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
為了豐富孩子們的大課間,學校在小操場上添置了鎖鏈橋,特別受孩子們的歡迎。一天,我路過鎖鏈橋時發現了兩個有趣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孩子來到鎖鏈橋旁邊,他們沒有爭搶,而是自覺排成了一隊,安靜而耐心地等待前面的人過橋。
當大家快要到達橋的另一端時,對面突然有一個女孩子踏了上來,堵住了大家的路。排在前面的小B提醒小女孩:“請你到后面排隊,不然你過不來,我們也過不去,大家都玩不成!” 小B剛從鎖鏈橋上下來,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抱著兩個足球跑過來,把球放在小B身邊。這時,男孩A一腳把球踢飛了。小B看著快急哭的小女孩,趕緊跑過去把球撿回來還給她,轉身對小A說:“那足球是人家小妹妹抱著玩的,你怎么能隨便踢跑呢?”
看到這一幕,我笑了。小B可是出了名的調皮鬼,學習更是讓人頭疼。但他今天不僅提醒別人有秩序地玩耍,還為小姑娘伸張正義。
這兩個現象引發了我的思考:為什么在教室時,無論老師怎么教育和引導都很無力的事情,在這個自由的場合學生卻能自主自覺地完成?
原來這就是場域理論,即人的每一個行動均被所發生的場域影響,而場域并非單指物理環境,也包括他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聯的許多因素。
明白了場域理論,我們的教育就更加廣泛。課間是一個多人相處的大環境,大家自由玩耍、溝通、交往,就會自然形成一種規則場域,每個身處其中的人的行為會受到場域的自動調節。就像那些玩鎖鏈橋的孩子,在那個規則場域中,所有人都自覺地遵守規則。小B第一次“伸張正義”被認可,所以第二次為小妹妹“出頭”也被“服從”。
那我們該如何使用場域理論,讓教育自然發生呢?
為孩子提供喜歡的資源,就是營造場域
對于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鎖鏈橋正是適合他們的大玩具,孩子們很喜歡,所以才會由此引發出規則場域。同樣,如果在家里,孩子觸手可及的是電視機、手機,那他自然就很容易被這樣的場域吸進去,一門心思地想去玩。所以,我們要關注孩子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資源,思考這些會將孩子帶入什么樣的場域中。在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往往沒有吸引力,但如果給學生提供一個有趣的學習單讓他們思考填寫,或者給一些材料讓他們研究,孩子們就會馬上投入進來,這就是場域的力量。
因共同興趣聚到一起,就是一種場域
社團就是最好的例證。無論是小學,還是初高中甚至大學,學生社團一直是最吸引孩子的地方。社團把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人聚集到一起,共同做大家都感興趣的事。社團就是一個巨大的磁場,不斷發揮著強大的場域效應,使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能夠主動地、全身心投入,無須外界的壓力與刺激。所以,有經驗的老師在管理班級中,會充分發揮社團的作用,不少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
想要引導孩子什么,就打造什么場域? ??
進入圖書館時,我們會下意識地放輕腳步,因為圖書館安靜的氛圍無形中制約著我們的行為。我利用場域理論,在練習課上給孩子們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令人驚喜的現象出現了:孩子們都能安靜下來,專注創作。許多老師善于利用這一理論,將孩子帶進設置的場域中。比如希望孩子愛干凈講衛生,老師在開學初就將教室打掃得一塵不染,收拾得美觀大方,這樣孩子一進教室就置身美好的環境場域,日后就更容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又如,老師要培養孩子學會互相欣賞,就跟所有科任老師商量,梳理出“夸贊孩子的30種語言”,一起在課堂上使用,同時帶著孩子們梳理出“我這樣欣賞同伴”,貼在教室最顯眼的地方,時間久了,學生就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
老師要善用場域的力量,使教育自然發生。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鄭中國際學校)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