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各類社交平臺中,大量網友除了探討網絡游戲問題外,也紛紛表示更低使用門檻的短視頻同樣很容易讓未成年人“上癮”,也應該進一步規范化管理。
不久前,央視財經發布《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2020-2021)》,調查顯示,手機娛樂排在前三位的是:刷短視頻、打游戲和追劇觀影。短視頻成為人們“殺時間”的第一利器,且通吃男女老少。素有“南抖音北快手”的兩大巨頭,分流占比總短視頻領域近90%,成為手機App中的常青藤。
起初,短視頻僅作為分享日常生活的方式,慢慢地被利益化,大量直播和帶貨占據首頁,各種擦邊球內容涌入,一再沖擊大眾并不完善的價值觀。
六成受訪者每天刷短視頻一小時以上
今年6月,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9.44億,短視頻使用率近九成。
極光iApp數據也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短視頻行業用戶時長占比達 29.8%,遠超即時通訊、手機游戲等領域。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wenjuan.com),對201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六成受訪者每天刷短視頻一小時以上。
施紅星(化名)是浙江杭州的一名營業員,每天她都要在刷短視頻上花不少時間:上班休息時,下班做飯間隙,吃飯的時候,躺在床上的時候,“基本一有空就會拿出手機看看”。算下來,她一天大概要花3個小時的時間刷短視頻。施紅星發現,身邊的人也經常刷短視頻,不僅刷,還喜歡發,平時吃飯聚餐或外出游玩,都喜歡拍個小視頻上傳。
00后丁煜城目前在江蘇南通一所高中就讀,因為平時沒手機,他刷短視頻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假期。“放假期間平均每天要刷一到兩個小時”。丁煜城感覺,身邊的同學也都喜歡刷短視頻。
調查發現,31.1%的受訪者每天會花1~2個小時的時間刷短視頻,30.0%的受訪者每天會刷半小時到1小時,17.8%的受訪者每天會在刷短視頻上花2~3個小時,還有11.1%的受訪者每天刷3個小時以上。也就是說,有六成受訪者每天花在刷短視頻上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
“手機控”“低頭族”老齡化
近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原來“不觸網”的老年人也被卷入了花花網絡世界。短視頻的興起大幅降低了互聯網使用門檻,親朋好友一聚會,曾經說出“手機是現代毒品”的“銀發族”,各自刷起手中的“短視頻神器”,誰叫也不理。
“我接受了我媽每天唱N遍‘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也習慣了我爸口頭禪變成‘謝謝老鐵、雙擊666,但我萬萬沒想到,有一天刷抖音的時候,看到我外婆在DJ版《誰是我的新郎》唱跳視頻下留了言。”一位受訪者說,她今年唯一的愿望,就是給家人申請一個“老年人短視頻防沉迷系統”。
老人們都在刷什么?一是爆款雞湯、情感寄托,如“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二是精神荼毒,包括扭曲三觀的“土味”說理,上知天命、下通人情的八卦絕學“招招致命”,以及“養兒女無用論”等歪說邪理離間家庭關系。三是反智謠言,在這類謠言視頻中,“鐘南山院士”屢出謬論,如“水銀能長生不老刀槍不入”“糧食市場要崩潰”以及“吃牛羊肉的蒙古同胞身體好——事關‘生命安危”。還有最為致命的終極騙術,像是“馬云團隊要幫窮人致富,只需交上1700元入場費,就能在1個月后收獲數千元的收益”,以及“假靳東賣貴婦膏、100元一瓶買一送一”等套路進一步騙取老年人錢財。
流量背后頻現碎裂的三觀
