育模式。但是真正做到藝工結合并不容易,如果不把工程教育融入到設計課程體系中,藝工結合只能處于皮相混合,根本無法培養藝工結合人才。目前有些高校創建了數字媒體藝術、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這些學科最大的相同點就是需要認知世界與觀察世界,探索如何用視覺文化與圖像學的方式進行應用和推行教學改革?!?sup>[5]197這就要求設計專業結合工程材料、控制技術、信息與數據技術等課程開展交叉融合,重新制定課程模塊,通過融合,有效實現“藝術+工程”人才培養目標,扎實推進設計專業“一流專業”建設。當前,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結合自身條件和學校優勢,形成“以藝術與科技融合為內涵、以創意思維與專業實踐共生為理念、以國際合作與教師培訓為依托、以設計服務與科研項目為平臺的人才培養目標”[5]199。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指導下,該校第一屆畢業生的畢業展覽顯示出學科融合的優勢和亮點。
(二)重構人才培養機制
設計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提升實踐能力是設計人才培養的關鍵。長期以來,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產教融合協同機制可以讓學生提前接觸實際設計項目,推行產教融合育人機制是提高設計實踐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可以有效彌補學生實踐能力欠缺。
近年來,學界提出加強育人全過程管理、持續推進教育領域的管辦評分離、加強人才培養的第三方評價等管理方式。行業、企業著重強調人才的實用性,他們參與人才培養則著重強調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管理與評估,因此要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充分調動用人單位或者相關企業的積極性,參與高校育人管理,調動企業主動性,使企業能夠深度參與育人管理,有效推進設計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校應適應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與規律,突破傳統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適應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管理制度,”[6]也使企業能在校企合作中獲得需求的實用人才。
“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人才培養的途徑主要是通過交叉融合實現的。要實行設計專業與工程專業交叉融合必定要重構人才培養機制,這也需要一定的驅動力。驅動力一般可分為內部驅動力和外部驅動力,內部驅動力是個體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外部驅動力受外部環境影響和作用,是社會對辦學主體承擔社會責任的期望,是一種軟性和剛性相結合的力量。高校的外部驅動力主要來自于當前的經濟環境、產業狀況、社會需求和科技文化等因素。內部驅動力則更為復雜,一般涉及到學科建設目標、經費投入、實驗設施和跨學科師資隊伍等要素。內部驅力則是培養“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人才的主導性因素。
設計專業要落實“一流專業”建設首先要得到高校管理層的重視,學校層面上要加以鼓勵和支持,學校內部要統一思想。各部門,尤其是人事、科研、各教學院系等要樹立學科相互包容、學科有機交叉、藝工適當結合的觀念,打破學科封閉狀態,積極主動支持設計專業與工程專業跨界融合,尤其在經費投入、實驗室改造、科研項目扶持、教師團隊打造等方面需要全校提高認識,思想統一。同時,建立跨學科的教師團隊尤其需要學校管理層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倡導各院系與設計專業形成優勢互補,打造結構多元、異質互補的設計專業教師隊伍。
在高校內部,藝術設計院系也要盡可能與工科院系深入開展合作,形成設計專業自身特色,提升設計學科競爭力。南通大學工程訓練中心開展了陶藝與工程技術結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鹽城工學院著重打造實踐教學平臺,平臺包括“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設計工作室、眾創空間、校企聯合工作坊”五方聯合的實驗實訓平臺,實現“四創合一”,即創新、創意、創作、創業的合一(圖2)。在校際之間設計學科也要盡可能互通有無,提升設計人才能力格局。例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與帝國理工學院有一門合作課程叫做“創新工程設計”,設計出世界上技術含量最高最環保坐便器。在國內,中國美術學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開展校際之間合作,開展“跨界聯合畢業設計”,充分發揮兩校在各自學科、專業上的特長,通過具體有效跨學科、跨專業協同合作,做到以創新方式培養兩校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由此可見,重構人才培養機制,創建和推行“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設計專業“一流專業”建設目標的根本保障。
(三)重新修訂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最終要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上,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乃是“一流專業”建設的起點。培養方案一般包括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評價和教學質量保障手段等。設計專業課程一般包括設計原理、設計表現、設計技能等課程,同時也包含實踐實訓課程。“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就是要將工程課程落實到設計課程體系中,但并不是在傳統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簡單加上幾門工程課程。交叉融合型人才培養方案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哪些工程課程可以融入到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之中;其二,工程課程在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應該占怎樣的比例,要確保設計專業本身不能變成工程專業;其三,融入的每一門具體的工程課程的難易度如何界定。設計各專業相差較大,有些專業還分不同的專業方向,如何把工程學科課程有機融合到設計課程體系中,情況復雜,難度較大。以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風景園林方向為例,該專業類屬于藝術學門類,風景園林專業課程除了包含人文學科課程以外,同濟大學劉濱誼教授認為還必須涵蓋建筑學、建筑規劃學、風景園林工程等工學課程。因此在研究該專業課程體系時,必須考慮如何把建筑學、建筑規劃學、風景園林學這些課程納入到風景園林課程模塊中,同時還要考慮先修課程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分析論證,需要有條不紊地實踐和調整。
