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珂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國832個貧困縣陸續脫貧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區域性整體脫貧得到解決。林果業具有賞食兼用、藥食同源和生態綠化等功能,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農民增收、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骨干產業,成為廣大貧困縣域產業的良選,在縣域結構性調整與精準助力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顯著作用。
1 特色林果業在脫貧攻堅中的經驗成效
1.1 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成效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在林果產業精準助力脫貧攻堅實踐中,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鄭果所”)充分發揮黨員先鋒隊模范帶頭作用,全面壓緊壓實各黨支部書記科技扶貧和鄉村振興責任,通過選派黨員干部摸清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需求,引進科技成果,穩固和提升貧困地區脫貧成果,為實現高質量科技扶貧注入強勁動力,成效凸顯。如為了讓南水北調水源地淅川縣更多的貧困群眾“端上生態碗、吃上生態飯”,真正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鄭果所第五黨支部與淅川縣老城鎮簽署幫扶對接協議,引進軟籽石榴系列新品種,系統集成了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病蟲害防控和果園省力化栽培等3大技術體系,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軟籽石榴綠色發展模式,利用省級扶貧項目支持,示范帶動淅川縣老城、馬蹬、上集、盛灣等四個鄉鎮規模化種植石榴4.2萬余畝(圖1),截止到2020年,畝均收入2.5萬元,幫助5000余名貧困戶人均年增收近1萬元。石榴樹現已成為淅川百姓心中的搖錢樹,地方政府眼中的金銀山,淅川石榴帶動千余戶貧困家庭提前實現脫貧致富。
1.2 產業興旺添彩脫貧攻堅成績單
近期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九批442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數據顯示,其中近40%的村鎮產業聚焦在特色林果業。可見特色林果成為許多地方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產業良選。很多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集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穩固脫貧基本上都依賴林果產業,山東蒙陰、山西萬榮、河北阜平、河南寧陵、湖南永順、新疆和田等地都是靠種植林果實現脫貧致富的典型。如革命老區縣山東蒙陰現有蜜桃種植面積65萬畝,年產量95萬噸,產值28億元,是有名的“中國蜜桃之都”。全縣80%的山地丘陵均種植蜜桃(圖2),80%的果農收入來源于蜜桃,70%的村是蜜桃生產專業村,果農人均果品收入5500元。桃產業已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支柱性產業。
1.3 科技支撐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林果類科研院所通過發揮人才、技術、成果等方面的優勢,在中西部地區探索中低產值果園改造,開展瓜果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示范,建設現代化成果示范展示平臺等工作,輻射引領縣域及周邊地區林果業高質量發展,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盤活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如鄭果所在云南永勝縣建立軟籽石榴專家工作站點,為當地軟籽石榴重點產業行動計劃提供科技支撐,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帶動,永勝縣現已發展軟籽石榴4萬余畝并進入掛果期(圖3),年產量2.6萬噸,年產值4.07億元,覆蓋全縣2.6萬戶9.7萬余人,石榴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成效顯著。
2 特色林果業在脫貧攻堅中的問題與建議
2.1 存在問題
2.1.1 科技支撐力度不足制約林果業發展 當前林果業發展已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更加注重綠色、高質、高效,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但仍存在品種結構不合理、管理技術模式落后、技術人才匱乏等問題,嚴重制約縣域林果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如永順獼猴桃現有種植面積11萬畝,覆蓋23個鄉鎮220個村,年產量33.5萬噸,銷售額13.4億元,現已成為湖南省規模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但湖南永順獼猴桃品種結構單一,米良1號品種占全縣獼猴桃總種植面積的90%以上,上市集中,階段性產銷過剩,外銷渠道依賴公路運輸較多,本地市場消費水平有限,造成價格較為低廉。西藏芒康葡萄種植面積1.17萬畝,全縣半數鄉鎮家家戶戶種植葡萄,享有“西藏波爾多”的美譽,葡萄產業年產值約1.75億,但西藏芒康主栽葡萄品種是有百年歷史的黑珍珠,并占全縣葡萄產量的50%以上(圖4),品種結構單一性制約當地葡萄釀造加工業提質增效快速發展。
2.1.2 地遠位偏流通不暢制約林果業發展 我國大多數貧困縣域主要分布在十四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當地百姓有林果種植傳統和意愿,但縣域地理位置偏遠、運輸條件較為不便,距離國內外主要水果消費市場較遠,基本處于消費市場運營體系最尾端。果品銷售存在本地市場容量有限、對外銷售運輸難等共性問題,這是不少貧困區域豐產不豐收,不少貧困群眾增收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沙漠周邊的新疆葉城、疏附、皮山、洛浦等三區三州縣林果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林果種植面積共計171萬余畝,果品年產量35萬噸,產值上百億元,該區域水果味美汁甘,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歡,但當地桃產業普遍存在種植模式落后、產量與品質矛盾突出、機械化程度低、鮮果外銷運輸成本高等問題,造成當地果園運營成本偏高、收益較低、百姓規模化種植積極性不高,制約當地林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2.2 相關建議
2.2.1 科技提升穩定脫貧內生動能 一是進一步加強扶志教育工作。引導脫貧人口轉變思想觀念,鞏固和加強林果產業脫貧信心,樹立林果穩定脫貧典型,激發脫貧人口自強意識。二是開展現代林果種植技能培訓。按照“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脫貧戶”的幫扶模式,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開展簡約綠色高效林果種植技能培訓,幫助脫貧群眾掌握特色林果業種植管理新技能,增強果農產業致富自信心,打造一支永遠帶不走的技術團隊。
2.2.2 延伸產業鏈提高果品附加值 構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市場導向。果樹種植業者與科研院所深化合作,開展廣泛市場調研,加快果樹新品種培育步伐;果業龍頭企業在豐富果品種類、延長市場供應周期的同時,利用國家政策支持,引入現代化加工技術,強化采后加工處理,將產量過剩、不易鮮儲的果品生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果加工品,實現產銷雙盈利。
2.2.3 多措并舉強化宣傳推介力度 不斷拓寬果品銷售渠道,暢通國內國外雙循環。明確本地果品銷售市場定位,通過對接國內外各級展銷會、邀請明星公益扶貧推介、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節等舉措,聚攏人氣,強化自有品牌的宣傳推介。
強化果業互聯網推介。地方政府牽頭組建縣域網絡營銷服務平臺,定期采集、提煉、分析果業大數據,政策引導果農合理種植,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為政府部門及企業制定營銷策略,引導和培育果農實現“農民—網民—網商”的轉變,構建與拼多多、京東、淘寶、832扶貧消費平臺、amazon(亞馬遜)、ebay(易趣)等國內外著名電商平臺長效合作機制,強化縣域特色林果產品“線上”推介宣傳力度,打造高水平的網絡化成果展示與銷售平臺,面向廣大消費者講好品牌故事,做好產業文章。