2018年的一天,武漢漢口的黃女士下班回家,發現自己9歲的女兒小雪(化名)嘴唇上涂著口紅,翹著蘭花指,跟著手機里略顯滄桑的男聲故作扭捏,對著手機拋媚眼。黃女士詢問過后才知道小雪是在學習抖音上的視頻。搶過女兒手機一看,抖音上許多自己女兒平時錄制的小視頻。為了漲粉,女兒練習了各種抖音上流行的舞蹈,在抖音上和粉絲的互動也很露骨。除此之外,張女士還發現自己的女兒有很多群,粉絲群、紅包群、舞蹈交流群等等。張女士問孩子為什么喜歡玩抖音,這位9歲的女孩說,抖音上好玩,還可以掙錢。
2018年5月,杭州建德一所學校里幾名高中女生為模仿抖音比賽穿欄桿,結果被卡得動彈不得,等到消防隊員來了之后才救援出來。2019年8月份,山東棗莊兩名10多歲的小女孩因模仿抖音中用酒精燈做燃料、易拉罐做容器制作爆米花的視頻,而導致重度燒傷,其中一位女孩重度燒傷面積達96%。
2018年12月,上海一名11歲的孩子在刷抖音時給主播打賞3萬多元巨額“豪禮”;2019年10月,濰坊一名15歲孩子用母親手機刷抖音,打賞抖音平臺主播4.7萬元;2020年初,“一線護士10歲兒子打賞主播10萬元”的新聞刷屏,山西大同的韓女士奮戰在一線抗疫,丈夫這個時候又在外地,只能留10歲的兒子獨自在家用手機上網課,結果孩子偷偷看抖音直播,3天給主播刷了10萬元禮物。
從創辦開始,以快手、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在迅速吸引廣大用戶的同時,就屢次被民眾質疑、被監管部門行政處罰,2018年快手還曾一度被下架。因為亂象叢生,短視頻平臺多次被人民網、新華社等國家核心媒體點名批評。從早前的低俗、色情、侮辱先烈,到恐怖視頻、天價打賞到青少年防沉迷措施不到位、無腦模仿再到互撕謾罵,在沖擊流量熱潮的路上,短視頻的內容尺度一再刷新網友價值觀。多次被批評過后,相關公司也曾公開道歉并承諾整改,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各種問題不斷暴露,且隨著平臺的日益壯大,影響的人群也越來越廣。
2020年9月,國家網信辦公布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成果,點名批評了抖音App等6家平臺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存在大量誘導未成年人參與應援打榜、大額消費、煽動挑撥青少年粉絲群體互撕謾罵等不良行為。
2021年1月8日,北京市“掃黃打非”辦公室指導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對“抖音”平臺進行約談,對其傳播淫穢色情低俗信息行為作出頂格罰款的行政處罰。經查,“抖音”平臺中個別主播在直播中存在性挑逗、性暗示和抽煙、說臟話等行為,部分直播間評論彈幕存在低俗內容;個別主播直播的游戲未經審批,且含有血腥、暴力、恐怖等內容;部分主播和平臺用戶通過發布微信號、二維碼等方式引流到其他平臺進行違法違規活動。
據統計,2020年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舉報中心共接到反映涉“抖音”平臺傳播色情低俗信息的舉報線索900余條。
堪稱“時間黑洞” 讓人失控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哪些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有個高票的答案是這樣的,“年輕人千萬不要碰的東西之一,便是能獲得短期快感的軟件。它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時間,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毀你向上的勇氣。”
抖音的本質,就是以算法為內核的娛樂App。你感興趣的短視頻,會以信息流的形式成百上千地推到你的面前。每次短短幾十秒,你不停地刷,每一個都是你感興趣的,缺乏自制力的人,“抖音五分鐘,人間三小時”,一刷幾個小時是常事。
當然,不止有抖音,還有今日頭條、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等以精確的算法為核心的娛樂App。
為什么刷抖音會停不下來?
