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趙克志簽署命令,全國公安系統93名同志被授予二級英雄模范,杭州西湖公安民警隋永輝是杭州公安系統中唯一獲此殊榮的民警。
出生于1971年的隋永輝,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山東大漢。從2014年到2021年7月10日,隋永輝已經幫助了7000多個失散家庭團圓,他也是全國范圍內以個人名字命名,同時擁有4個尋人工作室的公益助力者。
隋永輝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短期目標:在2024年之前,幫助10000個失散家庭重新團圓。
“回家就好”
7月9日下午3時,安徽小伙小劉向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的“永輝工作室”求助,他哽咽道:“我父親的時間不多了,他很想見我弟弟一眼……”小劉告訴隋永輝,2013年,性格內向的弟弟剛滿18歲,來到浙江紹興打工,2015年,弟弟突然失聯,手機號碼也欠費停機。
劉家人急得團團轉,不僅多次去紹興尋訪,還在各類網絡尋人平臺登記信息。就這樣,一家子苦苦找了6年。
今年年初,劉大伯被確診為口腔癌晚期。前一陣,劉大伯病情惡化,癌細胞轉移,擴散到全身各個器官……一想到日夜掛念不知所蹤的小兒子,他就淚流滿面。
隋永輝弄清來龍去脈后,迅速啟動加急程序。最后發現,劉家二兒子應該依然在紹興越城區府山轄區內生活,但沒有固定單位和住處。
7月10日凌晨1時許,在發出求助請求10個多小時后,劉家二兒子找到了。電話的另一端,劉家人喜極而泣。親人相見,弟弟不敢正視哥哥,當他知道父親病重時,忍不住抱頭痛哭。
弟弟為什么多年不回家?原來,他在一次體檢中查出顱內有腫瘤,不確定是良性還是惡性,擔心拖累家里,為了不給父兄增加負擔,選擇“人間蒸發”。由于身份證丟失,他一直過著流浪生活。
警察除了破案,能做的還有很多
時間回到2011年,當時,隋永輝活躍在一個全國性的公安內部論壇,并被推選為該平臺常務副站長。鑒于他出色的偵查業務水準和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有人向他發起合作幫助“尋人”的意向。“平時破案都忙不過來”的隋永輝不得已拒絕了這一請求。
直到2014年,在央視一檔公益欄目《等著我》的邀請下,隋永輝加入全國尋人公益事業。
“我認真觀看了這個節目,到今天還記得節目里的每個故事。”不管是出生即被遺棄、多年來堅持尋家的青年男子,還是發布尋親電視求助后接到上百個電話的女孩,一個個案例讓隋永輝意識到,“這世上失散的家庭竟有那么多,作為一名警察,除了破案,能夠做的還有很多。”
篩查家庭信息、聯系對象、反復確認與勸導、DNA檢測比對……尋人工作是個細致活,隋永輝潛心靜氣干了五年。
2019年,在他的幫助下,已64歲,闊別家鄉大半輩子的劉愛琴終于重回家鄉:6歲從陜西延安老家走失后,劉愛琴從此再沒見過自己的親生父母,在甘肅蘭州生活至今。58年來,從豆蔻少女到花甲之年,劉愛琴從未停止尋找父母的腳步。而劉愛琴的父母更是從未放下過對女兒的思念,劉愛琴走失后,懷有身孕的母親深受打擊而流產,二老一生膝下再無兒女。得知女兒找到后,年逾八旬的父母顫抖著雙手,親自為女兒做了一雙布鞋。
如今,前來尋求隋永輝幫忙的人越來越多。“靠我一個人肯定忙不過來,力量也有限。”令隋永輝欣慰的是,尋人公益事業的隊伍正在不斷壯大。
如杭州西湖區公安分局刑事偵查大隊技術DNA實驗室的技術員自愿參與其中,幫助快速分析檢測尋親人的樣本;西溪派出所已退休的戶籍老民警也重新“出山”,幫忙找出塵封幾十年的檔案。
一天幫助130個家庭圓了團圓夢
隨著時間的推進,熱衷公益的力量越來越大。央視《等著我》欄目組專門為隋永輝成立了“隋永輝工作室”——這是全國第一個打拐尋人個人工作室;2019年7月,今日頭條和“寶貝回家”先后建立了“隋永輝工作室”;今年6月初,西湖區公安分局成立了“永輝工作室”,旨在將隋永輝尋人這項公益事業做實做細做深更走向專業化,致力于通過尋人行動配合公安部部署的“團圓行動”,讓更多的失散家庭重新團圓。
想當初,完成第一個千人計劃只用了17天;最高的尋人紀錄是一天幫助130個家庭圓了團圓夢……每一個團圓故事,都成為隋永輝腦海中一段生動的公益樣本。
被百姓稱為“尋人總司令”的他,下一個目標,是幫助一萬個家庭走向團圓。
(摘自《人民公安報》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