與此同時,教學方法也要相應調整。教學方法一般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以掌握理論知識為主的課程教學,這主要通過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自主學習為輔。第二是以訓練和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的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是提高“藝術+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著重要解決如何處理與就業、創新、創業相結合的問題。
“藝術+工程”融合型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既需要立足現實,又要放眼未來,以前瞻性目光確定專業融合。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一般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要研究如何進行課程融合,重新設置課程體系;二是要研究這些課程的融合度,重點是要確定工程學科課程的范圍和難易度,這就需要重新制定課程教學大綱和考核大綱。此外,還要結合新的教學大綱探討實踐教學方法問題。鹽城工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開展了融合嘗試,該校環境設計專業以能力提升為主線,按“知識系統化,課程模塊化”培養方案優化課程內容,構建“課程+課題”體系,突出了專業實踐性和專業拓展性。依托該校工科院校優勢,將建筑工程課程中的建筑制圖、建筑力學、建筑結構等課程融進專業模塊和素質拓展模塊,著力培養環藝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和拓展能力。而華中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方案在制定時相對清晰,只在項目實踐階段進行融合。這種“交叉融合就是要逐步打破學科之間的既有界限,以交融互滲、協同共享為途徑,對傳統學科進行改造、轉型和升級,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實現路徑創新、方法創新、理論創新、模式創新?!?sup> [7]只有重新修訂方案才能實現藝術設計與現代產業的有效對接,才能推進一流本科設計專業建設。
(四)兼顧個性化培養
設計專業要對接社會需求,同時還要兼顧個性化人才培養。個性化人才培養是以尊重學生個性和差異為前提,“以學習者為中心”,發揮學生的天賦,是學生鮮明獨特的個性在學習方式上的體現。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了適量的工程課程,學生對這些工程課程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必定有一定的差異。有些學生擅長形象思維,對他們來說,學習工程類課程可能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采取分層教學的教學策略。分層教學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個性化培養策略,美國政府對精英大學生和學術成就高度重視,在學校教學中逐漸引入分層教學,將班級進行分層教學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主要特征。國內可以借鑒美國高校分層教學模式,為不同的學生提供適合其學習能力的教學內容,開發不同類型學生學習潛能,培養優秀拔尖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不同層次的“藝術+工程”融合型人才,這也是設計專業“一流專業”建設的旨歸。
“藝術+工程”交叉融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對設計專業提出新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設計知識精深,而且要求學生掌握適當的工程專業知識。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是設計專業與工程專業的交叉融合,也是設計學科自身建設的拓展與延伸。有效建立和采用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培養學生形成開放性的設計思維,成為推進設計學科建設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推進設計專業“一流專業”建設的強有力保障,促進高水平設計專業本科教育。高校設計專業院系要審時度勢,“轉時態”“轉語態”“轉狀態”“轉心態”,只有構建這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促進供需對接和流程再造,培養引領未來設計發展的創新型設計專業人才。
參考資料
[1]劉靜偉,張星,王堅.藝工結合的教學模式對人才素質結構的影響[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2(4):312-314.
[2]程慧.創新設計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倫敦帝國學院機械工程系為例[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
[3]王和芳.藝術與現代高等工程教育[J].學海,1997(2):4.
[4]楊飛飛.科普藝術創意人才的培養與實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為例[J].戲劇之家,2016(13):225-226.
[5]劉軍平,李洋.科技藝術形態融合的新體系——以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科基礎改革為例[C]//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論文集.2018.
[6]陳虹.協同育人與創新發展[M].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17:82.
[7]張江.用科學精神引領新文科建設[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