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曉陽 岳冉冉 姚兵 趙珮然
自然界里,有一些種群數量極少、隨時可能滅絕的動植物,被稱為“極小種群物種”。拯救它們,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當務之急。
多年來,“動植物王國”云南實施120多個拯救保護項目,對漾濞槭、富民枳、亞洲象、滇金絲猴等112個極小種群物種進行搶救式保護……曾經“命懸一線”的物種,如今“絕處逢生”。
拯救保護,刻不容緩
物種滅絕離我們并不遙遠??茖W界普遍認為,當前地球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聯合國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指出,“人類在留給后代的遺產問題上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生物多樣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而造成其減少的各種壓力在加劇”。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消息顯示,我國已知脊椎動物4357種(除海洋魚類),其中處于極危、瀕危、易危狀況的受威脅物種932種。科研人員評估發現,我國已知高等植物35784種,其中受威脅物種有3879種。研究表明,一種植物常與10~30種其他生物共存,一種植物滅絕會導致10~30種生物的生存危機。
受威脅物種數以千計,保護如何區分輕重緩急?
“2005年,云南提出‘極小種群這個概念,并實施搶救性保護行動?!敝袊茖W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衛邦說。極小種群物種具有四個顯著特點,即種群數量極少、生境狹窄或呈間斷分布、人為干擾嚴重、隨時瀕臨滅絕。一個偶發事件,都可能給它們帶來滅頂之災。
拯救保護,刻不容緩。云南省將62種植物、50種動物列為極小種群物種,實施搶救式保護。隨后,《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的發布,進一步將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上升為國家行動。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許多危在旦夕的極小種群物種,實現逆天改命。
“植物大熊貓”漾濞槭脫險記
漾濞槭聽起來陌生,其實它是一種“楓樹”,因發現于云南漾濞縣而得名。它是典型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被稱作“植物大熊貓”。
它的發現純屬偶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陳又生到漾濞縣馬鹿塘實地考察,幾經周折找到了這種植物,當時野外僅發現5株,后來將它命名為漾濞槭。
要人工繁育漾濞槭,必須解決授粉、種子萌發兩大難題。
由于植株相距較遠,漾濞槭授粉有效性不高,結出的種子很少。研究人員曾經嘗試嫁接,但沒成功。后來參與漾濞槭保護的馬鹿塘鄉村民張國樹想到一個“土辦法”:到了漾濞槭開花季節,把一棵樹上開花的枝條砍下來,綁在另一棵樹上,沒想到竟然授粉成功了。2008年秋天,授粉成功的漾濞槭收獲了一批種子。
自然生境中,漾濞槭種子萌發率非常低。當地林業部門曾常規播種5萬余粒種子,僅得到5株幼苗。受陳又生委托,張國樹把幾千粒種子寄給孫衛邦,請他幫忙人工育苗。孫衛邦不敢怠慢,帶領團隊迅速研究,掌握了“喚醒”種子的關鍵技術,成功培育出1600余株漾濞槭幼苗。
“植物大熊貓”漾濞槭已經脫離險境!
從資源調查、科學研究、就地保護、近地保護、遷地保護、野外回歸到種質資源保存,漾濞槭的拯救保護實踐,為其他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提供了借鑒。
據云南省林草局介紹,目前云南已建設30個就地保護小區、18個遷地保護基地和4個近地保護基地。滇桐、滇藏欖、富民枳、華蓋木、大樹杜鵑等一批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從滅絕警戒線上被搶救了回來。
野象“羊妞”:從“棄嬰”到“明星”
亞洲象也是典型的極小種群物種,處于極度瀕危狀態。
曾有一頭叫“羊妞”的亞洲象,完成了從“棄嬰”到“明星”的逆襲。
2015年8月17日,在普洱市思茅區橄欖壩,一位老婆婆在自家的柴房中發現了一頭被遺棄的新生小象,它看起來奄奄一息,臍帶傷口已經化膿。她給小象喂了點水,撥打了野生動物救助站電話。
隨后,小象被送到西雙版納的中國云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醫護人員給它清創、消炎,攝入營養。找不到象奶,醫生們決定給小象喂羊奶。由于小象“屬羊”,又是喝羊奶長大的,大家便給這頭雌性小象取名為“羊妞”。
現在,6歲的“羊妞”已經長成身高1.7米、體重1.3噸的“大姑娘”。每天上午,“羊妞”量完體溫后,就跟著“象爸爸”上山,學習辨認野外能吃的食物。工作人員還給它開了抖音號,發布“羊妞”滑山坡、踢足球、賣萌的視頻,獲得近1000萬次點贊量。目前,云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已從低谷時的193頭增加到300頭左右。“羊妞”所在的救助中心,就先后參與救助了20多頭野象。
亞洲象的逆襲并非孤例。通過采取棲息地恢復、食源地建設、物種動態監測、生態廊道建設等措施,云南極小種群動物保護成效明顯。監測顯示,滇金絲猴、綠孔雀、黑頸鶴等“國寶”種群數量均呈恢復性增長。
(據新華社7.8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