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莉

傳說古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會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來摘取高處的果子,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踩高蹺活動。清朝詩人恩竹樵在他的《詠秧歌》一詩中,將踩高蹺活動描述為“捷足居然逐隊高,步虛應許快聯曹。笑他立腳無根據,也在人間走一遭”,展現了踩高蹺的高超技藝。
海城高蹺起源于遼寧省海城市,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無論是舊時的祭祀祈福、迎神賽會還是今日的喜慶節日、集會慶典,都少不了高蹺表演。民謠“喇叭一響,渾身發癢;鑼鼓一敲,樂得蹦高”,形象地反映了人們對高蹺表演的喜愛之情,而集舞蹈、音樂、戲劇、雜技為一體的海城高蹺秧歌更是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2006年5月20日,海城高蹺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傳承中創新
海城高蹺秧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于清光緒年間出版的《海城縣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莊古鎮三義廟就有高蹺、旱船沿街跳舞表演。”清朝初期,東北的海上貿易主要集中在遼南近海地區,海城古鎮牛莊是當時關內外的物資集散地以及遼東最早的水上商埠。隨著“闖關東”移民的涌入和遼南經濟貿易的發展,南北方的藝術在此得到了廣泛交流。原本只局限于在蹺上耍刀弄棒的“武蹺”,經過海城民間藝人的不斷探索,在藝術形式和表演技巧方面都得到了極大改善,傳統的民間戲劇也被搬到了高蹺上,表演形式逐漸多樣。
現代海城高蹺秧歌分集體舞、小戲二人場與三人場。集體舞也稱“前大場”,開場造型叫“架象”,象征著萬象更新、歌舞升平的歡樂場面。小戲二人場,又稱“傻柱子逗媳婦”,節奏從慢到快,表現二人互相搞笑的精彩片斷。三人場表演一對青年男女戀愛的故事,從戀愛開始丈母娘不同意到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皆大歡喜,有情節、有互動、有搞笑,令人笑聲連連。除此之外,海城高蹺秧歌藝術團還編排了《喜送公糧》《參軍光榮》《喜摘豐收棉》和大型舞蹈《社會主義祖國蒸蒸日上》等現代節目。
在踩扭中出彩
海城高蹺秧歌的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為中心,即頭蹺、二蹺、老生、上裝(旦角)、下裝(丑角)等;表演題材大多源于生活,或是群眾喜愛的神話故事和戲曲;伴奏以嗩吶和鑼鼓為主;以手絹、彩扇、煙袋、馬鞭等為道具,加上化妝夸張的臉譜、以大紅大綠為主調的裝束,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
海城高蹺秧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是從“起鼓”到“過街樓”“騎象”“大場”“小場”,最后是“下武場”。“過街樓”是在街頭行進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按街道的走向分男左女右兩排行進,扭浪不同曲牌的喇叭調,常用曲牌有“五匹馬”“梆子娃娃”“句句雙”等。海城高蹺秧歌的“過街樓”板頭較快,緊鑼密鼓,嗩吶高奏,扭起來極其歡快。“大場”是最能表現海城高蹺秧歌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傳統的“大場”沒有明顯主題,主要是為了給“小場”表演打開場面,造成熱烈氣氛,又以多變隊形顯得格外紅火。“下武場”是能夠體現海城高蹺秧歌特點的另一種表演形式。“武場”形式有逗獅子、燕浮水、金雞獨立、蝎子倒爬墻、走旱船,等等。每逢賽會,失利的一方多用此種形式展示高超蹺技,以吸引觀眾,挽回敗局。
每當激昂的嗩吶聲與鑼鼓聲響起時,海城高蹺藝術團的演員們便會身著古裝、踩著鼓點、興高采烈地登臺上場。他們腳踩兩尺多高的高蹺卻如履平地,時而翻滾騰躍,時而輕歌曼舞,時而火爆熱烈,時而即興狂野。在一踩一扭之中,東北風情隨著演員們的動作盡顯無遺。
在藝術中升華
海城高蹺秧歌是地秧歌與高蹺相結合的產物。發展初期,表演者身著紅綠彩衣,手執紗帕或彩扇,頭上扎著花環或彩條,描眉涂紅,扭起來喜氣洋洋,充滿朝氣。由于當時表演者兩足落地,所以人們稱它為“地秧歌”。
清朝咸豐年間,海城人變地秧歌為高蹺秧歌。人們在木棒中部做一個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子系于腿部。高蹺的高度一般在兩尺左右,表演者腳踩高蹺,邊扭邊唱,又是另一番情趣。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城的民間藝人們不斷探索,改進傳統的高蹺藝術,在表演形式上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以歡快、奔放、熱烈、火爆為基調,以優美、抒情、風趣、詼諧為特色,二者的統一構成了海城高蹺秧歌的藝術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特色。
“扭”是海城高蹺秧歌的基本技法,民間一向有扭秧歌之稱。海城高蹺以“交替花”為基本扭法,將“挽、片、掏、打、纏”等腕部的動作和前踢步、后踢步等步法交替運用,配之以鼓樂,形成了千變萬化的高蹺扭法,生動體現了人民群眾勤勞勇敢、樸實樂觀的精神風貌。“浪”是海城高蹺秧歌的審美標準,要評價一位演員扭得好便謂之“浪得好”。藝人們將高蹺的審美標準概括為“穩中浪,浪中美,美中俏,俏中哏”12個字。“俏”主要表現在舞蹈節奏的變化之中,通過動作的大小、快慢、強弱、緩急、收放、動靜、輕重的對比,構成動作上的俏勁,表現出高蹺潑辣明快、俏皮可愛的藝術特色。“俏中哏”多出現在動作之尾,在一收的瞬間靜止中表現出動態美,動得快、收得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逗”是海城高蹺秧歌的基本內容和主要表現手段,以“逗”來抒情達意,逗哏成趣。“逗”是人物感情色彩的渲染,也是海城高蹺表演藝術的核心。人們常說,“不逗不為秧歌,逗得不活不為能手”“逗而不俗,趣而不丑”,逗得風趣而不庸俗。“相”即“鼓相”,是“叫鼓、亮相”的簡稱。它借鑒吸收戲曲中“亮相”的表演程式,在一定鑼鼓套的配合下做一個或優美或英俊或威武或滑稽的瞬間靜止的造型。鼓相使高蹺表演跌宕起伏、動靜有致、神韻十足,呈現出異常熱烈的氣氛。
在海城高蹺秧歌的表演中,氣勢恢宏的“大場”和輕快細膩的“小場”包括音樂、舞蹈、雜技、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構成了以舞蹈為主體的綜合性民間廣場藝術。在嘹亮的嗩吶聲和鏗鏘的鑼鼓聲中,高蹺秧歌早已成為海城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牽動著民眾的心,也表達著民眾的情緒。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海城高蹺秧歌也在人們的生活中吸收營養,收集題材,生根發芽。希望在當下大力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環境下,海城高蹺秧歌也能借力取得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