在快節奏的日常中,見縫插針地娛樂一下。對大部分的抖音用戶來說,抖音就是無聊休息時的消遣,用來打發日常的碎片時間。例如坐地鐵的30分鐘,蹲廁所的10分鐘,睡前的1小時……因為想放松所以打開抖音,而因為有趣搞笑的內容而感到快樂,從而形成用戶粘性及循環。導致一放松下來,或者需要放松下來,就習慣性地打開抖音。
“獲得快感,逃避痛苦”是“上癮”的基本特性。對于日常生活已經很苦很累的現代人來說,休息時間也許只想看點搞笑有趣、鬼畜沙雕的內容,暫時性地拋開現實中的各種煩心事。在抖音平臺里充滿生活里的糗事、素人演繹的段子、毒舌的評論和抖著機靈的惡搞……對于焦慮的日常生活而言,沒有門檻的快樂就是解藥。
除了搞笑有趣內容之外,抖音上也可以見到很多新鮮的知識,讓人欣賞潮酷KOL的時尚創意。
每個人都有一個“明星夢”。許多孩子被問到長大想做什么的時候,也許會回答“我要做大明星”。有眾多追隨者,被大家所喜愛,享有名望,是人性所共享的一份渴求。只是很多大人的愿望隱晦,也遠沒有孩子來的坦誠。而抖音,為純素人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會,它鼓勵大眾的參與和分享,為創作提供便利,為內容進行推薦。便捷易上手的錄制界面和半制成友好多樣的模板選擇,在保證一定質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內容者的參與門檻,為這份欲望埋下生長的土壤和投喂充足的養分,使得無數普通人投身其中,沉迷于被點贊數和粉絲數的增加而帶來的滿足感。
15秒+15秒+15秒=1小時?一進入抖音,就是自動播放的全屏界面,沒有時間的顯示,沒有條條框框各種信息來分散注意力,也可以沒有任何停歇的滑滑滑,15秒+15秒+15秒,高清晰的沉浸式體驗使你完全浸入其中,體會不到時間的流逝。而算法個性化的內容推薦,使得你的首頁出現的多數內容都是你感興趣的,同質化到你不再喜歡甚至感到厭煩之后,它會再試探性地為你推薦其他的內容,再次感興趣,從而循環往復。
“新鮮感”吸引力法則。雖然是基于算法上的推薦,但手指上滑的同時,仍然對下一秒的未知充滿了新鮮感,因為你不知道下一秒將看到的到底是萌寵,面食,雕刻,舞蹈,炫技甚至其他,對于未知的好奇和興趣是促使你一直不停在抖音逗留的不二法寶。這在心理學上屬于“間歇性的變量獎勵”,對產品內容抱有持續的期待,而使人不停歇地最終成癮。
推崇感官刺激,剝奪人深度思考的能力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短視頻極大地豐富了大眾的娛樂生活,卻也正在像一個黑洞,不僅吞噬著人們最為寶貴的時間,更可怕的是,它還將奪去人深度思考的能力。
有人說,抖音等就像是給人嘴中塞一個“奶嘴”,通過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娛樂及充滿了感官刺激的產品堆滿人們的生活,最終達到目的:以發泄性娛樂,占用人們大量時間,讓其在不知不覺中喪失思考的能力。
“不僅是抖音,但凡涉及到流量、算法推薦的軟件,都在利用大數據掏空你的時間。長期沉迷于這種‘娛樂至死的產物,等脫離精神鴉片后,長此以往留下的只是空虛。每一天短暫的舒適,都在透支未來。”
人的大腦是有惰性的,更直觀的刺激顯然更有吸引力。
小說打敗了傳統文學,漫畫打敗了小說,而視頻又取代了漫畫。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連看電影都愿意看“三分鐘帶你看完一部XX系列”了。
抖音上的短視頻每過十幾秒鐘就能給予你視覺上的滿足,當你的大腦習慣了碎片信息給予的刺激后,跨出舒適區,探索新知識已經成了一種Hard(艱難)模式。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擎老師在一個訪談節目中說:“我發現,現在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降了。我當時做系主任的時候,要求學生務必要讀一定數量的經典讀本,我當時推薦了24本書。我規劃的是,3周讀一本,我覺得應該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但后來我發現這其實對于他們來說,是有困難的,因為他們把太多時間花在微信和其他社交媒體上面。”
我們深陷短視頻,卻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大腦已經越來越懶惰,越來越不愿意深入思考。
深度思考能力缺失的一大特征就是語言的匱乏。
就拿表達愛意來說,先秦時期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唐宋時期是“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
民國時期是“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
而現在是鋪天蓋地的“小哥哥,我給你一樣東西你要嗎?”
深度思考能力缺失的另一個特征是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我們似乎已經被潮流所裹挾,當網絡上對某一事件、某一人物進行評價時我們也人云亦云,當事件突然反轉時我們則跟風到另一層面。我們似乎已經分不清對與錯,只等著媒體給我們公布答案。
當直觀的視頻取代了想象,當煽情的文字取代了理智,當簡淺的故事取代了深奧的理論,我們不過成為了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中工業流水線上的產物。
刀可以用來殺人,也可以用來救人。科技可以用來行善,也可以用來作惡,關鍵看你怎么使用!
(綜合《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新華社、微信公號“俠客島”“演講局”、搜狐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