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鞏義宋陵變成莊稼地”相關信息引發關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7月6日通過官方微博發文回應稱,該院已注意到網絡上反映的鞏義宋陵有關情況。經核實,目前所開展的工作是當地根據河南省文物局批復過的方案進行環境整治。
多年以來,荒涼而富有“野趣”的北宋帝陵和其他朝代的帝陵有著明顯區別。網絡上走紅的照片和短視頻,往往配著斜陽殘照、荒原石像,與其他被辟為景區供游人參觀的皇陵如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東西陵相比,別有一番歷史滄桑之美。
盡管也是“國保”,但北宋帝陵不是景區,地下沒有“寶藏”,沒有抵達這里的旅游大巴,也少了旅行團的喧囂。農田和民居環繞著石像生長,農民耕種于帝陵的神道兩旁,石像的陰影供村民乘涼。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的多輪修復讓八座皇陵的面目變得參差多樣。2019年,地方政府對宋陵的保護與開發開始加速——帝陵周圍的農田陸續被政府征收,用于未來的“北宋皇陵遺址生態文化公園”的建設與開發。得到保護的同時,宋陵漸漸地脫去了往日的風貌。2021年的麥收季與往年有些不一樣。“政府不讓種了。”永昌陵的護陵人老孫說。也許明年的麥收季節,就再也看不到“彼黍離離”的景象了。
河南地方政府的多輪修復,給八座皇陵留下了不同的面貌:大致保留了元代之后風貌的永裕陵和永泰陵、地面用砂土做過平整的永昌陵和永安陵、鋪了地磚的永定陵和永熙陵、完全復建了地面建筑的永昭陵,以及目前正在大興土木的永厚陵。到底哪一種風貌更加適合宋陵的保護與開發,網友們莫衷一是。如今,宋陵被更多人看到了,但更多的建設與宣傳也意味著宋陵的改變,這種微妙的矛盾考驗著當地人民與政府的智慧。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